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b>,简称<b>“晋”,又称“三晋”</b>,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 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b>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b> 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 26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0个县。 2024年末,常住人口<b>3445.96万人</b>。 山西方言包括晋方言、中原官话汾河片、冀鲁官话广灵点等。 <b>山西是黄河与海河的分水岭</b>, 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 <div><br></div><div><br></div> <b>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b> 战国时三家分晋。元代山西商业发达。 明代,山西的商业曾领中国之先。清代,晋商足迹进步遍布天下。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是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军区宣告成立。 2003年,设立地级吕梁市。 [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戏剧文化的发祥地、 长城文化的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 石器文化的集中区、佛教文化的首善区、古木建筑的博物馆, <b>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b> 山西是革命老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 <b>煤、焦、冶、电是山西四大传统支柱产业</b>。 山西省重点培育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风电装备、氢能、铝镁精深加工、光伏、现代医药、<b>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十大产业链。</b>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电力市场化改革位居中国前列。 2024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9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名称衍变<br><b>山西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 </b> 历史沿革<br>先秦时期<br>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b>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b>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b>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b>,山西南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b>约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b>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b>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b>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br> 周改冀州置并州。西周初成王子叔虞受封唐侯,其子燮父改称晋,故山西简称晋。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div>春秋时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b>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b></div> <b>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b>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br>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分辖,其中代、云中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div><br>西汉时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3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3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div><div><br>东汉时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14]东汉时州境扩大至陕北和河套地区,并将朔方郡划归。东汉末年并州废,入冀州。 </div><div><br>三国魏复置,辖区缩小,至今山西全境。<br>西晋分置司州、并州、幽州。十六国时刘渊建汉国,都左国城(今方山县),后迁都平阳(今临汾),置司隶校尉、雍州、幽州、并州、冀州。西燕慕容永称帝,都长子(今长子),置上党郡、建兴郡。</div><div><br>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 [14]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城区),置恒州、肆州、并州、汾州、建州、东雍州、晋州、泰州、陵州。 [172]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br></div>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div><br>隋唐至宋元时期<br>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州、代州、隰州、朔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古一带为太原郡、定襄郡、马邑郡、雁门郡、娄烦郡、西河郡、离石郡、上党郡、长平郡、临汾郡、龙泉郡、文城郡、河东郡、正平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14]杨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山西之名自此始。 </div><div><br><b>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b>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在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 [205]唐置河东道,辖4府17州121县。 [172]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iv><div><br>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 [205]宋分属河东路和永兴军路。辽置西京大同府。 [172]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 [205]元直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和肃政廉访司,有上都、大同、冀宁、晋宁4路及所辖28府、州。</div><div><br>明清时期<br>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中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开辟了著名的万里茶路、草原丝绸之路,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205]“隆庆议和”,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山西人从此开始了“走西口”。 [30]明洪武初年置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后改置承宣布政使司;兼置按察司,分设河东、冀北、冀南、冀宁4道,兼察诸府、州,为省设道之始。</div><div><br>清代,晋商足迹进一步遍布天下,形成乔、常、曹、侯、渠、亢、范、孔等晋商八大家,此外还建有许多商业会馆,如山西会馆、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 [29]清改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省,设冀宁、雁平、河东、归绥4道、9府、10直隶州、7厅及所属6散州85县,辖区为今山西、内蒙古两省(区)境。</div><div><br>中华民国时期<br>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山西立即响应,新军将士,在太原发动了武装起义,杀死满清巡抚陆钟琦,建立革命政权山西军政府。此次战役宣告了清政府在山西统治的结束。<b>山西成为了黄河以北第一个起义的省份。</b></div><div><br>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 [31]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灵丘县平型关设伏,歼敌1000余人。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div><div><br></div><div> 10月中下旬,国共两党军队联合对日军展开忻口战役,这是中日军队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也是日本侵华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次会战的胜利也成为国共合作的代表战例。 [175]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这是敌后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权。 </div><div><br>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作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是全国解放战争的前进阵地、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1948年10月5日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徐向前、彭德怀的指挥下发起太原战役。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于1949年4月24日获得解放。太原的解放宣告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反动统治结束。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调整行政区划的通令,决定恢复山西省建制。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宣告成立。 </div><div><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br>1954年,山西省行政区划又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临汾、运城2专区,合设晋南专区;撤销临晋、猗氏2县,合设临猗县;撤荣河、万泉2县,合设万荣县;撤解县、虞乡2县,合设解虞县;撤洪洞、赵城2县,合设洪赵县;撤襄陵、汾城2县,合设襄汾县;撤长治、潞城2县,合设潞安县;撤离石、方山2县,合设离山县;撤大同、怀仁 2县,合设大仁县;设县级榆次市;撤大同市第一、二区,合设城区;撤第三、四区,合设郊区;太原市第一至六区分 别更名南城、北城、新城、小店、晋源、万柏林区。</div><div><br>1958年,撤销雁北、忻县两专区合并设置晋北专区;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设太原市河西区、古交工矿区;撤长治市郊区、黄碾区和阳泉市郊区。 [121]1958年末,山西省辖4专区(晋北专区、晋中专区、晋东南专区、晋南专区)、4省辖市(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2市、40县、8市辖区。