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

风云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75270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 风云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朋友,你到过怀化吗?这个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南,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的地级市,曾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受降地。八十年前,曾经不可一世的侵胳者在这里向中国人民低下了头颅,签下了投降证书,那座纯白色黑体字的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高高耸立了六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这个有纪念意义年份的3月,我们来到了湘西自由行的第六站——湖南怀化,去寻访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受降旧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中国政府在湖南怀化芷江成立了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8月21日至23日,中国政府在芷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芷江受降写下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取得最后胜利最光辉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场按当年受降原貌陈列。室内桌椅、沙发均为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加芷江受降会谈的主要人物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迁来芷江。总司令何应钦曾在此多次主持召开了重大的中国陆军高级军事会议,指挥了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战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何应钦在这里研究和部署了中国战区芷江受降的具体事宜。总部内陈列的桌椅、沙发均为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应钦办公室旧址。1945年4月至9月,何应钦将军在此部署芷江保卫战和主持中国战区受降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室内桌椅,均为原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应钦(1890-1987),贵州兴义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16年回国,曾参加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历任军政部长、参谋总长兼陆军总司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和以下二图均为旅美著名油画家钱德湘(湖南芷江人)所创作。多年來,他致力于创作大型抗战油画,先后创作《芷江受降》一系列油画,并无偿捐赠给湖南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span></p> 受降纪念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降纪念坊碑。受降纪念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而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战胜入侵之敌,洗雪百年之辱的标志性建筑。1946年始建,翌年8月建成,1966年10月损毁。198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复修,1985年9月竣工。因历史资料缺失,修复的受降纪念坊未能准确再现其原貌。经文物工作者收集考证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3月予以改建,同年8月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降纪念坊高8.5米、宽10.46米,以青砖为基,顶部镶嵌沅州紫袍玉带石,四柱象征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御敌,三拱门代表抗战胜利、和平永驻与世界大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民的胜利。毛泽东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芷江胜利雕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雕塑的设计灵感源于芷江保卫战,整个雕塑庄重雄伟,线条刚劲有力,面与面连接处全部采用直角设计‌ 。雕塑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战士怀抱小孩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像的背景是悬空背景浮雕环形墙,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抗战胜利纪念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纪念馆。为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1995年8月在怀化芷江建成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它是中国唯一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设有“日寇侵华,罪行累累”、“中国抗战,浴血疆场”、“芷江受降,载入史册”、“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四个部分展览,整个馆展出二战文物四百余件,文照、电函 图表等六百余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义的胜利。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向日本侵略者发起声势浩大的攻势作战,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偏居西南的国民党军队粉碎了日军发起的一系列疯狂进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苏联红军对日宣战,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日本侵略者穷途末路,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21日,就是在芷江,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一行向中国军队投降,交出了日军兵力部署图,签署了投降备忘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的《终战诏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降址之所以选择怀化芷江。因为芷江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乃军事重镇。它是抗战前线的后方,抗战后方的前线,曾经是国民政府重要的军事基地,是中国空军联队的大本营,拥有中国战区第二大军用机场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芷江最终成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时期,美国陈纳德空军联队进驻芷江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进驻芷江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致电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要求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速派代表赴玉山。17日,冈村宁次复电报告日军赴玉山人员和行程安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其在各战区作战地境内之部队,并应接受各该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3日,朱德、彭德怀发布拒绝蒋介石命令的通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5日,朱德以“说帖”形式致苏、美、英三国政府,声明中国解放区、沦陷区一切抗日武装,有权接受被解放区军队所包围之日伪军队的投降;有权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同盟国接受敌国的投降和处理敌国投降后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16日,朱德再次致电蒋介石,指出他要求解放区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是完全错误的,并提出“凡被解放区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由解放区军队接受其投降,你的军队则接受被你的军队所包围的敌伪军的投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主要战绩统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战区以何应钦为首的受降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侵华日军以侵华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为首的投降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受降主官萧毅肃当场宣读何应钦致冈村宁次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阅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致冈村宁次中字第一号备忘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23日下午,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饮召见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降典礼结束后,何应软、萧毅肃、柏德诺等对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进行长达9分半钟的训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右)向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左)呈递投降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侵华日军降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23日,何应钦等在芷江举行“胜利和平宴会”。图为何应钦与中美军事要员在欢宴前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芷江受降规定,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侵略军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向中国各战区投降。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受降仪式,宣示着对罪恶的谴责,对正义的伸张,对公理的彰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至1985年,受降纪念坊建设及修复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纪念芷江受降,在天津、上海、长春多地命名了“芷江路”,右下图为上海的芷江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的芷江西路距我家仅数百米,却一直不知其路名的来源与抗战胜利有关,看到此图,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受降纪念坊筹建时立下的“芷江受降纪念坊记”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2月,芷江县各界立下的“彪炳史册”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出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我们信步走到舞水河畔。望着波光粼粼、轻烟迷蒙的山水,不觉思绪万千。感慨有三:一是八十年前的胜利,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二是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三是怀化之行,既是旅行寻访,更是精神洗礼,我们虽已年老,但仍要以史为鉴</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珍爱和平,贡献余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阅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