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其家族可追溯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家族自汉代起人才辈出,杨震、杨修、杨坚等皆为其杰出代表,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份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底蕴,似为杨振宁日后攀登科学高峰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基因。</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在数学领域造诣颇深,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受家庭学术氛围的熏陶,杨振宁自幼便对知识展现出强烈的渴望,尤其钟情于数学。4岁时,母亲启蒙他认字,仅一年多,他就认识了三千多字,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学习天赋。5岁进私塾,6岁随父亲前往厦门大学,并进入小学二年级就读。1929年,因父亲应聘到清华大学,全家迁往北平,杨振宁进入专为教职工子弟开办的小学读三年级。在成长过程中,父亲不仅注重他的科学知识培养,还着力培养他的国学素养,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侵华,杨振宁随家人和清华大学师生辗转至昆明。1938年,他以高二学历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这所汇聚了众多学术大师的学府,如朱自清、闻一多、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等都曾是他的授业恩师,在这些名师的指导下,杨振宁在学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汲取知识养分。1942年,他本科毕业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王竹溪,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他考取留美公费生,并在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一年。</p> <p class="ql-block">1945年,杨振宁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先后师从费米、泰勒、艾里逊。在泰勒指导下,他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关于放射性元素寿命的研究课题。1946年秋,在费米推荐下,他前往艾里逊实验室,期间发表了《关于核反应角分布与测量问题》。1948年,他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该校物理系讲师,与费米成为同办公室同事。1949年,他和费米合作发表论文《介子是基本粒子吗?》,提出“费米—杨模型” 。同年秋天,他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p> <p class="ql-block">1950年,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此后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奋进。1953 - 1954年,他与罗伯特·米尔斯对规范场展开研究,并提出“杨 - 米尔斯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尽管当时该理论应用于强相互作用时存在规范场粒子质量为零的问题,但后续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拓展,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框架,许多后续的研究和理论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影响深远。1956年,他和李政道合作完成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质疑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传统观念,次年,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理论,二人因此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成就震惊世界,也让全球华人倍感自豪,极大地提升了华人在科学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1966年起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石溪分校,他培养和影响了众多物理学人才,推动了当地物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1967年,他与巴克斯特完成Yang - Baxter方程,该方程在1981年被命名为杨 - 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不仅在科研上成果卓著,还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夏天,他成为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这一行动犹如一座桥梁,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后续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深受毛主席和周总理赞誉。此后,他多次回国,为国内科研发展出谋划策。1977年,他出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1980年,他在纽约组织成立“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众多中国学者到石溪大学访问,为国内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他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并在资金募集、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国内科研环境的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以更直接的方式投身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 。</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前沿发展,也为人类认识宇宙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的科研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科学事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