</div><div><br>1961年,全省行政区划又作了重大调整,除恢复了原来的雁北、忻县、晋中、晋南、晋东南五个专区,三个省辖市,三个专辖市外。1962年,晋南专区恢复了新绛、河津两个县,晋东南专区恢复了潞城、长治两个县。1963年,将侯马市和榆次市改,为曲沃县和榆次县。1964年,雁北专区恢复了大同县与怀仁县。全省行政区划为五个专区、四个市、九十六个县。 [124]</div>1994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 [177]2003年,撤销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自此,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形成。 [126]截至2021年3月,山西省共辖11个设区市。 [125]2003年,设立地级吕梁市。 气候<br>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div><br>地质<br>地质演化史<br>太古代<br><b><font color="#ed2308">32亿年前,山西大地地壳拉张中,五台海洋盆地于新太古代早</font></b>期形成。新太古代晚期,地壳受到挤压,地层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区域变质,隆起为山,经过风化和剥蚀,五台运动于25亿年前结束了太古代的地质历史。 </div><div><br>元古代<br><b><font color="#ed2308">25亿-18亿年前,地壳在拉张作用下,五台山、中条山、吕梁山区形成海槽。</font></b>18亿年前吕梁运动使古元古代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发生轻微的区域变质。<b><font color="#ed2308">18亿-5.43亿年,属中新元古代,地壳间歇性升降,</font></b>五台山-恒山、太行山及中条山区一线沉积了滨海至浅海相的碎屑岩。其间,<b><font color="#ed2308">6亿年发生晋宁运动</font></b>,使山西整个上升为陆,造成沉积间断。</div><div><br>古生代<br><b><font color="#ed2308">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font></b>,<b>此时的山西一片汪洋。</b><font color="#ed2308"><b>4.4亿</b></font>年前,山西整体海水较浅,<font color="#ed2308"><b>加里东运动</b></font>使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地壳上升为陆地,海水渐渐退出山西。</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3.2亿年前,晚石炭世,地壳再次下降</font></b>。低洼地区沉积了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当时山西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茂密。植物死亡后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保存了华夏植物群及海生动物化石。<b><font color="#ed2308">约3亿年前开始,地壳逐步上升</font></b>,海水退去,离山西越来越远。</div><div><br>中生代<br><b><font color="#ed2308">2.5亿年前,三叠纪开始,山西省处于干旱的河流环境</font></b>,出现了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此后,<b>宁武至大同一带森林密布,形成大同煤田。</b>晋东北的灵丘、浑源地区因岩浆侵入、火山飞溅,形成多种金属矿产。</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约1.5亿年前,山西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font></b>被称为<b>燕山运动</b>。<b><font color="#ed2308">约1亿年前</font></b>,<b>白垩纪时期</b>,山西北部生存着剑龙、甲龙、鸭咀龙等大量恐龙,<b>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 </b></div><div><br>新生代<br><b><font color="#ed2308">约6500万年前,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font></b>,山西地貌在新生代时期开始分异。北面有繁峙玄武岩及大同火山喷发,南部有三门峡内陆盐湖盆地形成,从此山西地形逐步分裂为三大块——<b>西部吕梁山隆起,中部汾渭裂谷和东部太行山隆起,形成了表里山河之锦绣。<font color="#ed2308">灵长类及人类开始出现。</font></b></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地质构造<br><b>山西省地处秦岭和阴山之间,是华北地台(陆台或断块)的重要组成部分,</b>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向,南北两侧呈北东向,总体构造呈一个拉长的“S”型。<b><font color="#ed2308">省境构造格架主要受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 </font></b></div> <b>吕梁—太行山隆起带是山西省的主体组成部分,包括有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太行山之间的广大区域</b>,构成一个以隆升作用为主的陆内造山带。吕梁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西以离石大断裂与鄂尔多斯盆地沉降带为界,北为大同—灵丘火山沉积盆地,南为中条山隆升带,东与五台山—恒山穹状隆起、沁水盆地沉降带、太行山隆升带相邻。吕梁隆起带部位多为山脊,而晋西挠褶带、宁武向斜西翼及交城单斜主要分布在山腰处。 [140]左云一带出露的主要地层是第三纪红粘土和砂砾岩, 第四纪马兰黄土及玄武岩。山西中台隆经强侵蚀剥蚀作用, 使前震旦纪地层广泛出露, 并见有花岗片麻岩、 闪长岩和辉长岩侵入体出露。<br> 地层<br><b>山西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由老至新发育有中上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显生宙中生代和显生宙新生代</b>,缺失元古宙震旦系上统、显生宙古生代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显生宙新近系中新统。全省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种类也较齐全,<b>由于有岩浆活动,形成并赋存了丰富的矿产。岩性从超基性岩、基性岩到中性岩、酸性岩、碱性岩均有发育,侵入岩、火山岩均有分布</b>。全省岩浆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6.40%。 火山<br><b>山西省有一个著名的火山群——大同火山群,</b>分布于大同市云州区俱乐乡、西坪镇、许堡乡、瓜园乡;阳高县下深井乡、东小村镇、友宰镇、鳌石乡等地,<b><font color="#ed2308">位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内。</font></b><div><br></div><div>火山的喷发类型为<b>斯特隆博利式</b>(Stromboli),喷发的固体物质以形状大小各异的火山渣、火山弹为主,时而溢出熔岩,后期以喷发熔结状火山渣和大火山渣、弹,形成火山渣锥,最后形成侵入岩脉。</div><div><br></div><div>其岩浆活动特征可识别出6种方式:<b>喷发、爆发、溢流、喷溢、侵入、挤出。</b>岩浆类型为<b>碱性玄武岩、碧玄岩、夏威夷岩,岩流的玄武岩为拉班玄武岩。</b></div><div><br></div><div><b>大同火山群有火山锥30个</b>,其中渣锥20个、熔岩锥8个、混合锥2个在狼窝山和马蹄山的火口内还发育有熔岩穹丘。 <b><font color="#ed2308">大同火山群是世界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font></b>,完整的保存了<b>火山渣锥、混合火山锥、熔岩锥,熔岩被、熔岩舌、熔岩垄火山地貌。 </b></div><div><br>地形地貌<br><b>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b>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div><div><br></div><div>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b>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b>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斗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div><div><br>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b>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b>,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b>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b>。</div><div><br></div><div><b>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b>,<b>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b>,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div><div><br></div><div><b>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b>,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div><div><br></div><div>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b>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b>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div><div><br>山西省境内中部及东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盆地,以及分布在东西太行吕梁山两山之间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为省内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div><div><br>水文<br>山西省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b>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b>,<b>海河流域的<font color="#ed2308">桑干河</font>、漳河、滹沱河;</b>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b><font color="#ed2308">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font></b> </div><div><br>土壤<br>山西境内土壤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类:<b>地带性土壤类型、山地土壤类型、隐域型土壤类型。 </b></div> <b>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b>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晋北土壤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为褐土。