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武状元林德镛轶闻

圣徒

<p class="ql-block">  根据武术界教科书《少林拳术秘诀》记载: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少林派宗师铁斋和尚隐居在潮州竹竿山少林寺(为全国三个少林寺之一,此寺于《海阳县志·寺观》有载)以授徒自给,其门下弟子数以百计,使少林拳术、剑术赖以不坠,故潮州武术活动向来相当活跃,拳派众多,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古代要考上武状元并非易事,武科考试分内外各三场,并且先要经过乡试比赛选拔,取得武举资格才能参加考试。从广东史志资料中统计:潮州府的武举和武进士都占全省过半,比其他五府、八州的总数还要多。当时在京城会试考武进士,要参加骑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比试,还要背诵《武经》和写得一手好字,在“对策”考试中要有卓越见解,并写一千字以上论文论述武略,而且经过初选后,参加殿试时还要考察体魄是否强壮、精力是否充沛,不但要求武功深厚,还要有一定表达能力。由于“潮人多智”,故不管会试和殿试都能应付自如。</p><p class="ql-block"> 潮州武状元林德镛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传奇人物,也是广东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既有正史记载,也有民间传说,成为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林德镛(1686-1722),字白庵,出生于潮州府揭阳县棉湖(今属揭西县),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少年时与母亲及弟弟相依为命。他天性豪放,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约180斤的拉力),并擅长水性,曾在榕江上做船工,因行船迅速被称为“飞凤渡”。</p><p class="ql-block"> 林德镛早年不务正业,喜好舞枪弄棍,但因豪爽正直,结交了许多武林高手,武艺日益精进。后来,他在举人许登庸的指导下学习兵书阵法,奠定了科举基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在广东省武举乡试中获第二名,次年赴京会试未中,但并未气馁。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他再次赴考,会试得中第九名,殿试时因武艺超群、体魄强健,被康熙皇帝钦点为武状元,授二等侍卫,在乾清门当值。</p><p class="ql-block"> 林德镛深得康熙、雍正两任皇帝赏识,被雍正任命为侍卫长并赐予“哈哈珠之扈”爵位。然而,他的辉煌像闪电一样极为短暂。1722年,他护卫雍正皇帝(一说康熙)前往热河(今河北承德)狩猎时,因下水追捕一只中箭的白兔,遭遇严寒,感染风寒,不久后去世,年仅37岁。巧合的是,康熙皇帝也在同年驾崩,民间因此流传“康熙寿止林德镛”的说法,甚至传说林德镛是伏虎罗汉座下的猛虎转世。</p><p class="ql-block"> 林德镛的故事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甚至被编入潮剧。其中一则传说称,他原本是替生病的举人许登庸代考,因康熙皇帝误听其名为“林德镛”而钦点他为状元。此外,历史上曾有争议认为潮州武状元是“林德荣”而非林德镛,但《揭阳县志》《清圣祖实录》等均明确记载林德镛为康熙六十年武状元。</p><p class="ql-block"> 林德镛的故居在棉湖镇米街中段,其状元府虽未完全建成,但榕城西门街仍存“状元巷”作为纪念。他的坟墓被称为“状元坟”,规模宏大,至今仍有残存。此外,他的后代仍保留其袍帽、大刀等遗物,成为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关于林德镛的突然去世,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林德镛与甘凤池、白泰官、铁斋和尚等人都是雍正皇帝登基前收买的“血滴子”。由于他是当时武功最高的13个高手之一,作为四皇子的爱新觉罗·胤祯(雍正)参与夺位的死士,奉命要偷窥康熙传位诏书,须将诏书从太和殿的“光明正大”匾额后拿下来再重新放上去。因林德镛有惊人的轻功,参加了这项危险而且秘密的工作,随后得到雍正的提升奖赏。由于雍正是个反复无常且疑心极重的人,林德镛及其他“血滴子”最终难免遭到暗算灭口。从林德镛作为广东第一个武状元,而其后三十多年编修的《潮州府志》中居然没有他的传记,在京城任职方一年就不明不白遽逝,以及史载中雍正诛灭助他夺取皇位的功臣及追杀结义的武林高手等诸方面情况看,他参与雍正抢班夺权后被干掉以灭口也是有可能的。此说实有疑点,这是有待破解的历史之谜。</p><p class="ql-block"> 林德镛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清代武科举的严苛与荣耀,也反映了潮汕地区尚武崇文的传统。他的传奇人生,既有正史的严谨记载,也有民间演绎的浪漫色彩,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原载《潮州日报》C2,2012年4月17日,有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