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岱宗大街校园退休七支部与花园路校园退休一、二支部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纪实

卧龙堡人zhan

<p class="ql-block"><b> 4月23日,岱宗校园退休第七党支部、花园路校园退休第一、二党支部联合组织党员来到泰安岱峰红色纪事馆开展“追思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主题党日活动。</b></p><p class="ql-block"><b> 活动中,全体党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解说员的引领下,依次参观了纪念馆的各个展厅。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和一段段革命故事,重温了岱峰抗战时期的红色历史,了解了革命先烈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英雄事迹,体悟了先烈们忠贞不屈、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和精神的洗礼。</b></p><p class="ql-block"><b> 在入党誓词前,党员们面对党旗高举右手,重温自己对党忠诚的誓言,表达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大家表示,要充分利用这次沉浸式教育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赓续传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到:在政治上不迷航,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不迷路,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行动上献余热,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在生活上守底线,保持党员先进本色;在家庭中树新风,传承优良传统,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把我校建成为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建言献策,贡献应有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作为基层退休党支部,我们要以“党建引领创优工程”为载体,以全面提升政治敏锐力、思想引领力、组织战斗力为目标,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实落细,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的政治堡垒和温馨的党员之家。</b></p> <p class="ql-block"><b>  岱峰红色纪事馆由泰山区泰前街道办事处水牛埠村建设,占地500余平方米。纪念馆以抗战时期岱峰区本地革命事件和英烈人物为题材,全方位还原岱峰本地红色故事。通过展示400余幅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实物、场景以及100多个抗战时期的革命故事,生动展现了泰北县和岱峰区的红色历史。</b></p><p class="ql-block"><b>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作为一处集红色教育、党史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它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灯塔党建-泰山先锋推荐的红色教育学习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泰前办事处,背依古老峻拔的东岳泰山,俯视千年文化古城泰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阅尽了人间沧桑事,经历了荣辱兴衰史。按照抗战前的老区划,这里是泰安县第一区的主要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在一区蓬勃展开,1938年7月,中共泰安县委建立了一区区委;1941年,津浦铁路以东的泰安县分为泰安(南)、泰北两个县,一区改称泰北(后称泰历)县岱峰区。这里处于泰北根据地与敌占泰安城的前哨地带,敌我双方斗争激烈。岱峰人民英勇地参加和支持革命斗争,也见证了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战和壮烈牺牲。这片红色的土地,涌动着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历史血脉,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泰安县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抗战部署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抗战计划,领导民众勇赴国难,支持配合省委成功举行了徂徕山、泰西两大抗日武装起义。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第六支队等主力部队配合下,大力开展建党、建军、建政,较早创建了泰安东、西两块抗日根据地。以根据地为依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开创了坚持敌后抗战的良好局面。</b></p> <p class="ql-block"><b>  1937年七七事变后,泰安爆发了徂徕山、泰西两大武装起义。1938年5月起,中共泰安(东)县委开辟了津浦铁路以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上级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变化,决定划小行政区划将泰安(东)县汶河以北地区划出,建立了泰北行署,9月称泰北县,1943年3月改称泰历县。1945年10月泰历县撤销,复归泰安(东)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泰北(历)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赶走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b></p> <p class="ql-block"><b>  1941年1月泰北行署建立时泰前所处的泰安一区改称岱峰区,1945年10月泰历县撤销,岱峰区复归泰安县。岱峰区前临日军屯兵重镇泰安城,背依泰北根据地,是坚持泰北抗战的前哨阵地。域内设有西张店、杏叶、大津口三处日伪据点,泰(安)菜(芜)、泰(新)公路从境内穿过。敌人扫荡清剿,这里首当其冲,我敌工情报人员前出进城,后退进山,这里是必经之路。岱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惧艰险,在敌人眼皮底下坚持抗日斗争,为民族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特殊历史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1943年11月18日拂晓,水牛埠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斗。鲁中军区敌工部负责人鲁宝琪等3人被大批敌人包围,激战中两名同志牺牲,鲁宝琪负重伤被俘,后壮烈牺牲。</b></p><p class="ql-block"><b> 鲁宝琪,泰安城人,1913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牟(平)海(阳)县委宣传委员。抗战开始后,先后任中共泰安临时县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参加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先后任四支队中队指导员,独立营教导员。1938年底到1942年8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锄奸部审讯科科长,后任鲁中军区敌工部负责人。在领导泰安交通情报工作中,胆大心细,成绩突出,被誉为“敌工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张培芝,原泰安县柳杭村人,1890年出生。丈夫高林吉在卧龙峪村,家有山地几十亩,在泰安城双龙池东开有“同仁堂”药铺,西门外大关街设茶庄一处,家境殷实。高林吉为人坦荡,热心慈善事业,与隐居泰山的冯玉祥将军过从甚密,是为泰安一方名士。抗日战争期间,高林吉不幸去世,张培芝带着五六个子女,经营店铺,打理产业,辛苦度日。1942年鲁宝琪整顿泰安交通情报网时,她的“同仁堂”药铺成为地下情报站。在日军、汉奸血腥统治的泰安城,她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演绎着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红嫂”的动人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红色士地涌动红色血脉,烽火年代锻造烽火英雄。</b></p><p class="ql-block"><b> 在激情燃烧,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泰山区有近500名优秀儿女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的驰骋沙场,冲锋陷阵,壮烈牺牲于枪林弹雨之中;有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反动屠刀之下;更有众多忠贞之士,初心如磐,矢志不渝,以“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与执着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b></p><p class="ql-block"><b> 先烈英名光耀泰山,英雄精神永励来者!他们是我们前进路上不竭的动力,永远的榜样!</b></p> <p class="ql-block"><b>  岱峰红色纪事馆静立在泰山脚下的泰山盆景园内,这里既是追溯红色记忆的精神坐标,也是自然与历史交织的特殊场域。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挺拔的青松,它们扎根于泰山的厚重土壤,枝干如铁、针叶似剑,在岁月风雨中始终保持着昂首云天的姿态——这分明是无数抗日英雄的精神缩影:无论是敌后战场上穿梭于枪林弹雨的游击队员,还是面对敌人酷刑坚贞不屈的革命志士,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钢铁意志,正如同这青松般历经沧桑而不倒。</b></p><p class="ql-block"><b> 园内的盆景更是别具深意。形态各异的盆景有的枝叶舒展如振翅欲飞的雄鹰,有的盘根错节似紧紧攥住大地的拳头。这些凝固的艺术珍品,恰似静默的祭奠者:千奇百态的造型是献给烈士的诗篇,虬结的枝干是对苦难历史的铭记。每当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后人们在耳畔诉说着对先烈的追思。</b></p><p class="ql-block"><b> 站在纪事馆前眺望,青松与盆景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精神图谱:青松的刚健,象征着革命先辈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毅;盆景的雅致,暗含着后人对英雄精神的细腻传承。这里没有喧嚣的呐喊,却在一松一盆之间,让“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穿透时光,化作叩击人心的力量,引领每一个来访者在自然的静默中,完成与历史的深沉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摄 影:战卫明 朱国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王 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编辑制作:战卫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