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 [142]中南部和忻州一带发育的为褐土,是本省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晋南、晋东南分布的是黏化度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b>山地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b>,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北部栗钙土区: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200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阴坡海拔2000~2200米为山地灰色森林土,1200~18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1900~21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300~1900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灰褐色土区: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2400~26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2000~24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0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300~1700米为山地灰褐土。东部淡褐土区: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2800~3000米为山地草甸土,2600~2800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900~2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1900米为山地淋溶土,1300~1600米为山地褐土。东及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1800~2300米为山地棕壤,1500~18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1000~1500米为山地褐土。 <b>隐域型土壤类型</b>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按其成因可分为: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形成沼泽土;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形成草甸土;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形成盐渍土;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沙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沙土。 矿产资源<br><b><font color="#ed2308">山西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中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font></b>截止2015年底,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div><br></div><div><b>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b>。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约为7604.27亿立方米。<div><br>202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126873.8万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div><div><br>林草资源<br>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积3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6%。 [1]2022年11月,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7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9处。</div><div><br>山西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b>太行、吕梁山区</b>和中部盆地的边缘地带,共有<b>山地草甸、山地灌丛、山地草原、低地草甸、疏林草地、暖性灌丛六大草地类型</b>。山西草原的特质是亚高山草甸,从南到北都有分布。截至2022年10月,山西草地面积逾465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 </div><div><br>生物资源<br>植物<br>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植被从南到北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div><div><br>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截至2024年3月,山西省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div><div><br>动物<br>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截至2024年3月,已知的有439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2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 [1]华北豹、原麝、褐马鸡、黑鹳为山西省“四大旗舰物种”。</div><div><br><b>山西是中国华北豹种群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种群数量在中国居于首位。</b>分布范围从<b>太行山南段延伸到吕梁山中部</b>,截至2023年11月,省内11个地级市中,除大同、朔州之外,其余9个市均有华北豹分布。公开数据显示,山西华北豹有48个稳定种群,8个集中分布区。 </div><div><br>另外,截至2024年3月,山西境内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315种。</div><div><br>自然保护地<br>截至2023年11月,山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共274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6处,风景名胜区49处,森林公园83处,湿地公园63处,地质公园19处,沙漠公园12处,草原公园(试点)2处,保护地总面积243.52万公顷。 [38]2021年10月,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在中国排20位、面积排15位,在中部六省中数量排第4位,面积排第3位。国家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局、国有林场,涵盖了所有山西省分布的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div></div> 行政区划<br>截至2024年6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 ,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b>大同、</b>朔州、<b>忻州、</b>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div><br><font color="#ed2308"><b>太原市</b></font><br>山西省会,省境中央腹地。辖区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大同市</font></b><br>位于山西省最北端。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div><div><br>朔州市<br>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font color="#ed2308"><b>应县、</b></font>右玉县、怀仁市 </div><div><br>忻州市<br>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总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font color="#ed2308"><b>五台县</b></font>、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div><div><br>阳泉市<br>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div><div><br>吕梁市<br>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总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div><div><br>晋中市<br>位于山西省中东部。总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2区8县1市:榆次区、太谷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祁县、<b><font color="#ed2308">平遥县</font></b>、灵石县、介休市</div><div><br>长治市<br>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4区8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div><div><br>晋城市<br>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总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div><div><br><b>临汾市</b><br>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总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div><div><br>运城市<br>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总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div><div><br>重要城市<br><font color="#ed2308"><b>太原</b></font><br>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别称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汾河流域中游,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古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div><div><br></div><div>截至2024年2月,太原市国土面积6909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的4.5%,常住人口543万,城镇化率89.34%,在山西省的首位度21.7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41.96%,城市公园数量439个、居全国第4位。</div><div><br>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b>从公元前497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计起</b>,<b><font color="#ed2308">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历史</font></b>,曾是9个独立王朝的国都或陪都,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div><div><br></div><div>1924年,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诞生,是山西党团的创建地。 太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留存有大量人类文明的实物见证。