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和《佛国记》简介(5)

常真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法显留学印度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续前)</p><p class="ql-block"> 法显西行求法的过程共用时间14年,行程约为15000里,共经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印度带回了佛经11部,分别是: 《摩诃僧袛律》《大般泥洹经》《方等泥洹经》《僧袛比丘戒本》《杂阿毗昙心》《杂藏经》《昙无德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弥沙塞律》《萨婆多部十诵律》。其中自己或者和别人合作翻译了《摩诃僧袛律》《大般泥洹经》《方等泥洹经》《僧袛比丘戒本》《杂阿毗昙心》《杂藏经》等六部佛经,其余五部没有来得及译出。</p> <p class="ql-block">  法显西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佛教的戒律。当时印度流行的戒律共有五部,分别是: 《摩诃僧袛律》《弥沙塞律》《萨婆多部十诵律》《昙无德律》和《迦叶维律》。其中《萨婆多部十诵律》已经有人带回并译出,而《迦叶维律》没有找到,后来也一直没有传到中国。即法显一人带回了五部戒律中的三部,对汉地戒律的流传贡献很大。</p> <p class="ql-block">  法显在建康撰写的《佛国记》共有13980字,真实地记录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和中国新疆地区在公元5世纪初的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包括里程、山川、气候、人口、语言、风俗、物产、政治、宗教等,特别是佛教的寺庙、遗迹、僧尼数目、所习佛经、佛教传说等,是记载公元5世纪初的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中国新疆地区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法显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同时经历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法显从长安到印度出发时已经62岁,回到国内时已经76岁。他于公元416年重回建康(今南京)写作《佛国记》和翻译佛经到公元418年,此时已经81岁高龄。法显这年停止了译书,从建康到了湖北省荆州市的辛寺,两年后在辛寺圆寂,享年83岁。</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法显撰写的《佛国记》封面)</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图书《法显传》封面)</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参考了《法显传》(南京: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22年6月第1版)、《丝绸之路全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