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继续系统地介绍、推介宿松,为宿松乡村振兴助力,让宿松发展更快、更好、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图文主要是展现宿松自然景观、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和特色特产,作为推介宿松、乡村游玩指南、民间民俗文史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搜集、整理、描述、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请予以指正;雷同之处请您见谅,感谢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美篇《松兹探村》共分为宿松历史名人、历史建筑、传说故事、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情简介等系列。村情简介篇系列简要介绍宿松行政村的村情。</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4年5月,宿松县共辖213个行政村和社区。各行政村在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发展潜力,也面临挑战。近年来,宿松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村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一批村级现代农业企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未来,宿松应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村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配置,推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全县各村实现全面振兴。</p> <p class="ql-block"> 本篇为松兹探村---村情简介11--下仓镇篇。</p><p class="ql-block"> 下仓镇位于宿松县东南部,濒临长江北岸,东与望江县接壤,南面所辖黄湖、大官湖滨连复兴洲地,与华阳河农场、九城畈管理局隔湖相望,北靠泊湖,西临乌汉湖,北连本县许岭镇,是典型的沿江滨湖乡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32平方千米,辖下仓埠社区、九城畈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洋普村、东兴村、东洪村、马山村、望墩村、金唐村、长安村、长湖村、长桥村、九成村、先进村11个村民委员会,324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4.4万人。镇人民政府驻下仓埠社区,距县城40公里。</p><p class="ql-block"> 下仓镇紧邻长江黄金水道,陆路有省道、县道连接周边乡镇,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商贾云集,十分繁华,曾有“小南京”之称。其水路西通黄梅,南达名胜小孤山,东出华阳河抵沿江各埠;主干公路有三条,连接县城的“太下”公路贯穿全境;横卧在黄湖辽阔水面之上的黄湖大桥是安徽省最长的跨湖大桥,是省道S248线的控制性工程,极大缩短了下仓镇和华阳河农场间的交通时间,对推进垦地共建和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河大桥东接九成村,西抵长湖村,为华阳河湖群第二座跨湖大桥,是华阳河蓄滞洪区转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解放初设东洪乡、九成乡;1958年9月设东洪公社、长湖公社、九成公社,九成公社后改向阳公社;1968年向阳公社并入长湖公社;1984年3月撤社,恢复东洪乡、长湖乡;1986年10月恢复九成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东洪乡、长湖乡、九成乡并为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下仓镇历史悠久,因濒临水道,明清时期为重要商贸集散地,清朝时期曾在该地建漕粮皇仓,是粮食、物资的仓储转运中心,并取名叫“下仓埠”,“下仓”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下仓镇有幼儿园3所,小学6所,初中2所。</p><p class="ql-block"> 下仓镇是农业大镇,水产强镇,粮丰林茂,物产丰富。宜林山场面积8800亩,耕地4.6万余亩,盛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黑芝麻、黑瓜子等,农业特产尤以黑瓜子、黑芝麻、优质棉和水稻为重点的农产品享有盛名;桃、梨、枣、桔漫山遍野,庭院经济一支独秀;水域资源丰富,镇域三面环水,境内河网密布,拥有龙感湖、黄湖等天然湖泊,水面、滩涂、圩堰广布,沟、港、塘、堰星罗棋布,可养水面达5万余亩,水质理化性能良好,无污染,是鱼、蟹、虾养殖的黄金水域,尤以盛产黄湖大闸蟹、青虾、贵鱼、黑鱼、荷叶、莲子、茨实等水产品而闻名遐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p><p class="ql-block"> 下仓镇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境内水网交织,湖面风景秀丽,夏季满湖荷花,大湖风光美不胜收,其中“黄湖日出”被列为全县十大风景之一;龙感湖湿地生态景观、黄湖水域风光吸引摄影和生态旅游爱好者,冬季候鸟迁徙季节尤具观赏性。这里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东乡文化的发源地,孕育着深厚的东乡文化,端午节赛龙舟、舞龙灯、彩龙船、挑花篮、打莲湘、竹马灯等文化习俗传承至今,展现着地方特色;下仓埠老街风格犹存,古码头、老街遗迹,古木民居、青砖瓦房、青石小路,百年古井等等,仍旧保留着对历史的追忆,承载了水运商贸文化记忆。这里是革命红色热土,宿松湖区革命发源地,九成村乌龟墩新四军第7师挺进团、宿望独立团驻地遗址保存至今,湖区第一支抗日武装——“湖区人民自卫队”在王家墩成立,一批革命先烈在此战斗过,留下了许许多多军民团结、浴血奋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下仓镇锚定“全景下仓、全域旅游”目标,积极融入“大黄山”建设,依托跨湖大桥和万亩荷花,打造黄湖观光核心景区;以千年野生棠梨树群为亮点,设立“棠梨春岸”赏花胜地;冬季候鸟迁徙时节,“天鹅宕”成为生态观鸟热点,助力形成“醉美湖乡”旅游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春潮涌动黄湖滨,四季皆景醉游人”的诗意画卷。