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耳东教授)<br>美篇号:253932472 监护仪的波纹在墙上画出颤抖的曲线,邬阿姨蜷缩在病床上,指尖发青。三天前,她只是普通肺炎入院,此刻却像被卷入湍急河流的落叶,被不同科室的医生推来搡去。<br> 呼吸科王主任大步流星走进病房时,邬阿姨正艰难地吞咽着止咳药片。他瞥了眼化验单,钢笔在病历本上划出凌厉的弧线:“最新三代抗生素必须上,否则炎症控制不住。”护士立刻拔掉正在滴的头孢,换上琥珀色的新药液。塑料输液袋在头顶晃荡,邬阿姨感觉喉咙里仿佛有无数小虫在爬。 第二天清晨,消化科李医生的出现让病房陷入新一轮混乱。他盯着胃镜检查报告连连摇头:“抗生素导致胃黏膜大面积损伤,必须马上换护胃针。”实习护士小刘看着床尾密密麻麻的输液标签,手指在换药时微微发抖。邬阿姨的儿媳妇攥着缴费单冲进医生办公室:“昨天才三千块,今天怎么又涨到五千?”李医生扶了扶眼镜:“这是进口质子泵抑制剂,医保不报销的。”<br> 下午三点,神经内科张主任带着实习医生风风火火闯进来。他掀开邬阿姨的眼皮,手电筒的光刺得她瞳孔剧烈收缩:“认知障碍明显加重,必须马上用营养神经的药!”实习医生小声提醒:“患者肌酐值超标了。”张主任摆摆手:“先保大脑,肾内科自然会处理。” 药液在输液管中流淌,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邬阿姨开始频繁呕吐,皮肤泛起诡异的潮红。儿媳妇发现每次护士换药时,都会撕掉前一张输液标签,崭新的药名贴在床头,像被不断覆盖的病历涂改液。<br> 深夜急诊室的灯光刺眼得让人眩晕。邬阿姨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急诊科陈医生扒开她肿胀的眼睑,瞳孔已经涣散。他快速翻看病历,眉头越皱越紧:“三天换了十七种药?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同时用?”抢救持续到黎明,邬阿姨的手指最终没能恢复温度。 整理遗物时,女儿在病历本扉页发现触目惊心的事实:呼吸科建议的抗生素与消化科开的护胃药存在配伍禁忌,神经内科的神经节苷脂与免疫抑制剂更是绝对禁忌。缴费单上那些陌生的药名层层叠叠,最下面一行手写的小字格外刺眼——“临床试验用药”。<br> 小刘护士在更衣室偷偷抹泪时,听见走廊里两个医生的对话:“张主任又给三床上了新药?这次是肿瘤科的靶向药?”“嘘,听说厂家给了科室十万科研经费......”<br> 殡仪馆的告别厅里,邬阿姨的遗照被白菊簇拥。女儿将病历复印件塞进信封,信封上“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字迹洇开在潮湿的泪痕里。窗外,药企的广告牌在暮色中闪烁,霓虹灯拼成的“精准医疗”四个大字格外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