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巴比伦文明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古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贯穿其中,这两条河流为农业灌溉和人类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在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公元前1792 - 前1750年),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但在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所灭。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集政治、军事、宗教等大权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  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拥有众多辉煌成就,苏美尔人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虽然当地气候干旱,但他们凭借智慧修建了复杂的灌溉网络。通过挖掘运河、水渠,将河水引入农田,不仅解决了干旱问题,还能在洪水季节进行分流和泄洪。这使得苏美尔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区,能够养活大量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苏美尔人率先使用犁进行耕种,提高了土地开垦效率。他们还懂得轮作方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土壤肥力。</p> <p class="ql-block">  乌尔军旗是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2年 - 前2004年)时期的重要文物,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用于战场挥舞的军旗,而是一个被称为军旗的镶嵌板, 1922 - 1934年间,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伊拉克南部的乌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这一珍贵文物。该文物是在乌尔王陵的一个墓穴中被发现的,它可能是一种象征权力、地位或用于仪式的物品。乌尔军旗呈长方形,由三块木板拼接而成,长约21英寸(约53.34厘米),高约9英寸(约22.86厘米),分为正反两面。它以青金石、贝壳和粉红色石灰石等材料镶嵌而成,通过不同颜色材料的组合构成精美的图案。正面呈现出一幅战争场景,最上方是乌尔国王坐在战车上指挥战斗,国王身材高大,明显区别于其他人,体现出他的尊贵地位。中间部分描绘了士兵们押送俘虏的情景,展示了战争的胜利成果。下方则是排列整齐的战车队伍,战车上的士兵手持武器,准备投入战斗。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乌尔军队在战争中的强大和威严。反面描绘的是和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最上方是国王坐在宝座上接受臣民的进贡,周围有乐师演奏乐器,场面十分热闹。中间部分是人们搬运各种物品的场景,可能是在进行贸易或向神庙供奉祭品。下方则是一群牛羊等牲畜,象征着富足的生活。乌尔军旗为研究乌尔第三王朝的政治军事提供了文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  巴比伦古城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历经岁月的侵蚀、战争的破坏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巴比伦古城遭受了严重损毁。例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等,都对古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古迹面临消失的危险。在此背景下,伊拉克政府出于保护本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以及发展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考虑,启动了对巴比伦古城的修复工作。伊拉克政府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修复项目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部分资金支持,协助伊拉克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例如在古迹修复的材料选择、工艺运用等方面,遵循国际通用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以确保修复工作既能最大程度恢复古城原貌,又能保证古迹的长久保存。对古城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包括修建道路、水电供应设施等。这不仅方便了修复工作的开展,也为未来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任君主,在古代近东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92年登上王位。当时古巴比伦王国只是两河流域众多城邦国家中的一个,周边强国林立,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汉谟拉比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他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远交近攻。先与一些城邦建立友好关系,集中力量打击邻近的敌对势力。经过多年征战,他先后征服了伊辛、拉尔萨、马里等城邦,最终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使古巴比伦王国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他独揽国家的行政、军事大权。</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34年-前609年的新亚述是亚述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特点兴起与亚述地区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土壤肥沃,且处于交通要道,有利于商业发展和军事战略布局。公元前10世纪末,周边强国如埃及、赫梯等相继衰落,为亚述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新亚述帝国的扩张始于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年 - 前859年在位),他率领军队征服了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年- 前727年在位)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进一步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包括巴比伦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到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2年 - 前705年在位)和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 - 前681年在位)时期,亚述的势力达到顶峰,统治范围涵盖了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国王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拥有绝对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  亚述人在历史上常被贴上穷兵黩武的标签,以下从其表现、原因和影响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频繁发动战争新亚述帝国时期,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到公元前7世纪,亚述军队持续对外扩张。