无论是品尝湖区特产,还是欣赏湖区美景,都能让人充分领略到水韵古乡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下仓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稻虾共养等生态种养模式,同时依托湖区资源发展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打造沿江生态经济带,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 东洪村位于下仓镇东北部,东临泊湖、南连黄湖分汊,村域总面积760公顷,耕地2578亩,山场面积700亩。全村27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庄,803户,3043人。“太下”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是下仓镇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东洪街是下仓镇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东升大队,属东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东洪村,属东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东洪,指村委会原驻地在洪家岭,以区别于县西南佐坝区的洪岭而命名东洪,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东洪村是农业大村,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整合村内撂荒地,连片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把撂荒地变成“聚宝盆”,实现撂荒耕地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深耕“一村一品”建设,发展油茶种植产业,做优做精特色农业产业,为群众拓宽致富渠道,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p> <p class="ql-block"> 东兴村位于下仓镇西北部,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全村27个村民组,3200多人。紧临刘汊湖、高塞湖,拥有河滩1000余亩,可用于农田开发和精养鱼池建设。</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新联大队、杨树大队,属东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杨树村、新联村,属东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2004年新联村与杨树村合并,设立东兴村,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东兴,指位于下仓镇的东面,且期待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又因居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东兴村境内现有山场资源6000余亩。自2017年以来,东兴村按照“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共发展油茶2500余亩,同时利用油茶林地进行套种中药材金银花,实现了油茶、金银花收益双赢,为振兴乡村经济找到了一条致富路。</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东兴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链条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2000亩生态果园,有力地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创立了“大官湖”油茶品牌,带动村民增收。建设了种猪养殖场发展养殖业。依托风光秀丽的景色不断推进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积极撬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的现代农业产业园。</p> <p class="ql-block"> 金塘村位于下仓镇东北部,与太湖县、望江县及九成劳改局交界,三面环水,是下仓镇第一大农业村。全村有39个村民小组,5000余人。耕地面积5308亩,滩涂荒地共有2万余亩,水面5000余亩,养殖业发展环境较好。</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农技大队、南赛大队、安岭大队,属东洪公社,设祝山大队,属长湖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南赛村、农技村、金塘村,属东洪乡,设祝山村,属长湖乡;1986年10月祝山村划入九成乡;1992年撤区并乡,属下仓镇;2004年农技村、南赛村、祝山村并入金塘村,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金姓居民聚居于此,且村边有个池塘。</p><p class="ql-block"> 金塘村是传统农业村。村民们种植着水稻、小麦、油菜等各种生态农作物。滩涂、水面资源丰富,养殖着如鱼、虾、蟹等各种水产品,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生活需求,也成为了金塘村的一大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金塘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充分利用优质、充足的水资源优势,大力推行“稻虾连作”绿色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产业发展目标,“稻虾连作”种养总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推广精养鱼塘,养殖以对虾为主,螃蟹与鳜鱼混养为辅,推动传统养殖转型升级。