<b><font color="#ed2308">全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晋祠</font></b>,<b>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b>,<b>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石质燃灯塔童子寺燃灯塔</b>,以及太原文庙、纯阳宫、清真古寺、山西大学堂旧址、督军府旧址等,是太原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大同</font></b><br>大同,古称平城、云州、云中,辽代改称大同,<b>曾是北魏京都</b>,<b>辽金陪都</b>,明清重镇,<b>处在内外长城之间</b>,是北方的边陲重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 大同市区面积3578平方千米。2023年底,大同市常住人口为307.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9.2万人。 [131]大同市区面积3578平方千米。 </div><div><br>截至2024年7月,大同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3项。大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境内名胜古迹遗存众多:五岳中的北岳恒山,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同修的圣地。<b><font color="#ed2308">悬空寺是中国唯一的高空绝壁建筑</font></b>,也是中国罕见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大同市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采掘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底,大同市有矿山企业232座。<br>政治<br></div> 人口<br>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481.35万人。<br><br>经济<br>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是中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境内形成<b>煤炭、冶金、炼焦、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b>,煤化工、机械装备、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四大新的支柱产业, 以及做强做大<b>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碳基新材料等4类支柱型新兴产业</b>;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5类支撑型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生物基新材料、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5类潜力型新兴产业。<div><br><b>2024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5494.69亿元</b>。</div><div><br><b>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山多地少、少雨缺水、十年九旱,发展旱作农业是一直以来的传统。</b>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山西杂粮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高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是当代食物构成中的重要粮食品种。 [</div><div><br></div><div>境内形成了“<b>南果北肉中杂粮,东药材西干果</b>”的特色农业格局。山西立足“特”“优”,聚焦“晋粮、晋肉、晋果、晋酿、晋菜、晋药”六大品系,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div><div><br></div><div>山西多项有机旱作经验和技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在中国领先,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山西样板”。截至2024年8月,山西累计培育了山西小米等12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运城苹果等4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拥有绿色、有机认证有效产品20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列全国第4,杂粮种质资源近4万份,居中国首位。 </div> 交通<br><b>山西省境内集高铁、民航、公路、航运自成体系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成型。</b><br><br>公路<br>截至2022年年底,山西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千米,出省口打通30个;普通干线路网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7.9%;93%的乡镇通了三级以上公路,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快递“全覆盖”。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累计建成7992千米,完成规划的62%,实现了主线基本贯通,连通全省52.5%的A级以上景区。<div><br>铁路<br>截至2020年底,山西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建成,太原与周边省会城市实现高速铁路连通。 以同蒲、石太、瓦日、浩吉、大秦、侯月、朔黄、准朔等干线铁路组成的货运骨干网已基本形成,山西全省客运和货运结构日臻完善。 其中,同蒲铁路是一条窄轨铁路,结束了山西域内没有自己铁路的历史。 大秦线是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 山西省客运火车站有太原站、 太谷东站、太谷西站、 五台山站、五台县站、定襄北站、忻州西站等。</div><div>原平。 </div> 文化<br><b>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b>, 境内墓葬文化、龙壁文化、古建筑文化、大院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产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 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代戏剧舞台数量以及红色革命遗址都居中国之首。境内文化遗产众多,<b><font color="#ed2308">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3处集群性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font></b>山西还有众多的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山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占全国项目总数的12.8%,居全国前列。 饮食<br><b>晋菜,</b>也叫山西菜,是以山西为发源地的菜系,基本风味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晋菜烹饪注重火功,讲究原汁原味,擅长爆、炒、熘、煨、烧、烩、扒、蒸等多种烹饪技法。晋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汉朝以后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晋菜的味型。因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民间烹饪技法、原材料、口味各不相同,形成了<b>“四帮一派一菜一点”的地方风味组合。</b><div><br></div><div>晋菜四大板块分别是<b>晋中板块、晋南板块、晋东南板块、晋西北板块。</b>晋菜六大流派分别是<b>官府菜、庄菜、行菜、民间菜、素斋、清真菜。</b></div> 晋中板块<br>以省城<b><font color="#ed2308">太原为中心</font></b>的晋中菜为代表。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和聚集区,晋商食俗是精致而不奢华、讲究而不浪费,菜肴用料广泛,讲究选材,口感醇厚绵软,回味余香。 晋南板块<br>以<b><font color="#ed2308">临汾</font></b>、运城菜为代表。<b>晋南古称河东地区,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晋文化的发源地,</b>其菜肴以咸香、咸酸、咸辣等为主要味型,以清汤取其鲜味,以烹醋取其酸香,以炒酱调味定色。 晋东南板块<br>以长治、晋城菜为代表。晋东南史称上党地区,菜肴口味偏酸甜、酸辣、鲜咸、干酥、五香,成菜油少、色重、汤多、芡薄,擅长熏、卤、烧、焖等技法。 晋西北板块<br>以<b><font color="#ed2308">大同</font></b>、朔州、<font color="#ed2308"><b>忻州</b></font>为主要代表。晋西北地处长城脚下,历史上属半耕半牧地区,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聚居融合的地方。烹调以烧、烤、焖、涮为主,风格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饮食元素。 特色美食<br><br><b><font color="#ed2308">太原</font></b><br>太原头脑、太原稍梅、古交油面儿、阳曲折饼、娄烦子推蒸饼、和子饭等<div><br><b><font color="#ed2308">大同</font></b><br>灵丘黄烧饼、老大同八大件、大同黄糕、浑源凉粉、阳高羊汤、天镇豆皮、广灵驴肉等</div><div><br>朔州<br>山阴塞上冻兔肉、应县凉粉、右玉羊肉、怀仁黄糕、应州牛腰等</div><div><br><b>忻州</b><br>定襄蒸肉</div><div><br>阳泉<br>阳泉漂抿曲、平定过油肉、盂县莜面栲栳栳等</div><div><br>吕梁<br>碗团等</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晋中</font></b><br>平遥牛肉、太谷饼等</div><div><br><b><font color="#ed2308">临汾</font></b><br>晋南醪糟、鼓楼羊杂割、牛肉丸子面等</div><div><br>长治<br>长治腊驴肉、长子炒饼、屯留水煎包、壶关口水猪肝、潞城驴肉甩饼、襄垣混汤素饺、武乡枣糕等</div><div><br>运城<br>闻喜煮饼、黄河鲤鱼、羊肉胡卜等</div><div><br>晋城<br>泽州馔面、沁水饸饹、阳城杂割、陵川面羊、阳城肉罐肉等<br></div> <div><br>习俗<br>山西省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b>域内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b>夏历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div><div><br>添仓节<br>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div><div><br>庙会<br>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div> 大槐树祭祖习俗<div><b>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于宋室南迁时代</b>,止于清代中后期,<b>明代初年朝廷在五十年间共18次从山西迁出移民</b>,其中以平阳府移民数量最多,集中移民的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的大槐树下。</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font></b>构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它直接涉及<b>1230个姓氏</b>和<b>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b>,移民迁徙地<b>遍及全国18个省(市)的498个县(市)</b>。</div><div><br></div><div>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回到大槐树下祭祖,形成了丰富的移民传说和悠久的祭祖传统。从1991年开始,洪洞县政府顺应民情,于每年4月1日至4月10日举办“寻根祭祖节”,将历史悠久的大槐树祭祖习俗变成官民合祭的盛大民俗活动。 </div> 婚嫁习俗<br>山西忻州等地<b>新娘在婆家吃的第一口饭要经过之口含过</b>,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开端;<b>双方亲家馈赠的食盒中要放置枣和石榴,含有早生贵子之意。</b><div><br></div><div><b>沁县一带,新郎新娘半夜要倒坐在门槛上,喝放有枣、花生、麻籽的儿女汤;</b></div><div><br></div><div><b>平鲁、忻州一带要在院子中点燃一堆"旺火"</b>,让新郎新娘进门之后绕火而行,表示驱除邪恶,象征新婚夫妇日子越过越红火;</div><div><br></div><div><b>晋西北的河曲、五台等县的驴抬轿这种特别的风俗。</b> </div><div><br></div><div><b>婚礼中,运城人有着抹红、抹黑的传统习俗;</b></div><div><br></div><div><b>晋中一带的和顺县,有着儿子娶媳妇逗公公的习俗</b>;</div><div><br></div><div><b>长治市沁源县则有儿子娶媳妇逗婆婆的风俗;</b></div><div><br></div><div><b>吕梁临县、兴县一带更有儿子娶回媳妇、老爸背进洞房</b>的特殊风俗。</div> 艺术<br>山西锣鼓<br>山西省的鼓品种达数十种,其中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剪纸<br>“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著称。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制出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div><br>面塑<br>山西省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div><div><br>旺火<br>生旺火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div><div><br>炕围画<br>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div><div><br>戏曲<br><b>山西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b>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div><div><br></div><div><b>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b>,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 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以至出现了“连二舞台”、“连三舞台”、“品字舞台”之类的戏台布局。 截至2018年10月,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全国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其中,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戏曲剧种中的大戏。 </div><div><br>蒲剧<br>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后,中路梆子的名气愈发响亮,开始流传到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博得当地人喜爱,后以“晋剧”称名于世。晋剧从咸丰、同治年间开始,唱响不衰,盛事迭出。清道光之前,晋剧曾一度雄踞北京剧坛,以至成为山西的代表剧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西梆”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晋剧<br>晋剧是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道光中期晋中商人崛起,中路梆子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形成,晋商为晋剧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06年5月20日,晋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北路梆子<br>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据大同城西观音堂戏台题壁记载:“双庆戏班于嘉庆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贯》一剧。”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朝嘉庆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剧艺人来此教习传艺,结合雁北的秧歌小调参合而成了。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上党梆子<br>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山西西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div><div><br></div> 文物古迹<br>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誉, 有<b><font color="#ed2308">“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 </font></b>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以其质量高、种类全、年代跨度久远、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称,蕴含文化多元,涵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革命遗址等相关类型。 <div><br>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6月,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31处,位居全国第一, 其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享“<b>中国古代建筑宝库”</b>之誉。其中,古建筑数量最多,为421处,占比79.3%;古遗址46处,占比8.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8处,占比5.3%;古墓葬20处,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处,占比2.8%;另有其他类一处,为稷山大佛。按类型划分,古建筑高居第一位,其次为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分别对应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div><div><br>截至2022年12月,山西省11个地市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其中,山西运城达103处,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是长治74处、晋城72处、晋中70处、临汾54处、吕梁39处、太原38处、忻州37处、大同32处(含跨县一处)、阳泉11处、朔州6处,跨区域2处。 </div><div><br><b>山西古建筑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据统计,山西现有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遗存495座,约占全国的85%。</b>其中,<b><font color="#ed2308">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全国仅存3座,全部在山西</font></b>;<font color="#ed2308">五代时期的全国存5座,山西占4座;宋辽金时期全国183座,山西有150座;元代全国389座,山西338座。</font>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div> <b>西侯度遗址</b><br>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b>已知的<font color="#ed2308">最古老</font>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b>,<b>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b>,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b>芮城县西侯度村</b>。1988年西侯度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br>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遗址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b>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b>,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b><font color="#ed2308">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font></b>,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br><br>距今年代约243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主要生活方式采集、渔猎。<div><br>西侯度遗址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243万年。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世界上其他国家还发现的烧骨所处时期均在西侯度之后,<b><font color="#ed2308">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font></b><br><br>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人类文化遗物和脊椎动物化石。西侯度出土了一批烧骨材料,这个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如此古老的烧骨。<br><br>主要遗物<br><b>西侯度遗址,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font color="#ed2308">动物化石主要是22种哺乳动物</font></b>,包括巨河狸、剑齿象、平额象、步化羚羊等。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b><font color="#ed2308">文化遗物共发现石制品32件</font></b>,包括<b>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b>。<b>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b>。<br><br>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b>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b>等。</div><div><br></div><div>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243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b><font color="#ed2308">出土剑齿象、纳玛象、野牛、三趾马、三门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灭绝动物化石。</font></b>文化遗物有石制品32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243万年。因石制品被流水冲磨,不易同自然石块区分,有人对其是否人工制品持怀疑态度。