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历史最为悠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前身为天蟾舞台,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p> <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还叫过新新舞台、醒舞台、竞舞台、迎仙新新舞台等名。“天蟾”取神话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有压倒丹桂第一台(当时的另一家知名舞台)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天蟾”之名号移至地处福州路云南路的大新舞台。“天蟾”得名以来,南北名伶巨匠对这魅力无穷的舞台情有独钟。历代菊坛大师竞相粉墨登场于此,以至梨园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p> <p class="ql-block"> 天蟾舞台的观众厅有两层,共有座位928座,楼下812座,楼上116座,座椅舒适宽敞,为寻求高品味的视听效果,对观众席位视角的聚光效应、板墙设计用料回声等特能,均逐一推敲优化,并配有冷暖中央空调,舞台两侧装有电子显示频屏,演出时显示字幕,以方便观众看戏。</p> <p class="ql-block"> 天蟾舞台有“新天蟾”和“老天蟾”之分,原为场团合一机构。</p> <p class="ql-block"> “老天蟾”为1912年4月4日开业的新新舞台。位于九江路湖北路口(今华侨商店原址),原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场所“楼外楼”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1912年黄楚九、经润三、孙玉声联合将其改建为剧场,命名新新舞台。开台之日,特邀请北京名伶谭鑫培、孙怡云、诸如香等来祝贺演出。次年,因出让他人,更名醒舞台,班底演员有盖春来、赵君玉、李吉瑞、温升培、李春利等人。</p> <p class="ql-block"> 1914年4月,南市九云地新舞台演出班底人员从肇明戏院迁至此地,易名竞舞台。次年,原迎仙茶园的班底也迁入,一度又改称迎仙新新舞台。</p> <p class="ql-block"> 1916年2月,前任丹桂第一台柱许少卿易立门户,向永安公司租赁位于九江路的一处舞台,租期长达15年。借用“月精蟾蜍折食月桂枝”的典故,改名为天蟾舞台,意在压倒丹桂第一台,是为天蟾舞台之称谓的首度出现。</p> <p class="ql-block"> “新天蟾”的前身为大新舞台,始建于1925年,由英籍建筑师丁和脱兰设计,坐西南朝东北,建筑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呈拱形覆盖整个剧场内观众厅。观众席分为四层,共有座位3917座,座席之多为当时上海新式剧场之最。</p> <p class="ql-block"> “大新舞台”于1926年2月6日开张,首期演出的名角有李吉瑞、荀慧生、高庆奎、白玉昆等。不久后,周信芳、盖叫天等名角也先后在此登台唱戏。</p> <p class="ql-block"> 大新舞台曾于1928年扩建,改名上海舞台,晚上演戏,白天放电影,此后还曾更名为天声舞台。</p> <p class="ql-block"> 在此后的若干年内,天蟾舞台以周信芳为台柱子,多演连如本戏,北京名角也常在此献演,逐渐地天蟾舞台成为京剧演出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1929年,因永安公司房屋翻建,加上顾竹轩经营“天蟾舞台”关门倒闭,“老天蟾”的招牌和班底迁入大新舞台,“大新舞台”改称为“天蟾舞台”。</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1月上海遭日军攻陷,战争时期的天蟾舞台也渐渐门庭冷落。</p><p class="ql-block"> 1932年春,梅兰芳举家迁到上海思南路定居。为鼓舞全民抗日斗志,他与叶恭绰合演了《抗金兵》一剧,并在天蟾舞台首演。接着他把《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并于1936年首演。这两出戏上演期间,万人空巷,场场爆满。</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上海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盛的景象。当时上海剧坛异常繁荣,南北名角云集,好戏迭出。梅兰芳《贵妃醉酒》和程砚秋的《锁麟囊》,几乎每演必满。</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关外名老生唐韵笙在天蟾舞台连演半年《铁笼山》,场场满座,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1946年,天蟾舞台搞了一次“十大头牌联合演出”的活动,程砚秋、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李少春、马富禄、袁世海、李世芳、李玉茹等当红名角协力演出。当时无论达官贵人、名媛淑女、还是地痞闲客均济济一堂,演出场景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天蟾舞台由军管会接管。1954年起,天蟾舞台归上海市文化局归辖,同年8月,班底团脱离“天蟾”独立,场团分开,成立天蟾实验京剧团,是新民京剧团前身。“文革”后天蟾舞台易名劳动剧场,直到1986年元旦恢复“天蟾”原名。</p> <p class="ql-block"> 1989年,天蟾舞台划归上海京剧院,由上海市政府投资、香港邵逸夫等热心京剧艺术和人士捐助进行改建,并命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p> <p class="ql-block"> 1994年4月28日,舞台落成开幕。北京、天津、上海及香港等地京昆名角梅葆玖、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叶少兰、刘长瑜等云集上海,各自献演拿手好戏。</p> <p class="ql-block"> 从当年“京剧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到如今的“看戏曲到天蟾舞台”,“天蟾”经历了近百年沧桑变幻。从“失落的文明”中走来,虽然几经折转,但台上的皮黄依旧,台下的掌声仍然,在观众的掌声和叫好声里,记载了一个世纪京剧舞台的兴衰荣辱,所以回望,是因为我们应该记住“天蟾”。</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及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