</p><p class="ql-block"> 金塘村是一个充满革命历史和自然魅力的美丽村庄,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解放前这里是湖区革命根据地,当年区政府、乡政府曾设立于此,杨学源等20多位知名烈士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双龙庵等宗教活动场所、宗祠等,在这个村庄里,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滩涂还是水面,都为游客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下仓镇的东北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 双龙庵 <p class="ql-block"> 九成村地处下仓镇东南部边缘,坐落在著名的向阳圩内,是宿松万亩以上的圩畈区,东接九成沟、九成监狱管理局,西连长河口,南临黄湖,北至泊湖,号称小岛明珠。辖有27个村民组,2830多人。耕地面积11000余亩,可养水面面积5800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解放初为袁畈村,属长湖乡;曾用名为九城村,1954年设新成农业社;1958年9月设新盟大队、新成大队、联盟大队,属长湖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九城村、白塔村、新成村,属长湖乡;1986年10月九城村划入九成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九成乡与东洪乡、长湖乡并为下仓镇;2004年九城村与白塔村、新成村并为九成村,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九成,指其为村委会驻地,且境内有地片九成畈。</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九成村以王家墩为中心,依托当地丰富的耕地资源、水面资源,按照“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多元融合”的建设思路,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以赴优化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已建成500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1个,500亩的稻虾连作种养基地3个,600亩的莲藕种植基地4个,拥有4500亩水面的水产品养殖基地17个,年出栏肉猪6000头的生猪养殖基地1个。“红色根据地”的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动机”。</p><p class="ql-block"> 九成村的王家墩(见本系列之红色教育基地篇--“下仓镇王家墩抗日根据地旧址”)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宿松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为湖区抗日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树立了不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王家墩居民区的王氏祖堂,作为当年中共赣北特委、中共鄂皖地委、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的驻地旧址,2021年10月,已被宿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王氏祖堂 <p class="ql-block"> 九成畈社区地处下仓镇东南部,东临长江,南接黄湖,西北被长河与泊湖环抱,是典型的“江北鱼米之乡”,是下仓镇唯一一个城市社区,在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境内,占地面积210亩。设立20个居民网格小组,户籍人口3800余人,1789户,常住人口有近2700人,人员构成以分局民警、职工及家属为主。该区域地势平坦,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龙虾、珍珠等水产养殖业也有一定发展。</p><p class="ql-block"> 九成畈社区在2009年之前隶属九成监狱管理分局管辖。2009年8月,根据区域管理的优化及地方发展需求,行政区划调整划归宿松县下仓镇人民政府管理,从此逐步融入地方管理体系,依托农业与水产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发展。其历史沿革反映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地方治理和发展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九成监狱管理分局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分局机关坐落在九成畈社区。九成监狱管理分局是安徽省两大农业监狱之一,地处望江、宿松两县交界,四面环水:南依长江,西傍宿松县最大的湖——黄湖,东北比邻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交界共享的湖——泊湖,东方是泊湖与长江交接的杨湾闸,北面是黄湖与泊湖相连的长河。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始建于1957年,总面积54平方公里。现有民警职工2000余人。在半个世纪里风雨征程中,万名勤劳的九成儿女,发扬“崇法尚德、敬业奉献、求实创新、自强奋进”的九成精神,几代人辛勤耕耘,将昔日寂静的荒滩、无人问津的芦苇荡,改造成旱涝保收的万顷良田,建设成押犯规模达万人的大型监狱,发展成交通发达、楼房林立的小城镇。九成监狱管理分局是一个负责监狱运营管理的机构,系正处级建制,内设24个职能部门,下辖5个副处级大型监区,40个正科级监区。主要有第一监区、第二直属分监区、第三直属分监区、第四直属分监区 、黄湖监区、马家湖监区、孟湖监区、东角湖监区、泊湖监区。</p> <p class="ql-block"> 马山村位于下仓镇东北部,北傍泊湖,素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共有21个村民组,3000余人。耕地面积3600余亩,村域境内拥有水面一万多亩,滩涂9000亩,是发展特色经济、种养殖的好地方。