<br><br><b>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b>,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b>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b><br><br><b>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b>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br><br>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243万年的西侯度遗址。<b><font color="#ed2308">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font></b>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br><br>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b>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b></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font></b><br><br>主要特征<br><b>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b>;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b>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b>,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br><br><b>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b><br><br>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br><br><b>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种:玉钺,玉刀。</b><br><br>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b><font color="#ed2308">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匼河村。</font></b>1957年发现 ,1960 ~1980 年多次发掘 ,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石制品有砍斫器 、刮削器 、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球状器等,<b>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b><br><br>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 ,如三 趾 马和一种古老 的 剑 齿 象。有的研究者据此主张匼河文化也许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学者从地貌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文化的年代较晚。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br><br>研究价值<br><b><font color="#ed2308">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font></b>也是世界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山西省申报北京奥运之火采集地。另外芮城县的匼河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b><font color="#ed2308">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font></b>,<b><font color="#ed2308">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font></b></div><div><br></div><div>重要文化遗址还有<b>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县的禹王城、东下冯、西阴;永济的独头、尧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绛县的原窑河;平陆的七里坡等。<br></b><br>最新研究<br><b><font color="#ed2308">2020年,</font></b>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益人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美国普渡大学教授达利尔•格兰杰和南非金山大学教授凯瑟琳•库曼等人合作的论文《西侯度遗址26Al/10Be等时线埋藏年代:中国北方最早人类聚居地的证据》,在法国《人类学》杂志2020年第11期上发表。此项课题研究表明,<b><font color="#ed2308">西侯度遗址的同位素年龄为距今约243万年。</font></b><br></div> <br>长城古韵<br>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b>遗迹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b>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b>累计3500多千米,</b>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div><br>境内最早的长城,<b>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b>,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千米。</div><div><br></div><div><b>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b>,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div><div><br></div><div>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千米,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400千米,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div><div><br></div><div>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b><font color="#ed2308">雁门关</font></b>,就全部在山西境内。<b>曾发生了平型关、娘子关等战役。</b></div> <b>晋祠</b><br><b>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b>,位于太原西南郊的悬瓮山东侧山脚下,是晋水的发源地,<b>其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b>,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庞大建筑群,<b>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晋源之神”圣母</b>,还有其他众多的神灵和历史人物附祀。<div><br></div><div><b>晋祠建筑群的核心区西倚悬瓮山</b>,分为中、北、南三路。中路是全祠的精华所在,自东向西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人工水渠智伯渠萦绕左右。</div><div><br></div><div>主要有水镜台、大型牌坊对越坊、献殿、圣母殿、苗裔堂和台骀庙等建筑,晋祠核心区之外还有若干古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南边的十方奉圣禅寺。</div><div><br></div><div>建筑形式囊括了<b>殿堂、楼阁、亭子、水榭、牌坊、戏台甚至窑洞</b>。晋祠中水景包括点状的泉眼、线状的水渠和面状的水池,总面积不大,分散布置。</div><div><br></div><div>除了建筑和水,晋祠还拥有众多的古树名木。<b>李世民、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朱彝尊</b>等名人雅士在此留下足迹。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br></div> <b>云冈石窟</b><br>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约1千米。<b>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b>(460—525年),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b>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b>,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b>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b>, 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被誉为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div><br></div><div>云冈石窟有20余个洞窟中雕刻有乐器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00余件,除了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2001年,云冈石窟入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曾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div> <b><font color="#ed2308">平遥古城</font></b><br>平遥古城位于晋中平遥县,<b>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也是中国银行业的发源地。</b><div><br></div><div><b>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b>,拥有纵横交错100多条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庙、4000幢古民居。古城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城东有城隍庙,城西有平遥县署,城左立文庙、城右立武庙,东道观、西佛寺,对称布局;</div><div><br></div><div>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div><div><br></div><div><b>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b>,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还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是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b>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b>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div><div> <br>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创了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先例。<br></div> 春节(怀仁旺火习俗)<br>旺火是新春、元宵节期间流行于晋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一种传统习俗,其中以怀仁旺火为最。 [87]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又称“大旺火”。怀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清代已形成燃煤旺火祈福迎春民俗。其主要形式是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旺火形成时,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旺火规模宏大,造型讲究,由掌握高超技艺的师傅完成。人们围着最大的旺火堆转圈祈求“旺运”。