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古埃及文明大展 之法老的国度

石不懈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之巅</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大展</p> <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展品位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南门外</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美内普塔法老站像。美内普塔法老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站姿站立于底座上,背后的支撑物上刻有象形文字铭文。法老头戴王巾,额前装饰有象征王权的圣蛇标头,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这尊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站像高大庄严,五官清晰可见,肌肉线条流畅明显,展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工匠精湛的技艺。虽然在位时这位法老早已是年过花甲,但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了一个青壮年法老的样子,力图展示国王最为理想的形象。</p><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是第十九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约60岁才继任为法老,于公元前1213至1204年在位。在他父亲统治末期,埃及内部的军事状况已经逐渐式微,美内普塔继位后,古埃及面临西面的利比亚人和来自爱琴海和小亚细亚的海上民族的威胁。据记载,公元前1209年的春天,美内普塔声称自己在梦中得到了普塔神的启示,于是他在三角洲以西调集军队,随后,面对海上民族和利比亚联军,他先调动弓箭手发动了数个小时的攻击,然后让埃及的战车击溃了敌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敌军损失近万人。为了夸耀这一重大胜利,他刻下了多块石碑纪念自己的战功。在位约十年后,这位老迈的统治者去世了。</p><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的墓葬是帝王谷的8号墓,但他的木乃伊却在帝王谷35号墓中与其他十几具木乃伊一起被发现。他的木乃伊显示,这位老国王在去世时已经几乎秃顶,仅有几缕白发留存,并且饱受关节炎和粥状动脉硬化的折磨。美内普塔也是最早提到以色列的法老。美内普塔胜利石碑是他的最为著名的纪念物之一,石碑上除了描述他对海上民族和利比亚人的胜利之外,还在最后两行提到了在迦南地的战事。美内普塔在铭文中将以色列列为他打败的民族之一。这块石碑的碑文是历史上最早提到以色列的文物之一。希伯来学者认为,石碑记述的情况与《圣经》中从《出埃及记》晚期到《士师记》所记载的时期大致吻合。</p><p class="ql-block">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供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壮丽的尼罗河流经千里沙漠,汇入地中海。在她滋养的广袤黑士地上,古埃及文明萌发壮大,成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类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古埃及,总与“震撼”和“神秘”相连,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吉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在这里,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诸文明经历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多元文化在选择和再造中传承发展,走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埃及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它是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也是我们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2024年恰逢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和“中埃伙伴年”,我们欣然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携手共进,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的第四个大展,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此次展览是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埃及文物出境展,它将见证中埃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及其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展览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开独立叙事。这是我们自主策划的古埃及大展,它不仅是展览界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埃及学研究的重要分水岭,来自中国学者的独特理解将为埃及学注入更加多元的视角。展览的举办为两大古老文明交流碰撞出美妙火花的同时,也将拉开中埃两国之间未来更广泛人文合作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次从尼罗河到长江、再到黄浦江的跨时空之旅;让我们共同享受这场世界顶级的饕餮文明盛宴;让我们共同聆听两个古老的国度历经悲欢,在神奇相遇与伟大共鸣中展开大河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褚晓波博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上海博物馆馆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中国上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其经久不衰的文明遗产,以丰富的成就为标志。</p><p class="ql-block"> 这些成就让世界看到了历代埃及人民多么富有才知,多么善于创造。长期以来,埃及的历史一直与人类文明更广泛的叙事交织在一起。宏伟的金字塔与神庙,还有令世人印象深刻的陵墓,都是埃及人在各个领域变革创新的明证。</p><p class="ql-block"> 埃及文化在全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就反映在各国无数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中。这些地方收藏了宏富的埃及文物。这些地方开办的展览,吸引了无数参观者。他们为胡夫、图坦卡蒙等标志性人物所吸引。胡夫大金字塔是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世界奇观;少年法老图坦卡攀的宝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p><p class="ql-block"> 本次“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所示藏品丰富多彩,代表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展品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画像。