拥有S248省道的交通优势,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联合大队,属东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马山村,属东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马山,指境内原有马头山,取其首尾两字,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马山村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围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乡村生活体验三方面,规划了油茶、花卉、蔬菜、垂钓、餐厅等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流转闲置的滩涂建立养殖基地,采取“村级集体+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当地农户发展湖羊、肉牛等特色养殖业,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家庭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城隍咀,鳖湖咀的传说。马山村是泊湖边的一个半岛,民间称作城隍咀,在城隍咀咀头上还有一个庙,叫城隍庙。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泊湖原是一块陆地,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远处有一座州城叫泊州,近处有一座县城叫鳖县,县衙森严,门前有一对神狮子保佑着这方富饶的土地。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上通湖广,下接苏杭,平日商来贾往,车水马龙。泊州鳖县下面有一条名叫鳌鱼的大神鱼扛着泊州鳖县的大片土地,使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天,鳌鱼累了换一下肩的时候,不小心没接住,顿时“轰隆隆”天崩地裂,电闪雷鸣,暴风暴雨。从此这一带就陷下去了,瞬间一片汪洋泽国,成为现在的泊湖。民间说那是鳌鱼换肩。这次鳌鱼换肩以后,泊州鳖县的大片土地就陷到了湖底,只有县衙和城隍庙是两块活地脉没有沉下去,是县衙门前的那一对神狮子发挥了威力,保护了县衙,城隍老爷保护了城隍庙不沉。所以,城隍庙一带留下了一个半岛与陆地相连,也就是城隍咀,即现在的马山村。县衙那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鳖,成为一座形状似鳖的小岛,也就是城隍咀不远处的鳖岛。鳖岛的形状像极了一只巨大的鳖,有一个圆圆的身子,一个长长的鳖头,头朝鳖湖咀岸边陆地,就像一只巨大的鳖,朝着鳖湖咀岸边游去。鳖湖咀就是城隍咀对岸不远处相望的一座半岛,属于现在的许岭镇白云村。鳖岛在夏天涨水的季节是一座孤岛,在冬天退水的季节就与鳖湖咀连在一起,成为鳖湖咀的一部分。这个鳖就是在当年鳌鱼换肩的时候,从夏天一直向岸边游,游到冬天就上岸了,因而没有沉下去。</p><p class="ql-block"> 听老一辈的渔民说,在鳖岛附近的湖水里,能挖到很多黑色的砖块和石块,说是当年鳖县县城倒塌时留下的。还说曾经有人行船至泊湖中,透过清澈的湖水,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城郭的影子。城隍咀和鳖湖嘴这两个地名,就像泊州鳖县的传说一样古老。</p> <p class="ql-block"> 望墩村位于下仓镇西北部,太下公路中段,交通便利。全村36个自然村庄,32个村民小组,894户,3600多人。耕地面积3550余亩,山场面积4500余亩,滩涂4000余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刘湾大队、望墩大队、新盟大队,属东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高楼村、刘湾村、望墩村,属东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2004年高楼村与刘湾村并入望墩村,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望墩,指其境内原有片村望儿洲及地形为一高墩,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望墩村有一个叫做“望儿洲”的地方,民间传说古时战争连年,下仓大官湖边一渔民先后将3个儿子送去参战卫国,但3个孩子一个也不见返回。母亲思儿心切,天天在湖边远眺盼望孩子归来,“望儿洲上望儿郎,望儿不见哭断肠……”,一年又一年,孩子一个也没有回来……后来,人们将这个母亲望儿的地方称作“望儿洲”。其实“望儿洲”就是今天望墩村的一个地方,因这个传说,许多人将望墩村称作“望儿洲”。</p><p class="ql-block"> 望墩村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拥有耕地、山场和滩涂,而且面积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目前有4500亩山场、400亩滩涂资源可供开发。</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望墩村依托当地的闲置荒山,创建了生态养殖基地,按照“村集体+基地+农户”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肉鸡产业。同时,还积极延伸产业链,打造“种养结合”集农作物种植、肉鸡养殖、废料堆肥为一体的循环养殖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同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发展特色产业,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致力发展“羊肚菌+西瓜”轮作种植产业,赋能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 下仓埠社区位于宿松县东南部,下仓镇中部,是下仓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方便,是宿松县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地、集散地。历史上商贾云集,十分繁华,曾有“小南京”之称。