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我踏入地区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开始新的工作篇章。这里于我而言,有着太多熟悉与亲切。家附近的地理位置,姐姐在此的工作经历,还有曾经实习的过往,都让这里仿佛是我生命中早已注定的归属。<br>回溯往昔,这座医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曾是解放前的教会医院,由美国传教士与几位修女在此行医。充满欧美的建筑风格,一栋八角形的木质二层小楼,静静伫立在几棵百年银杏树旁,见证着岁月流转。与之相邻的,是一座连地下室共四层的门诊、病房大楼,四个大门分别朝向正北、东北和西北方向。门口那由大理石条石铺就的台阶与扶手,尽显庄重与典雅,楼内木质结构更是别具一格,各房间曲径通幽,宛如迷宫一般。<br>小时候来此看病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还能见到有着大鼻子的美国医生。听家人说,解放前丈夫家的姑姑曾是医院割治房(如今的手术室)的护士,他们家的几位老人也都曾在医院帮工,对这些洋人医生、修女称赞有加。深邃的房间走廊,白衣飘飘的医护人员,以及医院里特有的来苏水等药物的味道,共同构成了一个神圣而圣洁的殿堂,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这座医院,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br><br>时光流转,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医院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地区的公立医院。曾经的外国人早已离去,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全省医学院校的老大学生,以及从省级医院下派的专家学者。护士们也都是全省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40多年前,这样的人员配置使得医院拥有高层次的技术力量和水平。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在美式大楼后,两座E字形且相互连通的病房大楼拔地而起。曾经辉煌一时的美式大楼,也完成了功能的转变,成为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办公室和单身职工宿舍。<br>从教会医院到公立医院,从外国医者到本土专家,这座医院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蜕变,始终坚守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与健康,它的故事,也将继续在岁月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