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编·第五章民事权利·第一百二十九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百二十九条 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条是关于民事权利取得方式的规定。理解时,应把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民事权利取得之概述</b></p><p class="ql-block"> 所谓民事权利取得,是指民事主体以合法的方式或法律规定,获得民事权利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 按取得方式不同,一般将民事权利的取得划分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原始取得</b></p><p class="ql-block"> 是指权利的取得<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依赖于取得时权利是否已经属于他人所有的情况,</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而是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原权利人意志之外的原因而取得。</span>比如:因物的创设取得的所有权、孳息的取得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继受取得</b></p><p class="ql-block"> 又称传来取得,是指取得者的权利<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除了取得行为以外,</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还需依赖于前权利者的权利,</span>即其权利是基于前权利者的权利产生的。比如,买卖合同、继承遗产、债权受让等。</p><p class="ql-block"><b> 1.根据权利性质的不同,继受取得取得方式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基于原来的所有人让与某物而取得所有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基于原来的所有人的转让合同而取得债权或者其他可转让的权利。</span></p><p class="ql-block"><b> 2.根据权利数量的不同,继受取得又可分为:</b></p><p class="ql-block"> (1)单一继受取得。<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对特定权利的取得,属于继受取得中的</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惯例</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般以前权利人和继受者之间的合同为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 (2)全部继受取得。<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是指取得权利概括取得,此种取得方式是一种</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特例</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只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发生。</span>比如,因继承、婚姻缔结等情形而取得的权利就属于全部的继受取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我国民事权利取得方式</b></p><p class="ql-block"> 根据我国《民法典》本条规定,民事权利取得有四种方式:</p><p class="ql-block"><b> (一)民事法律行为</b></p><p class="ql-block">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须注意的是,大陆法系民法典普遍采用的是法律行为的概念。</span></p><p class="ql-block"> 所谓法律行为,是指“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此种效果之所以得依法产生,皆因行为人希冀发生。法律行为之本质,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实现,在于法律制度以承认该意思方式而于法律世界中实现行为人欲然的法律判断”。</p><p class="ql-block"> 法律行为是每个人形成其法律关系的重要手段,是私法自治的工具。比如:买卖、赠与、遗赠、互易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依照法律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多属于继受取得。</span></p><p class="ql-block"><b> (二)事实行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时,在主观上并没有确立、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的规定,同样会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 事实行为不同于法律行为,他们不是通过意思表示行为实施的。可分为:</p><p class="ql-block"><b> 1.合法的事实行为,</b>如从事智力创造活动,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收取天然孳息,添附等;</p><p class="ql-block"> 2.不合法的事实行为,如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依照这种方式取得的权利,多属于原始取得。</span></p><p class="ql-block"><b> (三)法律规定的事件</b></p><p class="ql-block"> 事件,是指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但是,并非所有的事件都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只有法律规定的事件才能产生创设、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效果。</span>比如:先占、加工、遗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发现、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均属于此类。</p><p class="ql-block"><b>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b></p><p class="ql-block"> 这是指除传统民法理论的行为与事件取得民事权利的方式外,<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还包括司法仲裁行为、行政行为、法律直接规定等民事权利取得方式,</span>这为将来法律确认其他的方式留有实践探索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