社区现有人口2000人,是一个的传统渔业社区,这里的居民世代从事渔业生产,临水而居,随处都能看见渔民修补渔网和渔具,门前晒着鱼,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渔村特有的鱼腥味,传统村落的气息浓厚,而与他们日日相伴的大湖,也被他们亲切的称为“仓海”,湖边处处都是优美的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解放初属长湖乡;曾用名为下仓村,1958年9月成立下仓大队,属长湖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下仓村,属长湖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2004年下仓村改下仓埠社区,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下仓街一直以来民间都称为下仓铺(浦、埠)。</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下仓埠,指境内自然村庄下仓埠,且是居委员会驻地。</p><p class="ql-block"> 下仓埠社区三面环水,水面、滩涂广阔,自然资源、水产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社区境内上、下马墩是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投资的好处去,该地坐落在黄大湖长河口,于龙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四大湖泊自西向东连成一片,可投资建设项目有水上休闲、水上运动、水上娱乐服务项目等。境内的寺庙天后宫、历史古迹屠门口、古井等是乡村游玩的理想景点;下仓埠历史悠久,有很多传说故事,其中下仓埠的故事(见本系列之传说篇-历史故事-“下仓埠的故事”)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 屠门口。屠门口为古代皇家司称之处,古时老百姓也叫它老爷大堂。下仓埠的屠门口建于明朝中叶,有六百年的历史,坐落在古井旁。有房屋四重,六十多间,门前开阔,有十多级台阶。大门两旁有两块硕大的石碑,碑上刻有文字,记载下仓埠古镇及屠门口这一皇家粮仓建造收购历史。那时,太湖、望江、宿松三县的老百姓耕种的粮食都要上交到这里,县老爷每年要在下仓埠住5-6个月,其繁华可以与当时的县城媲美,是宿松的第二县衙。五四年发大水屠门口被冲,一些相关历史资料被毁,不见任何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古井。明嘉靖己酉年(1550)官府便民仓自望江县的曹家山迁往水路交通便利的下仓埠,官府在下仓埠建设了包括粮仓、屠门口、粮神庙、水井等很多设施,清朝在旧址又两次重建和修建。古井形制古朴,井壁多以青砖或石块砌筑,结构稳固。井口或保留原石雕井栏,部分饰有简单纹样,体现传统工艺特色。古井深6米,内径1.2米,内上下径相同,井口是一块1.5米直径圆形大石,石厚0.4米、直径0.5米,石面光滑照人,石内径口因年久绳索拉痕印记清晰,水源常年不涸,水质清澈,反映古人选址与凿井技术的智慧。古井有一对,在活井旁边三米处还有一口实井,井口也是一块圆形大石,与旁边的活井大小相似,半个身子掩埋在土中,它的表面坑坑洼洼,土几乎填平了它的口,没有清灵的水,没有活性和生机。枯井与活井是否起于同一年代?什么年代填平?有待考证。随着便民仓废弃,仓址早已被居民建房居住,古井便位于居民区,井圈保存完好,而且水质非常好,成为下仓埠社区日常用水来源,延续了数百年的实用价值,但另一口井仅存石圈残迹。当地居民对古井等有“敬之如神”的传统,间接保护了这些遗迹。古井是宿松水运商贸史与粮食管理制度的重要物证,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实用性,更在于承载了从明代粮仓到现代社区的连续性记忆。</p><p class="ql-block"> 2022年国庆节正式通车、北起下仓埠社区、南至华阳河农场的黄湖大桥是宿松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公路桥梁,也是安徽省内湖规模最大、跨湖最长的特大桥,桥长7.832公里,桥面宽12米,墩高15.78米,设计双向两车道。黄湖大桥不仅是省道S248线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华阳河湖群湿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大桥飞跨黄湖,气势宏伟,壮美如画,蔚为壮观,已成为周边人们观光打卡的热门景点。大桥建成通车使两岸车程由90分钟缩短为10分钟,彻底解决了湖群两岸的交通瓶颈问题,极大缓解宿复线的交通压力,对推进垦地共建和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下仓埠社区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居民迄今保持着赛龙舟、舞龙等传统习俗。为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财富,下仓埠社区围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打造文旅新村总目标,正在开展注册特色商标、打造休闲特色文旅品牌等系列文化活动,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仓海”新村将成为闪耀在湖区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念佛堂、天后宫、万寿宫等宗教活动场所。</p> 黄湖大桥 古井(活井) 古井(实井) 天后宫 <p class="ql-block"> 先进村位于宿松县东部边陲,下仓镇的西南部,与望江县相邻,S247省道和沿江公路南北畅通,车程两小时范围内,北可达望江、岳西、潜山等安庆境内各县市,南可抵江西省九江市、湖北省黄冈市,交通便利。原占地面积一万余亩,现有面积6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065亩。现有19个村民小组,458户,近2200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9名。</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62年属下仓乡长湖公社;1975年更名为光进大队,划入九城畈农场,为九成监狱管理分局下辖的一个生产队,1984年3月更名为先进村,2009年“监社分离”后,划归地方政府下仓镇管辖,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先进,指希望村庄能先进发展,取名先进,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先进村三面环湖、一面临江,位于九成畈农场腹地,原属九成畈农场管辖。2009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后,由于土地资源薄弱、地理区位特殊、历史遗留问题等,集体经济收入一度十分微薄。