此外,还展示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展览还突出了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这些名贵的文物,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另一类不同寻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化妆用的调色板。这些文物揭示了早期人类历史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其丰富多彩,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家庭、宗教、墓葬等语坑,正折射出埃及社会的多面性。</p><p class="ql-block"> 我身为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对我国能在文明厚重的中华大地,参与举办本次高规格展览,深感荣幸。希望所有展品都能化身为我们埃及的文化使者,盛情邀请广大中国人民来访我国,亲身体验埃及文明的壮丽。</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博士</p><p class="ql-block">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埃及开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之巅展览前厅</p> <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 <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第12朝(均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希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辛努富尔特一世是中王图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多地留下自己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这尊雕像中,辛努富尔特一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膳像上还出观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三世是新王图时期第19王朝的著名国王,也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陰学作品的君王。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三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制作于他的统治期间,另一部分则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雕像。这种场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  “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一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地理</p> <p class="ql-block">很美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皿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站像</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片麻岩、金、银金矿、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尊奥赛里斯圆雕的姿势非常罕见,雕像的身体部分由当时并不常用的片麻岩石材雕刻而成,头饰部分还有金银装饰。雕像的长度接近古埃及的一腕尺,约今天的52.5厘米,头戴奥赛里斯神常见的王冠,饰有一对公羊角和一个太阳圆盘及两个鸵鸟翎,下巴上有着经常佩戴的、编成辫状的弯曲胡须。</p><p class="ql-block"> 1872年,与该展品相关的研究报告首次发表时,这尊奥赛里斯雕像被认为是阿普瑞斯王;虽然这尊雕像与这位法老的其他雕像并不十分相似,但其理想化的风格和微笑都与那个时代的作品相吻合。但之后,随着研究的发展,根据新王国及其后时期的神庙和墓葬中的相关浮雕和绘画,以及其中一些浮雕和绘画上刻有的“唤醒”或“复活”的字样,这尊雕像被认定为是奥赛里斯神在复活过程中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死而复生的神被包裹成木乃伊,既象征着对身体的保护,也预示着复活重生的可能性。事实上,太阳神和奥赛里斯二者可以被看作是每天的太阳周期,日落时分,太阳神死去,化身为奥赛里斯,日出时分,奥赛里斯又重生为太阳神。</p><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神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他是冥界之主,也是丰饶之神,还和太阳神以及王权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神话传说中,奥赛里斯神被他的弟弟塞特杀害,然后因为他的妻子伊西斯的帮助才得以复活,成为冥界之主。奥赛里斯也因此经常以木乃伊的形象出现。从第五王朝开始,奥赛里斯开始在私人墓葬中扮演重要角色,死者与奥赛里斯被联系到一起,被称为“奥赛里斯某某”在墓葬仪式中接受供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p><p class="ql-block">从尼罗河谷地到三角洲湿地,从人群聚居的城镇到荒凉的沙漠,处处可见乌类繁衍生息。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王权之神荷鲁斯、太阳神拉、底比斯的战神孟图、孟菲斯的索卡尔神等都具有鹰隼或鹰头人身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达舒尔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考古学家德·摩根在达舒尔地区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发现了中王国时期几位公主的陪葬品。其中,这一批设计精巧、技艺精湛的贵金属和半宝石材质的首饰备受瞩目,因为之前的考古发掘中极少发现留存至今的古埃及珠宝饰品,它们为埃及学家研究中王国时期的金工技术和艺术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该黄金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她的名字意为“努布霍泰普提的女儿”。公主的墓葬位于一条长墓道的尽头,由上下两层墓室组成,用于存放她的贴金木棺、雪花石膏卡诺匹克罐以及其他精美的陪葬品。这条黄金项圈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被发现时珠子已经纷纷散落,保存情况比较糟糕,现在的模样是埃及学家重新将珠子串联起来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宽领项圈是古埃及非常受欢迎也是最常见的首饰类型,既被古埃及人视作装饰品,又被认为是保护其拥有者的重要饰物。它们被称为瓦赛赫,在古埃及语中是形容词“宽”的意思,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瓦赛赫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瓦赛赫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项圈背后常附有配套的门赫特平衡坠作为配重。</p><p class="ql-block">这件黄金瓦赛赫项圈由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彩珠串成,两端用近似半圆的鹰隼头装饰物固定。