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藏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存中,按照方言划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居住于各地域内的藏族分别称为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三大藏区,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他们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工布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林芝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自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藏族称为工布藏族,在地处此地的藏族自古就发展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也就是今天的工布文化。赛马、射响箭、搬石头祘是工布文化里最有意思的民俗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工布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海拔低,森林资源丰富,气侯宜人。除藏族外,还生活着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民风古朴,民间工艺众多,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嘉绒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嘉绒藏族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埧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神山四周地区。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的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筭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此外,丹巴地区以出美女而闻名,康巴之花多出自丹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白马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文县白马河流域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人口约18000人。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它地区藏族有所不同。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除了信仰笨教和藏传佛教外,还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等自然神灵,但他们一般不修庙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牌位。因此,众多史学家和学者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唐代吐蕃东征,大批军民随军而來与氐族杂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马藏族的祖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马藏族的文化有双重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语言方面有藏族的同源词,也有羌语词汇。服饰也很有特色,帽顶前端有一簇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白马人称之为“沙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木雅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支流,聚居于四川甘孜州高原地区。在康区木雅一带(甘孜扎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称为木雅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雅藏族的来历至今是一个迷,作为康巴藏族的一个分支,被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项羌人与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洐的后裔。强大的蒙古族崛起北方后,歼灭西夏,使游牧于河套一带的西夏党项人被迫南迁进入康区木雅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雅藏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这一区域的藏族操一种被称为“绒格”的木雅语。而木雅语又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语区。在今甘孜州境内,分布在九龙县的湾坝乡和洪埧乡操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为“本勒”,属东部方言区,而分布在九龙县的汤古乡、康定县的沙德乡、六巴乡等和雅江县祝桑乡操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为“木雅”,属西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区受汉文化和彝文化的影响较大,而西部方言受藏文化的影响明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华鋭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是白牦牛的故乡。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东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藏区,其中天祝是华锐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约8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形成华锐藏族的主体是吐蕃人,即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一支军队进驻定居后,逐渐形成了该地区藏族的主体。清代华锐著名学者松巴益西在著作《青海史》中认为,吐蕃进入青海最早的是华鋭,正是由于吐蕃后裔的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较好保存,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华锐方言,与安多等其它地区的方言有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华鋭方言还是属于安多方言区,但华鋭方言保存了古藏语的词汇,有些用词发音也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安多语发音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锐藏族自称“博“或“华锐嘎布“,男子多穿白色毡袍,反映了华鋭藏族特别崇尚白色,并认同与其它地区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观念。自古至今,华锐地区人杰地灵,学者辈出,为藏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卓仓藏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东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娃”,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园100多平方公里,有所谓“卓仓隆娃顿”(卓仓七沟之意)。有些村庄是多民族生活在一起的,其中包括汉、回、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纯藏族村紧靠纯汉族村。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卓仓藏族最早也是来自西藏。公元1九世纪未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被杀后,吐蕃陷入混战,明达玛的两个儿子在各自母系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分别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二儿子沃松來到阿里地区,建立了阿里王系,著名的古格王朝就是他的后代建立起来的。他的第四世孙赤德从后藏来到青海湖一带,成为当地首领。并逐渐建立起了势力强大的角厮罗政权,掌控着青海东部和甘肃䤃,即古丝绸之路,与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角厮罗政权的中心位于今天的乐都县。“卓仓”这一称呼来自于祖先居住地,即今天后藏地区的卓沃降地方名,卓指沃隆,仓为祖系,卓仓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自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夏尔巴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尔巴人,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主要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外的喜马拉雅1山脉两侧,语言为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使用藏语文,人口约4万,中国西藏境内仅有约1200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但他们认为是从尼泊尔迁居西藏的移民。他们有姓无氏,与西藏的姓名没什么区别,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信仰藏传佛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尔巴人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是天生的登山向导,为各国登山队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没,可是说是珠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