<div><br></div><div>怀仁旺火是古老的傩祭与社火表演结合的遗存,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是怀仁地区乃至朔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千余年社火文化实践的总结,是历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是古老的摊礼文化与社火艺术结合的遗存,为研究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实属罕见,是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 201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div> 历史文化名城<br><b>山西是北方汉民族地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的省份。</b> 截至2022年9月,山西境内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6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1个,数量居中国第一。 <div><br>程家峪村<br>程家峪村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风峪沟内之西南小口子,俗称程家峪沟,呈凤凰翱翔状布局,从程家峪桥北岸山畔凤首起,依次顺山势递高;公共建筑基本沿南北向轴线布局,位于村中央;东沟建筑建于崖壁之上,依山势而建,由下至上共分为六层,下层窑洞的窑顶作为上层院落的院面,院落多为“一窑一屋一门”或“一窑两屋一门”的一进院形式,主窑坐北朝南,多为三孔或四孔的石碹窑洞,院门位于院落东南角或西南角;西沟地势较平缓,建筑顺地势而建,院落形式与东沟相同,保存完整院落较少,多数院落无围合,整体呈扇形布局。 </div><div><br>苏庄村<br>苏庄村背靠牛山、毗邻丹河,北接高平市区、南连河西镇区,是一个以清代晋商宅院为主要建筑的古村落,是高平市晋商大院高度密集的古村落,其中民居古建星罗棋布,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古院落24座,是一座活化的晋商古宅博物馆,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居民建筑艺术珍品。 苏庄村依托“喜”结连理的“喜文化”历史典故,把婚庆礼仪与古村落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全面展示了高平当地的婚俗流程,并配套各种婚礼服务设施。苏庄村变身为传统婚俗体验馆、银饰博物馆、剧场和民宿,村里还建起了中式婚礼堂。 </div> 地方象征<br><b>省树</b><br>山西省省树是油松和国槐。 油松是中国特有树种,是可以长到25米高的大乔木,喜光、喜干冷气候,深根性,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油松可以独植、丛植形成主景。 <div><br>国槐也称槐树、家槐,以区别从国外引进的“洋槐树”。国槐是中国北方常见树,是重要的庭院绿化树种,也是重要的行道树和园林景观树。 </div><div><br>省鸟<br>山西省省鸟是褐马鸡, 被誉为“东方宝石”。 其头顶羽毛呈绒状,黑褐色,眼圈红色,耳羽白色,是中国特有、世界易危级珍禽,<b><font color="#ed2308">中国一级保护动物</font></b>。 因为它自然分布区极为狭窄,被严重分隔成了3个地理种群,<b>即山西吕梁山脉的中部种群、河北与北京地区的东部种群、陕西黄龙山的西部种群。</b></div><div><br>风景名胜<br>山西自然旅游环境以山地为主体,名山遍及全境,有省内名山中国五岳之一的<b>北岳恒山</b>,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font color="#ed2308"><b>五台山</b></font>,道教胜地<b>北武当山,</b>气候宜人的五老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的太行山,保存有华北地区少有的原始森林的历山,松林密布的灵空山,中国五大镇山之一的中镇霍山,栖息繁衍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的关帝山、管涔山和芦芽山,<b>研究最早的大同火山群。</b></div> 重要景点<br><b><font color="#ed2308">壶口瀑布</font></b><br>壶口瀑布是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也是黄河上的自然奇观,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延壶路, 景区面积116平方千米。 [93]瀑布宽达30米,深约50米,黄河水至此,5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挤进窄小的石槽,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 壶口瀑布以壶口瀑布为核心,秦晋峡谷为主体,集瀑布、峡谷、龙王辿、十里龙槽、孟门山、大禹庙、古渡口小镇、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等为一体,形成旱地行船、清空洒雨、湖底生烟、冰峰倒挂、山飞海立、霓虹戏水、十里龙槽、旱天鸣雷八大自然景观。 太行山<br><b>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b>耸于<b>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b>。<b>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b>,呈现不同的地貌,储藏有丰富的<b><font color="#ed2308">煤炭资源</font></b>。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b>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b>。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b>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b>。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著名的有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等。 凤凰山<br>凤凰山生态旅游区地处晋北旅游枢纽腹地,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交界的汤头温泉开发区。东临佛教圣地五台山,西连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北靠雁门关和云岗石窟、应县木塔,南通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是中国首个复式旅游景区,主区域由万亩生态植物园和千年神汤都温泉乐活园组成,集温泉养生、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以及完善的住、餐、购、会议配套服务于一体,是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华北地区新建规模最大的植物学科基因库。 五台山<br>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属于太行山系的北端,其中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是人类艺术精华的荟萃之地,也是影响东亚以及南亚地区的文化圣地之一。五台山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div>五台山有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音乐绝响梵乐,并存有各类佛教建筑,大量庙堂殿宇构成了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享有“佛国”盛誉,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是中国最早寺庙显通寺的诞生地。<b><font color="#ed2308">作为世界上最早浮出地面的陆地,五台山拥有全球罕见的地层地貌,其历史可追溯到26亿年前,</font></b>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检测器。<br>五台山于2005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div> 秦晋黄河大峡谷碛口段<br>秦晋黄河大峡谷碛口段从碛口张家山古商道起北上至克虎镇止,全长70多千米, <b>是中国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一处黄河风情游基地</b>,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科研价值。峡谷里景点主要以天然岩画、岩雕、沙滩、石滩、古渡、码头等为主,有张家山古商道及黄河岸边的奇石风光;大同碛及麒麟滩;高家塔天然石码头及沙滩;丛罗峪镇寨上村的金銮宝殿;寨沟村的花石崖;白道峪村的海枯石烂、沙滩、 99 孔半窑院、枣园;岩窑村古渡码头、二龙戏珠、壁画;开阳沙滩(临县境内沿黄河最大的沙滩)、枣园;开阳村的岩画、水雕、峡谷奇观;杏林庄村黄河岸边的石窟、石龛、古村落 。 宁武万年冰洞<br>万年冰洞位于宁武县麻地沟村西南3千米的石灰岩漏斗中,<b><font color="#ed2308">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font></b>,是世界中纬度中山(海拔1000米-3500米为中山)地区最大的冰洞。冰洞入口是一条4米多长的冰隧道,冰洞的第二层,右侧是一根直通洞顶高达10余米的冰柱,被称为“定洞神针”。<div><br></div><div>万年冰洞是中国规模最大、冰储量最大、制冷机制最强、保存最完好、科研价值最高的冰洞,也是世界罕见的大冰洞,堪称五千年三晋文明的孕化之洞、文明之源,素有“世界奇观”的美誉。 </div> 著名人物<div><br></div><div>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br>出生在今山西安泽一带,名况,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br><br>蔺相如(生卒年不详)<br>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br><br></div><div><div>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br>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158]<br><br>霍光(?-前68年)<br>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div><div><br>刘渊<br>(249年至253年之间-310年)<br>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 </div><div><br></div><div>卫夫人(272年-349年)<br>本名卫铄,名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br><br><div><br></div></div></div> <br><div> 狄仁杰(630年-700年)</div><div>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div><div><br></div><div>白居易(772年-846年)<br>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155]<br><br></div><div>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br>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div><div><br></div><div>关汉卿(1219-1301年)<br>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br><br>罗贯中</div><div>(约1330年-约1400年)<br>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吉县,山西省临汾市辖县,地处临汾市西部</font></b></h1> 吉县,山西省临汾市辖县,地处临汾市西部,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西省西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河道属黄河流,东接蒲县、尧都区、乡宁县,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宜川县相望,南与乡宁县相连,北与大宁县为邻,<b>总面积1777.26平方千米。