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东来到史来贺、王宏斌:中国共产主义理想的在地化实践与精神超越

李昌杰

<p class="ql-block">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长卷中,于东来带领的胖东来商贸集团与史来贺、王宏斌等乡村集体化典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精神坐标系"。前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探索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形态,后者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框架下构建共同富裕的乡村样本,二者看似路径迥异,却共同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造性地实现共产主义要素的有机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市场经济的"红色基因":于东来现象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在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超市,顾客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收银台旁设有"解忧杂货铺",员工为带孩子的母亲提供免费托管服务;生鲜区设置"爱心菜专区",专供独居老人低价采购;员工享有远超行业标准的福利保障,每年带薪休假达40天。这种"企业办社会"的模式,被学界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公有制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东来的经营哲学源于对"资本异化"的深刻反思。当多数零售企业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源成本"时,胖东来将员工幸福感作为核心指标:工作环境实行"三三制"(每天工作6小时,每周休息3天),利润93%分配给员工,仅保留7%用于企业发展。这种分配机制打破了"效率优先"的资本逻辑,印证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论断。正如《资本论》第三卷所揭示的:"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胖东来通过重构生产关系,让商业资本回归服务人性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现代演绎:史来贺与王宏斌的乡村实验</p><p class="ql-block">在新乡刘庄村,史来贺带领村民用50年时间将盐碱地变成"中原首富村"。其秘诀在于构建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集体所有确保发展根基,家庭承包释放个体活力,集体统一经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制度设计既避免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锅饭"弊端,又防止了土地私有化导致的阶层分化。2022年刘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印证了恩格斯"防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的设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南街村的王宏斌则走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特色道路。通过发展食品加工、制药等产业积累资本,南街村实现"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村民每月领取工资,粮油肉蛋等生活资料由集体免费供应。这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雏形,与《哥达纲领批判》中描述的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数据显示,南街村集体资产从1984年的1.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32亿元,印证了公有制经济的强大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人的解放:共产主义理想的当代具象</p><p class="ql-block">这些实践的共同内核,在于将"人的解放"从哲学命题转化为现实运动。胖东来为员工建设的"心灵驿站",刘庄村的全民医保体系,南街村的免费教育制度,本质上都是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些探索通过制度创新,让劳动者在经济关系中重新获得主体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深圳龙华区的外卖骑手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这种理念的延伸。政府与企业共建的"骑手之家"提供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将平台经济的"算法囚笼"转化为"人的发展空间"。这种治理创新,正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制度创新:共产主义要素的生长机制</p><p class="ql-block">这些实践突破的关键,在于构建了"公心公有公德"的制度体系。胖东来的"员工幸福指数考核"、刘庄村的"集体资产民主管理"、南街村的"十星文明户评选",都将价值理性嵌入治理结构。这种制度设计暗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使公有制经济摆脱"低效率"的刻板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数字经济领域,这种创新更为显著。阿里巴巴的"共同富裕基金"、腾讯的"数字包容计划",将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虽然存在争议,但其探索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可以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这正应了列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准备"的论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精神超越:从物质丰裕到人的解放</p><p class="ql-block">这些实践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胖东来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情感共同体",刘庄村用集体主义消解原子化生存,南街村以文化活动重塑乡村共同体,都在回应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当物质丰裕与精神充实形成正向循环,共产主义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感可知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浙江义乌的"国际商贸城",个体工商户自发组建"党员诚信联盟",通过信用积分实现商业自治。这种"市场逻辑与政治逻辑的融合",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社会契约的生成。正如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所揭示的:真正的共同体需要超越工具理性,在交往理性中实现人的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语:文明新形态的破晓</p><p class="ql-block">从胖东来的"爱心超市"到刘庄村的"幸福院",从南街村的"文化礼堂"到深圳的"骑手之家",这些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文明星火,正在汇聚成新的历史洪流。它们证明: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不是历史的必然宿命,而是主体的自觉创造。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制度设计的最高准则,当"共同富裕"从经济指标升华为文明形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便获得了最生动的时代注脚。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破晓时分——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里,在市场与计划的交融处,一个更富有人性温度的社会主义文明正在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