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在位时,就开始大规模军事征服,进军叙利亚和腓尼基;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不断发动战争,征服巴比伦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后续的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等君主也都积极进行军事扩张,使得亚述的版图不断扩大,几乎统治了整个西亚和部分北非地区。战争手段残酷亚述军队在战争中手段极其残忍。他们对待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毫不留情,常常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例如,在攻陷一座城市后,会将城中的男性居民大量杀死,妇女和儿童沦为奴隶。他们还会将俘虏的敌人残忍折磨,如剥皮、割耳、割鼻等,以此来威慑其他地区的反抗。</p> <p class="ql-block">  尼尼微出土的青铜头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尼尼微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在亚述帝国强盛时期,尼尼微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众多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艺术品。19世纪,随着考古学的兴起,欧洲的考古学家开始对中东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尼尼微成为了重要的发掘地点之一,众多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青铜头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现,这些青铜头像展现了亚述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头像的制作采用了失蜡法等先进工艺,使得头像的细节得以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  亚述人穷兵黩武的表现十分显著,贯穿于军事行动的多个方面,①军事扩张的持续性长期征战不断亚述从公元前 10 世纪末开始崛起,此后数百年间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在新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 935 年-公元前 612 年),历代君主积极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例如,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公元前 883 年 - 公元前 859 年在位)在位 25 年,其中有 21 年都在进行军事远征,他率军征服了叙利亚、腓尼基等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 745 年 - 公元前 727 年在位)在位期间,频繁发动战争,先后征服了巴比伦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区,极大地扩大了亚述帝国的版图。②多方向拓展领土:亚述的军事扩张并非局限于一个方向,而是向多个方向同时推进。他们向北征服了乌拉尔图等地区;向南控制了巴比伦尼亚;向西占领了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并一度打到埃及;向东则对米底等地区进行了多次征伐。这种全方位的军事扩张,使得亚述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当时西亚地区最强大的帝国。③战争手段的残酷性大规模屠杀与掠夺。</p> <p class="ql-block">  古巴比伦城是古代巴比伦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建筑、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古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大约始建于公元前三千多年,最初它只是一个小的城邦国家。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古巴比伦王国,巴比伦城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兴盛时期。此后,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626年 - 公元前539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巴比伦城再次走向辉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入侵,巴比伦城被波斯帝国占领,其重要性逐渐下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不断遭受战争破坏和自然侵蚀,最终沦为废墟。古巴比伦城规模宏大,呈正方形,周围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墙长达16公里,厚度约为7.6米,上面可以并行两辆马车。城墙设有多座城门,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斯塔尔门,它用彩色琉璃砖装饰,上面描绘着各种神话动物的图案,色彩鲜艳,精美绝伦,城内建筑众多,有宫殿、神庙、市场、住宅等。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当属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巴别塔。</p> <p class="ql-block">  新巴比伦王国虽然国祚仅约90年公元前626 年 - 公元前539 年,却为古代文明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古代文明走向尾声前的璀璨绝响,以下为你详细阐述:新巴比伦的辉煌成就建筑奇迹新巴比伦在建筑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尼布甲尼撒二世为王后修建的空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在多层平台上种植各种奇花异草,还设有灌溉系统,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此外,巴比伦城的城墙坚固高大,城门装饰精美,其中伊斯塔尔门以彩色琉璃砖拼砌出各种神话动物图案,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新巴比伦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 - 阿卡德文明的成果。在文学领域,保留和整理了大量的神话、史诗等作品,其中关于创世和洪水的神话对后世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天文学方面,巴比伦人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其天文历法对后来的希腊、罗马天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p> <p class="ql-block">  穆什胡什被称为巴比伦龙,在伊什塔尔门的装饰中十分引人注目。它身体修长,有点像蛇,头部类似狮子,长着锋利的牙齿和角,有四条腿,爪子尖锐,尾巴上还有尖刺,整个造型既威严又神秘。穆什胡什是巴比伦神话中风暴之神尼努尔塔的象征,代表着力量与守护。在伊什塔尔门上镶嵌穆什胡什的形象,是希望借助它的神力来保护城市,抵御邪恶力量的入侵。</p> <p class="ql-block">  伊什塔尔门是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一座重要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约公元前575年,由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主持建造。它是巴比伦古城的主要城门之一,位于巴比伦城北面,是进入巴比伦城的重要通道,伊什塔尔是巴比伦神话中的爱与战争女神,此门以她的名字命名,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也希望借助女神的力量来守护城市。伊什塔尔门整体建筑规模壮观,由前后两道门、四座望楼组成,中间有通道相连。门高约12米,宽近4米,建筑结构坚固,气势恢宏。琉璃砖装饰是伊什塔尔门最显著的特色。门上镶嵌着大量彩色琉璃砖,这些琉璃砖色彩鲜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