<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叔同</b><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0-1942)</span></p><p class="ql-block"><b>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b></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p><p class="ql-block"> <b>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b>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p><p class="ql-block">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b>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b>”</p> <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曲在民国时期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这首曲子是当时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谱调,李叔同信手拈来,填词为《送别》,中西合璧,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丰子恺抄录版本</b></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开拓型的画家。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模特儿写生课的人,是近代中国画、广告画、木刻的始作者。他倡导美育,广泛引进西方艺术思潮和美术流派,在学生中组织西洋画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李叔同热衷于新鲜艺术,得益于家族背景、南洋公学教育,以及天津较早开埠和西风东渐的独特地位。1905年,25岁的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前往日本留学,希望在书法篆刻等传统美术方面小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西洋绘画,延续他自小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彼时日本著名西洋画家黑田清辉担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主任和主讲教授。黑田清辉曾留学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他取法国学院派与印象派二者技法之长,形成了具有日式本土特征的印象派。出于对油画艺术的热爱和对黑田清辉的崇拜,李叔同间接地继承了印象派的衣钵。可以想象,李叔同在长期耳濡目染于中国水墨画的黑白韵味后,初次接触油画作品中的立体造型和彩色画面时的好奇与喜爱。这种跨文化的艺术熏陶,悄然间引导他后来主动成为中国艺术界连接19世纪法国油画艺术,特别是印象派艺术的桥梁,成为将印象派最早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对印象派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他传世的几十幅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今下落不明。但我们可以通过现在仅存的几幅画作窥见他的油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半裸女像》 1909年 布面油画 116.5×91cm</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于1909年的《半身裸女》(中央美术学院藏)是他遗留的最优秀的油画作品。画作中一妙龄女子半裸上身,双目微闭放松地斜倚在套有松软织物的椅背上,一头乌黑长发蓬松地散落一侧,左手轻搭扶手自然下垂,小拇指轻微翘起与大拇指相呼应构成的造型凸显女子手掌的修长与柔美,暖紫色的脸颊使少女弥漫着迷人的青春气息。绿衬布和红绸子的衣物色彩和质感使画面更加厚重沉稳,显示他扎实的造型功力和对油画语言的娴熟运用。整个画面恬静,观者似乎能听到少女轻微的呼吸声。作为中国第一个使用模特进行美术教学之人,虽然画中少女呈现半裸状,但在当时背景下迈出的这一小步,已是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迈出了一大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叔同《自画像》现藏于东京美术学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于1911年的《自画像》(现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带有习作的性质,画家平和、儒雅、从容、持重的性格特征一览无余,人物性格塑造成功、绘画语言鲜明。深色中国长衫之上不同方向的笔触交织,显然是学习点彩派的创作方法。背景中阳光与树木的描绘有意降低空间维度,是典型的印象派特征。从该幅作品中,我们能窥见他在油画艺术语言特别是中西方艺术融合上的探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静物花卉》 布面油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花卉静物》也作于该时期前后。茂盛的枝条插不过一瓶,便零落在桌子上,表现出刚从树上采摘的鲜活和旺盛的状态。该画用笔轻松、姿态丰盈,弥漫着充沛的生命气息,散发出纯粹的西方绘画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虔诚》 布面油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油画《虔诚》褪去了华丽的调子,转为幽暗的褐色,描绘了寺庙夜晚一佛陀虔诚立于佛祖前的场景。人物形象不做深入刻画而进行扁平化处理,重点表现微光下人物前面那一缕香火,与悠长的佛影一起营造出佛门清净孤寂的氛围。画中人与佛作无声交流,显然也是画家与自己的对话。该画突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前期的风格有较大不同,体现出心境和生命认知的重大转变。</span></p> <p class="ql-block"> 从为数不多的几幅存世的油画作品中,我们看到李叔同在色彩与光影世界里游刃有余,展现出地道的西方绘画味道,表明了他在油画艺术上的天赋。然而,在他光辉人生正式拉开序幕的时候,他又抛却红尘,这一决定不禁让人惋惜和诧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小桥人家》 水彩画</b></p> <p class="ql-block"> 从翩翩公子到艺术少年,从多艺天才到戒律头陀,他半生从艺半生为佛,从繁华喧嚣到遁入空寂,他最终抛弃光鲜的艺术,独留书法相伴。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艺术追求由绚烂多彩趋向质朴无华,映照着他摒弃浮华、放下声色而归于平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被誉为“一代高僧”。他的艺术成就涵盖了多个领域,具体包括:</p><p class="ql-block">1. 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 早期风格:李叔同的书法早年受北碑影响,具有“骨力洞达、气势雄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出家后风格:1918年出家后,他的书法风格转变为圆润、瘦长疏朗,形成了独特的“弘一体”风格,强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p><p class="ql-block">2. 绘画</p><p class="ql-block"> 油画:李叔同是中国最早系统学习西方绘画的艺术家之一,其油画作品《自画像》和《裸女》等,兼具写实功底与东方意境。</p><p class="ql-block"> 水彩画:他的水彩画《西湖夜月》和《初雪》等,以西方技法写东方意境,淡墨轻彩间透出诗意。</p><p class="ql-block"> 国画:李叔同精通中西画法,尤其擅长花鸟画,其作品笔墨酣畅,意境高远。</p><p class="ql-block">3. 音乐</p><p class="ql-block"> 音乐教育:李叔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讲授西洋音乐的教育家,编写了《中学唱歌集》等教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 创作:他创作了《送别》、《春游》等歌曲,至今仍在传唱。</p><p class="ql-block">4. 戏剧</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是最早将话剧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组织了“春柳社”,主演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等剧目。</p><p class="ql-block">5. 篆刻</p><p class="ql-block"> 他的篆刻宗法秦汉,刀笔雄健,曾任西泠印社社员,与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交游。</p><p class="ql-block">6. 其他艺术活动</p><p class="ql-block"> 编辑:李叔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p><p class="ql-block"> 教育: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引入了石膏写生、人体模特等教学法,培养了潘天寿、丰子恺等名家。</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巧上,更在于他能够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