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电影笔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p><p class="ql-block">逃离与囚禁的镜像迷宫</p><p class="ql-block">杨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冰原深处的木屋窗口,特迪·罗斯维尔用伏特加在玻璃上写下“自由”这个词时,西伯利亚的寒风正在啃噬他的浪漫主义幻觉。贝加尔湖的冰裂声像命运关节的脆响,撕开了这部法国电影最深邃的存在主义拷问——我们究竟是在逃离牢笼,还是主动走进了更精致的囚室?</p><p class="ql-block"> 在普京时代,阿列克谢这个遁世十二年的幽灵,还以为是布什家族的人在当总统。然而,他在暴风雪中显现出先知般的悲剧性。当他用冻僵的手指抓住特迪的衣领,吼出“你该在家里过正常的生活”时,雪原上回荡着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喘息。这个被世俗放逐的俄罗斯人,在漫长冬夜里参透了现代性困境最辛辣的悖论:那些自以为奔向自由的人,往往只是给自己的恐惧套上了诗意的枷锁。冰湖上拖行的行李箱在雪地犁出的沟壑,恰似特迪精神世界撕裂的伤口,里面涌出的不是澄明的顿悟,而是存在主义式的焦虑脓血。</p><p class="ql-block"> 导演萨菲·奈布用360度环绕镜头展示的绝美荒原,在特迪的日记独白中逐渐显影为存在主义的实验室。当城市青年在Instagram滤镜里把孤独烹饪成小资情调,特迪的遭遇却让所有文艺幻想在零下40度中结冰碎裂。他对着空旷冰面呐喊“我自由了”的回声,被西伯利亚的季风剪辑成嘲讽的复调——这里没有瓦尔登湖的田园牧歌,只有生存本身赤裸裸的暴力。那个用书籍和唱片搭建的乌托邦,在首个暴风雪之夜就显出了纸房子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阿列克谢与特迪在废弃木屋的相遇,构成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阴阳两面。前者是被文明遗弃的残骸,后者是主动出走的流亡者,却在生存的炼金术里熔铸成同一枚硬币的正反。当俄罗斯人说出“你不该躲,你爱的人需要你”时,暴露出所有隐士最脆弱的软肋——那些声称要“寻找自我”的人,或许只是恐惧在他人瞳孔中照见真实的自己。特迪在冰原上拍摄的每一帧风景,都成了存在主义者镜厅中的无穷镜像,折射出逃离者与被放逐者互为倒影的荒诞。</p><p class="ql-block"> 电影最终让阿列克谢的遗体沉入贝加尔湖的永恒蔚蓝,完成了对现代性逃离最悲怆的献祭。特迪离开时带走的不是顿悟,而是存在主义式的清醒创痛。当我们撕下“隐居”“返璞归真”这些文化标签的糖衣,露出的其实是现代人无法自处的精神溃疡。西伯利亚的森林从来不是解药,它只是把都市焦虑提纯成更浓烈的毒剂,逼迫我们在绝对的寂静中直面生命原始的诘问。</p><p class="ql-block"> 冰层下的暗流仍在涌动,特迪留在木墙上的法语句子正在被真菌蚕食。这部电影像一柄冰镐,凿开了所有浪漫化逃离叙事表面的冰层,让我们看见深渊之下,每个现代人都正在自己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迷途。真正的自由或许不在于地理方位的迁徙,而在于能否在生存的严寒中,培育出直面人性荒原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莹:笔名英子、杨子、安娃。当代诗人、作家、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总策划,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西安女子诗社创始人、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家。2008-2018年期间两次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宣传部挂职。著有《纯真年代》、《少妇集》、《杨莹小诗》、《每当风起,每当雨飘》、《花儿日记》、《台历边语》、《品茗》、《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