古埃及人非常擅长制作串珠首饰,工匠会选用贵重美丽的宝石、半宝石等原料,熟练切割并为其钻孔,精心抛光后串成项链。半圆形装饰物的直径一侧有孔,孔数与中间悬挂的珠链数相等,几条绳子的末端在穿过孔隙之后被系在一起以加固项圈。此外,这类宽领项圈不仅有许多实物出土,还经常出现在棺材表面和墓室壁画的供品清单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鱼尾形刀</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前王朝时期,这类用燧石或黑曜石打制的鱼尾形刀被作为随葬品放置于死者的颈部。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鱼尾形刀主要用于切断新生儿的脐带,当出现在墓葬中时,则与人死后的重生仪式有关。在古埃及人眼中,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需要以这种石力象征性地斩断死者与此世的联系,帮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带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灵祷文的横梁</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横梁正中央是图特摩斯一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阿-凯普瑞-卡-拉”(Aa-Kheper-ka-Ra),意为“拉神之灵的伟大显现”,王名上方有象征上下埃及的秃鹫和眼镜蛇女神的形象。以王名为中心,横梁两侧的铭文对称展开,其内容为祈愿神明赐予国王生命、快乐、健康等福祉。</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一世是18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他继位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努比亚的征服战争,并远征西亚,一路抵达幼发拉底河畔。在埃及本土,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其中包括扩建底比斯东岸的卡纳克神庙,他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埋葬在帝王谷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跪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代尔 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埃及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女王的痕迹,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尔-谢赫•阿巴达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三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園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它的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他的职业为国王。</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士了七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尊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雕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p><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大力开垦法雍绿洲,开展大规模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贵石材。</p><p class="ql-block">这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p> <p class="ql-block">刻有王名的石碗</p> <p class="ql-block">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5王朝(公元前747一前656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窖藏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是何蒙神的最高女察司的头何,她们的形象通常沙有阿豪神的双羽冠和秃骛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司。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 <p class="ql-block">百姓</p> <p class="ql-block">搓衣?</p> <p class="ql-block">房屋模型</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一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王国的墓葬中出现了这类随葬模型,其中多数是从事各类劳作的仆人形象,劳作的内容包括农事、制作食品、狩猎、捕鱼、造船、家务和宗教仪式等,展现了古埃及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Mada),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中王国町期(公元前2055一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人像浮雕版</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双面浮雕版</p> <p class="ql-block">王后头像双面浮雕版</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块浮雕板可能是工匠的习作,两面分别雕刻了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凯瑞普-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含本索普度特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p><p class="ql-block">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 <p class="ql-block">天平(修复品,秤盘和秤杆为原物)</p><p class="ql-block">木、青铜</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p> <p class="ql-block">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黑花岗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谢赫村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图特摩斯”意为“图特所生”。图特摩斯三世幼年继位,由作为其姑母和继母的哈特谢普苏特担任摄政,后者在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的第七年前后加冕为女王,与图特摩斯三世共治。</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在青少年时期就学习了射箭、马术、徒手格斗等技能,成年后逐渐展露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图特摩斯三世重新掌权。