先进村具有离九成畈农场和望江县城近,交通优势明显;紧贴九成畈农场,农产品及劳务用工需求量大;三面环湖、一面临江,涉水产业发展潜力大等三大优势。近年来,先进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瞄准三大优势,成立劳务公司、发展订单农业,打造涉渔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等产业,推行“养生态虾、种绿色稻”稻虾连作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特色产业“裂变”升级,特色产业齐头并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维融合,带动农户致富、集体增收,助力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先进村发展旅游产业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积极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特色民宿等为一体的田园绿心基地项目,结合现有建筑,打造迎风园、知青食堂、警示教育文化园等一批兼具乡野意趣与本地特色的景点。迎风园的主体是游客休闲广场,依托近处的花海与荷塘景观,可在此开展篝火晚会、戏曲演出等集体活动;知青食堂是在原有屋舍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复古怀旧元素,营造具有19世纪60年代知青上山下乡时代氛围的餐饮中心,几十年前,曾有8000余名知青被下放到这里,如今他们每年都会带着家人过来抚今追昔,既能唤起知青游客群众的共同回忆,又能吸引年轻游客前来体验知青文化;警示教育文化园则是通过改造废弃监区,精心设计景观小品,为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等群体提供优质的红色研学场所。监区民警、农场干部职工加上知青群体,人数已达上万人,这些都是田园绿心项目的优质客源。此外,依托现有的蔬菜大棚、果园、池塘等区域,精心设计互动采摘、休闲垂钓等项目,让游客感受乡野风情。建立了农产品展销中心,直接在现场销售新鲜蔬果和农副产品。在住宿方面,打造了带有田园风的高端精品民宿和充满知青时期怀旧风的中低端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丰富游客体验。</p><p class="ql-block"> 先进村是旧时沿江水陆货运集散重要交通码头,我党领导的新四军为保卫军民粮仓,在此常与日伪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湖匪周旋进行斗争,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彪炳史册的革命事件,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40年3月,新四军军部在太(湖)宿(松)望(江)湖区成立长江游击纵队,是我党在湖区开展抗日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第一小队就驻扎在先进村境内的毕家岭一带,为保卫军民粮仓,在此常与日伪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湖匪周旋进行斗争。1940年5月的毕家岭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抗战信心。毕家岭战斗遗址(见本系列之红色教育基地篇--“新四军长江游击纵队毕家岭战斗遗址。”)已成为湖区及周边地区又一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洋普村地处宿松县城东南隅,下仓镇西北部,下仓与许岭交界处,是下仓镇的门户,东部与许岭镇宏富村和本镇东兴村接壤,南、西、北三面临大官湖,枕山环水,为沿湖丘岗地带。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亩,水面2000多亩,山场面积1100多亩,松树、杉树、油茶、果树居多。全村11个自然村庄,19个村民小组,599户,2400多人。村境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宿松县生态村。</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解放初期属东洪乡;曾用名为朝阳大队,1958年9月成立朝阳大队,属东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洋普村,属东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洋普,指境内原有一庙宇洋普庵,借此名,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洋普村资源丰富,风光优美,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圣地;毗邻大官湖、乌汊湖,粮茂棉丰,鱼肥蟹壮,素有“十里荷香、满目鱼虾”之美誉。这里物产丰富,碧水蓝天,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以种植水稻、油菜、红薯农作物为主。近年来,洋普村在下仓镇率先实现整村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生产,完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发展现代农业,优质有机大米、棉花、大豆、芝麻、瓜籽、油茶籽、鱼蟹等应有尽有,村域现代农业景象已形成。</p><p class="ql-block"> 洋普村境内的洋普庵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初祀天妃娘娘,续坛祀方家公。其后续建了洋普庵戏台,为地方百姓祭事、庙会、玩灯唱戏的娱乐场所。清同治年间重修,1958年庵及戏台同时被拆毁,1992年重建庵,戏台未恢复重建。如今的洋普庵是下仓镇的佛教庙宇之首,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阵阵钟声萦绕耳际,是远近闻名的信仰之圣地;每逢正月初一,方圆数里乡邻上门烧香拜佛者洛亦不绝,是许岭、下仓区域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洋普村被认定为2019年度第二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p> 洋普庵 <p class="ql-block"> 长安村地处宿松东隅,下仓镇中部,南赛湖周边,南通黄湖,北接泊水,三面环水,花灌渠末端,红卫桥以北。太下公路插村东南而下,交通便利。