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9日,正值“洛阳牡丹节”盛大开幕,我有幸亲临河南省洛阳市,一睹牡丹的绝代风华。“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是中国牡丹的发源地。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隋代,至唐代达到鼎盛,宋代则成为天下之冠。北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自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之名不胫而走。据《群芳谱》记载,唐宋时期洛阳之花冠绝天下,牡丹因此被誉为“洛阳花”。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象征着吉祥富贵与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的美好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涵盖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九大色系、十种花型、一千四百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内花海人潮,众人竞相欣赏牡丹的倩姿芳容。牡丹栽培起源于河洛地区,已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炎帝的氏族曾生存在此地,邙山、嵩山等地皆有野生牡丹生长。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与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得天独厚的山川形胜。而洛阳的山川形胜,孕育了十三朝古都,成就了百位帝王的辉煌。帝王临朝,方有供其“养眼”的牡丹;有装扮首善之地人居环境的牡丹;有粉饰太平的牡丹。</p><p class="ql-block"> 然而,牡丹并非仅为帝王而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花。河洛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因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极为有利。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通过对560平方公里土壤的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二十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如此丰富,得益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的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绝非虚言。</p><p class="ql-block">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谓之天人合一。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眷顾,得到帝王的青睐,得到平民的钟情,得到文人骚客的推崇,定然会开出国色天香,“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p> <p class="ql-block"> 她在丛中笑,牡丹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百花中独占鳌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代,盛于唐代,北宋时达到鼎盛。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坏,至南宋时,四川天彭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六十多个品种看,大多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老品种。清代,曹州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曹州牡丹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足见洛阳牡丹的传播和影响。如今,洛阳牡丹更传至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p><p class="ql-block"> 洛阳有许多著名的牡丹园,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一行只游览了“国家牡丹园”、“国花牡丹园”等。漫步于牡丹花丛,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每一朵牡丹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让人沉醉不知归路。</p> <p class="ql-block"> 独压群芳,牡丹以其无与伦比的美丽,在百花中独占鳌头,彰显出王者风范。</p> <p class="ql-block"> 百花盛开春满园,牡丹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春天的花园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争奇斗艳,牡丹与百花竞相开放,各展其美,为春天的大地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洛阳与深圳华大基因联合宣布,经过三年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牡丹基因组,填补了国际芍药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的空白,“牡丹源自洛阳”有了基因证明。</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在北京世园会牡丹芍药国际竞赛中,洛阳牡丹共获奖项221个,获奖总数及各类奖项均列所有参赛团体第一,创洛阳牡丹参与国内外展赛的最好成绩,再次擦亮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人与牡丹共争艳!</p> <p class="ql-block">记于2025年4月9日 </p><p class="ql-block">改于2025年4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