他一生征战于西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将战功刻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中,这些记载也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古埃及军事行动记录。</p> <p class="ql-block">阿蒙牛群计数书吏塞提的尖顶石碑</p> <p class="ql-block">高级书吏霍尔-马赫贾的方雕</p> <p class="ql-block">方雕</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石碑</p> <p class="ql-block">假门</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5至6王朝(公元前2494 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假门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死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的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p> <p class="ql-block">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凯伊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一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许多中王国时期的石碑是多人共用的,不仅包括石碑主人自己,也包含其亲朋好友。这件绘有近三十人的供奉石碑正属于此类。石碑的画面分为四层,墓主夫妻的形象位于最上层,男主人凯伊坐于供桌旁的椅子上,他的妻子跪坐在供桌另一侧,与他一样做出嗅闻莲花的动作,身旁是他们的子女。第二层是凯伊的父母,以及他们所生的子女和孙辈。最后两层则刻画了凯伊的同僚们,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地位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p> <p class="ql-block">梅米彩绘假门</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p><p class="ql-block">灰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1904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狒狒形图特像</p><p class="ql-block">砂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祇,他最重要的崇拜中心是赫尔摩波利斯。他的古埃及名为杰胡提,最初是一位月神,头上戴着月轮的神符,后来与书写和智慧产生关联而成为书吏的保护神。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同时,图特还掌握着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例如荷鲁斯被塞特设计陷害而眼睛受伤,图特替他治愈了这只与月亮相关的眼睛。图特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本次展出的图特圆雕出自新王国时期,狒狒形的图特神蹲坐在地。有别于高举双臂崇拜太阳神的猿猴,象征月亮和智慧的图特神以狒狒形态出现时往往坐在地上,浓密的鬃毛覆盖了大部分身体,胸前挂着刻有太阳圣船的矩形挂坠,双爪搭在膝头,神态沉稳从容,细节处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月神的身份使得图特有时被叫作“夜晚的太阳”或“银色日轮”,常与太阳神拉并置,《冥世之书》等丧葬文献的配图和护身符的图案也有描绘两只狒狒在圣船里崇拜初升的太阳神的场景。后期埃及时期开始,图特与另一位由历史人物神化而来的智慧之神伊蒙霍特普逐渐融合;到了希腊罗马时期被希腊人等同于赫耳墨斯,并在后世的赫耳墨斯主义的教义中据信通晓宇宙万物的终极智慧。</p><p class="ql-block">狒狒在古埃及宗教中非常重要,很多神明都呈现为狒狒的形态,某些早期神明有着狒狒的头。国王被称作“伟大的白色之人”,并与《金字塔铭文》中的几只神圣狒狒存在关联。在丧葬文献中,狒狒担任了许多不同的守护者角色或充当某些重要关卡的守门人;在现实中,在狒狒作为图特崇拜的神圣动物被圈养在神庙里,在祭司的照料下繁衍后代并在相关仪式中接受供奉。</p><p class="ql-block">从前王朝时期的小雕像,到后来延续三千年的一系列丧葬传统中,神圣狒狒一直是古埃及艺术和宗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鹮像</p> <p class="ql-block">内萨蒙之子霍尔的方雕</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23王朝(公元前818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日祝祷,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与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完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p> <p class="ql-block">三种文字书写的双语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1913年于丹德拉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碑的铭文分别为圣书体埃及文、世俗体埃及文和希腊文。文本记录了帕纳斯之子托勒密为伊西斯-德尔莫提斯(伊西斯女神的半人半蛇形态)神庙捐献士地的事迹。据推测时间为奥古斯都统治时期。有趣之处在于双语侧重点的不同:希腊文强调他以埃及人身份密身罗马政府高等官职,埃及文则突出其在外国政府内对传统宗教可贵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出士</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雕像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于卢克索的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的庭院中,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首个伊奥尼特女神雕像。伊奥尼特是底比斯的一位地方神,在新王国时期被纳入卡纳克当地的九神组。</p> <p class="ql-block">局部 修长的脚趾头</p> <p class="ql-block">彩绘镀金奥赛里斯像</p><p class="ql-block">木、顔料</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霍尔雕像</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及装饰配件</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串珠盖网</p><p class="ql-block">玻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原先棺木上的精美装饰开始转移到木乃伊及其覆盖物上。