全村25个村民组,3300多人。耕地面积3491亩,其中水田2060亩,旱地1431亩,山场面积100亩,塘堰湖汊面积1200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68年属东洪乡;1958年9月成立长安大队,属东洪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长安村,属东洪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长安,指其境内与长湖乡交界处有座长湖桥,西面有一圣帝庵,以这两个古建筑物的名称中各取一字为地名,即“长庵”,后称“长安”屋,“安”系“庵”的谐音,又因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长安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典型的湖区平原地貌。生产的水稻、棉等农作物品质优、产量高,水中的“银鱼”、“虾米”、“老鳖”,岸上的“打瓜子”、“黑芝麻”、“东乡的篙籽粑”等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长安村建成集中连片、规模成型、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耕地高效利用。积极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主养生猪、牛羊,畜牧业已成为长安村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探索“以农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子,不断完善道路交通,串联镇域内赏花基地、采摘基地等乡村旅游景点,以乡村旅游撬动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 长湖村位于下仓镇东部,紧临黄湖,全村拥有村民小组32个,1107户,近4200人,耕地面积3827亩,滩涂面积3000余亩。</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挺进大队、联湖大队,属长湖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联湖村、龙洋村,属长湖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2004年联湖村与龙洋村合并,成立长湖村,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长湖,指位于长湖边,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长湖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传统村落。近年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一批精养鱼塘,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谱写了新的篇章。积极引进和发展特色产业,整合现有农业旅游资源,建立渔果共享基地,种植阳光玫瑰、柑橘,打造集采摘、垂钓、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开设农家乐、蔬果采摘等方式增加收入,还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村民充分享受乡村振兴成果,推动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日建成通车、东接九成村、西抵长湖村的长河大桥为华阳河湖群第二座跨湖大桥,全长1068米,桥面净宽7米,是下九线公路重要一截,是华阳河蓄滞洪区转移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宿松县运输和路网结构、提升交通服务和保障能力、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长河两岸的百姓带来新的希望;对推动宿松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为宿松县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p> 长河大桥 <p class="ql-block"> 长桥村位于下仓镇中西部,三面环湖,全村村域面积5.9平方公里,可用耕地4888亩,拥有15000余亩滩涂以及6000余亩水面,3000余亩山场,村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丰富。辖有26个村民小组,31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58年9月成立长桥大队,属长湖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设长桥村,属长湖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属下仓镇,地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村名由来:长桥,指其境内原有长湖桥,取其首尾二字,且村委会驻地于此。</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长桥村以滩涂开发、水面养殖业为核心,充分盘活“撂荒地”,大力发展稻谷、瓜蒌、油茶、白茶、甜橙、车厘子、黄杏、中华桃、花果苗木等特色产业,从“一村一品”进阶到“一村多品”,村里的瓜蒌种植基地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强、农民富的新路子。</p><p class="ql-block"> 为有效结合下仓镇全域旅游规划发展,长桥村提前谋划生态休闲农业特种种养基地项目,流转林场周边村组水面山场土地加上林场土地及沿湖滩涂可用土地,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特色民宿、餐饮中心、生态停车场;整治水塘,新建护岸、周边人行步道、排水沟渠并同步建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采取湿地保护、综合种养、村居民宿模式,以天然生态为特色,三产融合,有序推进产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境内有水月庵宗教活动场所。</p> 水月庵 <p class="ql-block"> 敬请继续关注《松兹探村》系列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