</b>截至2022年9月,吉县辖3个镇、4个乡。 <b>截至2023年末,吉县常住人口84741人。</b> <b><font color="#ed2308">商祖乙时</font></b>,属耿地。西周,称翟成。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成为吉县。2000年10月,属临汾市。 <div><br></div><div>吉县境内有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b>黄河壶口瀑布</b>、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克难坡,</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font></b>、<b><font color="#ed2308">传说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繁衍华夏民族的人祖山</font></b>等自然人文景观40余处。</div><div><br></div><div>交通比较便利,<b>自古就有“秦晋通衢”之称</b>,两条国道、两条高速纵横贯通,距临汾高铁站和临汾、运城机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7]<br>2023年,吉县地区生产总值403114万元,同比增长11.8% 。<br>著名景点寿山夕照、古洞瑶桃、壶口秋风、孟门夜月等。<br></div> 地形地貌<br>吉县地处临汾市西部,黄河北干流东岸。地势北东高,西南低。东部和北部为吕梁山脉西麓,峰峦叠嶂。向西、向南逐渐过渡到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西部为黄河谷地,境内最高峰位于屯里镇的屯里林场,海拔1820.5米;最低点位于县境西南柏山寺乡黑秀村南部的黄河河滩,海拔400.7米。 水文<br>吉县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流域面积小于10000平方千米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昕水河1条,长38.5千米;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千米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清水河、义亭河、鄂河3条,总长152.25千米。河流总长度190.75千米,径流总量0.16亿立方米。<div><br></div><div>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清水河,从东北至西南流经境内车城乡、壶口镇、吉昌镇、柏山寺乡,长61千米,流域面积624.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27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州川河、马河等。</div> <br>自然灾害<br>吉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低温、霜冻等。冰雹年均发生0.5次,主要发生在6—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2011年7月18日,吉昌镇、原东城乡遭受特大冰雹,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5万亩,受灾人口累计1.8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203.5万余元。 矿产资源<br><b>吉县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煤层气、</b>铜、铅、锌、锰铁、紫砂陶土等。其中煤储量174.6亿吨,地质储量96.89亿吨,已经开发的矿区位于屯里镇王家河村,矿区面积10.46平方千米,地质储量0.48亿吨,可采量0.32亿吨,年产量90万吨;煤层气储量为300亿立方米左右,开采水平井3口,探井200余个。<div><br></div><div>自古就有“秦晋通衢”之称。</div> 历史文化<br>地名由来<br>因县境吉山“古不被兵”得名。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div><br></div><div>风俗民情<br><b>吉县的民间鼓乐黄河风情唢呐历史悠久</b>,内涵丰富,自成体系,有480多年历史,兼具宫廷韵味和黄土风情,婚庆丧葬或有开业庆典等重大活动,必有唢呐鼓乐助兴。</div> 风景名胜<br>古迹柿子滩旧石器遗址<br><b>古迹柿子滩旧石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壶口镇清水河下游两岸二级阶地上。</b>1980年15平方千米范围内共发现<b><font color="#ed2308">25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font></b>。2000—2001年发掘,发现有成组的篝火遗迹、灰烬和烧骨以及黏土层面上的动物或人类的足迹。出土尖状器、砍斫器、细石核和雕刻器等石制品3000余件,其原料有燧石、角页岩、水晶和石英岩等,还有羚羊、赤鹿、水牛和野驴等动物化石以及蚌贝类穿孔装饰品,遗址西北侧石崖南端尚残存赭红色岩画,是中国发现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和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挂甲山摩崖造像<br>挂甲山摩崖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南的挂甲山麓。挂甲山原名锦屏山,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山挂甲,更名挂甲山,也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多为隋、唐风格,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石刻仅存题记。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3龛,龛多为火焰形或尖拱形,龛内佛像多为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1、2、3区造像的龛与龛间均刻有题记,雕刻精美,4、5区无题记,雕饰手法略显粗糙,民间手法更为浓郁。最大特色是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他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 坤柔圣母庙<br>坤柔圣母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南挂甲山顶。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坐北朝南,庙内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减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间;柱头施大雀替、额枋两层,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层设抹角梁,上层施阑额和普拍坊,前后檐及两山由爬梁承托荷载,中心由斗拱挑承着垂莲柱,结成疏朗的藻井,结构奇巧。 克难坡<br>克难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壶口镇南村坡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民国山西省政府驻地。主要景点有实干堂、烘炉台、忠烈祠、杨经略祠、阎公馆、密道、望河亭等。<br><br>清代长城<br>清代长城位于黄河壶口瀑布东岸。沿山筑建,东依崇山峻岭,西临黄河天险,南起乡宁县麻子滩,途经吉县、大宁至永和与灵石交界处,绵延数百千米,是清同治年间政府为防御西捻东进而修建的集栈道、长墙于一体的军事设施,建有兵营、炮台、演练场、烽火台等。<br><br>蔡家川森林公园<br>蔡家川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吉县城西南约10千米处,总面积40平方千米。 [6]<br>管头山<br>管头山位于文城乡人祖山脉中段。海拔1501米,建有望日亭、红叶亭、避暑山庄等建筑。 人祖山<br>人祖山位于文城乡,县城北30千米处。主峰海拔1742.4米,景区总面积203平方千米,植被种类达94科230属400余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达132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3种,二类保护动物14种。庙宇约达200处,<b>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建在峭壁绝顶的“玄天上帝庙”</b>(俗称“高庙”)。 壶口瀑布<br>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数十米,流水直泻,形成壶口瀑布——中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壶口瀑布的宽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宽度在30米左右时,汛期可扩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间。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水流到壶口,因受孟门山堵阻,平阳一带常遭严重水灾。尧派鲧治水未成,就派禹去治水。<b>禹仔细了解了壶口至龙门的地形,决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来治理洪水。孟门山在龙门之北,治水便从孟门山开始。</b> 柿子滩<br><font color="#ed2308"><b>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距今2万至1万年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b>;</font>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b><font color="#ed2308">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font></b><div><br></div><div>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两岸进行大规模调查,15千米范围内发现了25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包括高楼河沟口附近的中心遗址区;2000—2001年选择了20个地点进行了定量阶梯式探沟发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维空间记录以及文化层沉积物的过筛和淘洗,理清了遗址群内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质成因和遗址的埋藏性质。</div><div><br></div><div>第14地点发现一处比较完整的篝火遗迹;2001年,发掘了高楼河附近的第9地点、第12A地点和第12B地点,发现了距今2万—1万年间3个层面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清理出4个用火遗迹、修整石器的工作区、2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制作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div> 锦屏迭翠<br>锦屏山又称挂甲山。唐初秦王征战,路经吉昌,将甲胄挂于该山树枝,故名。旧志又云尉迟敬德挂甲。尉迟乃秦王征战从将。因该山系案山,林木葱郁,晨夕烟气氤氲,锦屏叠翠。春夏花开馥香,宛若列锦影屏,故雅号又称“锦屏山”。1995年为配合壶口景点,将谢悉村坤柔圣母庙迁建于山之西侧。并增建钟鼓楼。 孟门夜月<br><b>因阴历月半夜晚在孟门山观景而得名。</b>孟门山位于壶口下方3000米处黄河水中,传说为大禹治水始发地,“孟”在古语中是第一、开头的意思,“孟门”即第一门。山分大小两块,大者长586米,宽125米,小者长120米,宽25米,近看似山,远眺如舟,俯瞰若门,每到农历十五前后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见山中明月分为两排。 地方特产<br><b><font color="#ed2308">吉县境内土特产品有苹果等。</font></b>吉县苹果由于地处北纬38度线,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植物糖分积累多,色泽红润,脆甜可口。<b>2009年吉县苹果被命名为中华名果,获得首届农博会苹果类金奖。</b> <div>著名人物<br>吉县辖区内的著名人物有冯延登、兰第锡,现代著名人物有张铁民、王耿人、陈笳咏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