这件盖网以华丽的玻璃珠编成寓意美好的图案,为葬礼过程增添美感,还传达了重生和死后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阿蒙纽特纳赫特</p><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内棺</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p><p class="ql-block">代尔•巴哈里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盖</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认为,人由以下几个元素组成:肉体、卡(ka)、巴(ba)、名字、影子。“卡”是人的生命力所在,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因此需要不间断的供养,墓室里死者的雕像就是卡的化身。“巴”是人的灵魂或人格,是一种动态的力量,显现为人头鸟身的形象。构成人的元素在人死亡时解体,通过丧葬仪式,以坟墓为中心,它们被重新连接。</p> <p class="ql-block">人形棺材</p> <p class="ql-block">佩德阿蒙的彩绘人形棺</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p><p class="ql-block">荷鲁斯拥有人、磨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通常兴越上埃及的白冠。这尊雕像刻画了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问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p> <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像</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苏伊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头部受损,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严:豺狼形态的阿努比斯蹲伏在神龛之上,头颅高昂,以警楊的目光凝视前方。</p><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是墓地之神,常管木乃伊防腐和开口仪式。游荡于沙澳边确的时狼有吞食尸首的习性,这可能是古埃及人将它们当作“寒界引路人”的原因。他最初负责守卫国王的陵墓,后来演变为所有亡者的接引者和守护神。在奥赛里斯崇拜兴起后,阿努比斯也被纳入到前者的信仰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墓地之神。</p> <p class="ql-block">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p><p class="ql-block">纸莎草紙、颜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卷墓葬紙草属于阿蒙女歌者精尔-威本老中的一章,包含一套咒语来引导她穿越冥界。紙質图像展示了死者与神灵相会的一个个场景,死者服出现在画卷中。</p><p class="ql-block">墓主是阿蒙大祭司的女儿,而她的母亲也是歌者在神庙中服务,其头衔能让她进入神庙建筑举行献祭和净化仪式时,女歌者们负费为神演奏王朝,这一头衔成为最受女性贵族欢迎的宗教头!</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1组4只)</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 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估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铁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士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務。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待,師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魔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p> <p class="ql-block">狮形浇祭供桌</p><p class="ql-block">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第3王朝(公元前2686一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1860年于萨卡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供桌发现于萨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处地下墓穴中,其外观与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这种石床表面略倾斜,末端带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过程中流出的液体和清洗遗体用的水。供桌前端为两头狮子的形象,成对的狮子象征着地平线,而太阳神每日从地平线升起,石床的形状因此具有了复活的含义。但萨卡拉发现的这张石床的实际尺寸远远小于真实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浇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木盒与186个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木、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被称为“萨布提”的陪葬俑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随葬品之一。这一习俗始于古王国时期,并一直沿用至后期埃及。这只木盒中装有186个费昂斯材质的萨布提俑,虽然数量众多,但做工粗糙,只有模糊的人形,而难辨其面目。</p> <p class="ql-block">厕所座圈</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棺木</p> <p class="ql-block">女孩木乃伊肖像</p><p class="ql-block">木、蜡画、金</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帕赫里佩杰特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骰子🎲</p> <p class="ql-block">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p><p class="ql-block">棋盒:木</p><p class="ql-block">棋子:木、费昂斯</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相信,亡者应拥有来世所需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墓葬因此往往设施完备,不仅存有供品和仪式用具,还通过壁画、浮雕描绘理想的现世生活,以使亡者在永恒的来世中延续、完善今生的幸福。“事死如生”的观念也在古代中国的墓葬空间中得到实践。墓葬规格反映墓主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随葬器用与陶俑为冥界空间增添人世生活的气息。死亡作为个体的自然归宿,引发人类文明的共同追问。</p> <p class="ql-block">丧葬船模型</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船的模型是常见的随葬品,因为它们与拉神的太阳船和引导死者前往永恒领域的“亡灵之船”概念有关,二者都强调了生命超越死亡的连续性以及尘世与神圣领域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翻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