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辟新航线一般指的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航海家们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史称“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货币的需求急剧增加。当时欧洲人渴望得到东方的黄金和贵重商品,而《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富庶的描述,更激起了他们对东方的向往。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使得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为了避开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垄断,欧洲人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传播基督教是推动欧洲人进行海外探险的重要精神动力。教会希望通过海外扩张来扩大基督教的影响范围。航海技术的进步,如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以及地圆学说的广泛传播,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克劳狄乌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的重要著作,对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当时古希腊罗马文明在科学、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不断积累。托勒密在总结前人成果以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作品,旨在系统地阐述当时已知世界的地理信息。托勒密提出了两种地图投影方法。一种是简单的圆锥投影,适用于绘制中纬度地区的地图;另一种是球面投影,用于绘制全球地图。这些投影方法为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使得地理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呈现在平面上。书中收录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大量地理数据,包括大约8000个地点。</p> <p class="ql-block"> 远洋帆船是以风力作为主要动力,能够在远海航行的船只,在人类历史尤其是航海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以下从发展历程、结构特点、航海作用几方面为你详细介绍:远洋帆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开始使用帆船在尼罗河上航行,后来逐渐发展到在地中海进行贸易和探险。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帆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桅帆船,能够更好地利用风力,航行范围也不断扩大。中世纪时期,北欧的维京人建造了著名的长船。这种船体型轻巧、速度快,适合在大西洋和北海等海域进行掠夺和贸易活动。同时,阿拉伯人也在印度洋上发展了先进的帆船技术,他们的三角帆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方向的风力,使得阿拉伯商人能够远航到印度、中国等地。大航海时代的辉煌15世纪到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是远洋帆船发展的黄金时期。欧洲的航海家们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殖民地,建造了各种大型的远洋帆船。葡萄牙的卡拉维尔帆船、西班牙的盖伦帆船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这些帆船具有更大的吨位、更强的适航性和更先进的航海设备,使得欧洲人能够进行跨越大洋的探险和贸易活动。</p> <p class="ql-block"> 新航路的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的海上航线的一系列探险活动,以下从其背景、主要过程、影响几个方面为你详细介绍,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的渴望也愈发强烈,《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吸引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香料、丝绸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利润。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受到阻碍,西欧人迫切需要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传播基督教是推动欧洲人进行海外探险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宣称自己是普世宗教,凡有人类的地方就应该有基督教。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地方传播基督教。航海技术的进步,如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能够制造出更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圆学说逐渐被人们接受,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客观条件。</p> <p class="ql-block">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航海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航海家,其中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人尤为著名,迪亚士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生活于15世纪。他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航海探险。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从葡萄牙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在航行过程中,船队遭遇了风暴,被吹离了海岸。当风暴平息后,他们继续航行,发现已经绕过了非洲南端。迪亚士将这个海角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将其改名为“好望角”。好望角的发现为后来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基础。瓦斯科·达·伽马同为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进行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的探险。1497年,达·伽马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1498年5月,他的船队到达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达·伽马的这次航行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新航线,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直接贸易,使得葡萄牙在东方的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大量的香料、丝绸等商品通过这条新航线运往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他坚信地圆学说。</p> <p class="ql-block"> 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是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在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迪亚士大约出生于1450年,来自葡萄牙的一个贵族航海世家,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就接触航海知识和技术,为日后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基础。1487年8月,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之命,率领两艘快船和一艘运输船,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目的是探寻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新航线。</p> <p class="ql-block"> 斐迪南·麦哲伦是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在人类航海史和地理发现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麦哲伦大约于1480年出生在葡萄牙北部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0岁左右,他被送进王宫服役,后来成为王后的侍从。1496年,麦哲伦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此后,他多次参加葡萄牙的海外探险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但在葡萄牙,他未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可,于是在1517年转而向西班牙国王寻求资助。当时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绕过南美洲南端通往亚洲的新航线,以获取香料等东方财富。麦哲伦坚信地圆学说。</p> <p class="ql-block">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在世界历史尤其是地理发现和航海领域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一个羊毛纺织工人家庭。他自幼对航海和冒险充满兴趣,少年时期就开始了海上生涯,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哥伦布坚信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亚洲的印度和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航海计划,他先后向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寻求支持,但均遭到拒绝。直到1492年,他得到了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资助。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从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10月12日,他们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之后,哥伦布又继续航行,到达了古巴和海地等地。他误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1493年、1498年和1502年,哥伦布又分别进行了三次航行,进一步探索了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的部分海岸。他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特立尼达岛等岛屿,并在南美洲大陆的北部海岸进行了考察。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打破了美洲大陆与其他大陆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人认识到了美洲的存在,开启了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和开发历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地理大发现的重要里程碑。他把天花从欧洲带到美洲,同时也将梅毒带回了欧洲。</p> <p class="ql-block"> 瓦斯科·达·伽马是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在开辟欧洲到印度的新航线这一历史壮举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达·伽马大约出生于1460年,出生在葡萄牙锡尼什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埃斯特旺·达·伽马也是一名船长,曾任锡尼什的司令官。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达·伽马从小就对航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接受了相关的航海训练。1497年7月8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之命,率领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开始了前往印度的探险之旅。船队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北航行。1498年5月20日,他们抵达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港,开辟了欧洲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新航线。这次航行历时两年多,途中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包括恶劣的天气、疾病的困扰以及与当地土著的冲突等。1502 - 1503年,达·伽马再次率领船队前往印度。</p> <p class="ql-block">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5 - 17世纪的海上探险活动中扮演了先锋角色,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两国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国内资源有限,渴望通过海外探险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黄金、香料等财富。当时欧洲对东方的香料需求旺盛,但传统的陆上贸易路线被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受阻,促使两国开辟海上新通道。传播基督教是重要的精神动力。两国都热衷于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认为这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航海技术的进步,如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如多桅帆船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的传播,为海上探险提供了技术保障。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为航海家们提供资金、船只和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希望通过探险增强国家实力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 亨利亲王是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在大航海时代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亨利王子全名为唐·阿方索·恩里克,1394年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第三子。尽管他一生从未亲自指挥过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但被后人尊称为“航海家亨利”。1418年,亨利王子在葡萄牙的萨格雷斯半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航海学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等知识。他召集了当时欧洲各地的航海家、地图绘制师、天文学家等专业人才,共同研究和改进航海技术。亨利王子积极资助葡萄牙的航海探险活动。他派遣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探索,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同时也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基督教王国和黄金产地。从1420年开始,葡萄牙的船队陆续发现了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等岛屿,并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据点。改进航海技术和船只**:在亨利王子的支持下,葡萄牙的航海家们对航海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p> <p class="ql-block">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欧洲和美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货币尤其是黄金的需求急剧增加。《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他们渴望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当时航海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如指南针的广泛应用、航海图的绘制更加精确、造船技术的提高等,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葡萄牙人在亨利王子的推动下,不断探索非洲西海岸,取得了一系列航海成就。这刺激了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也积极参与到航海探险中。1492年8月3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由三艘帆船(“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p> <p class="ql-block"> 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到17世纪)开启了全球贸易的新纪元,但其中充斥着大量不平等贸易现象,以下从不平等贸易的表现、成因、影响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欧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直接掠夺当地的黄金、白银、宝石等贵重资源。例如西班牙在美洲开采大量金银矿,仅在16世纪,从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黄金就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强占土地与种植园经济:殖民者在美洲强占大片土地,建立种植园,强迫当地原住民或黑奴种植甘蔗、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然后将这些产品低价收购并运往欧洲销售。欧洲商人利用其在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压低亚非拉地区出口的香料、茶叶、丝绸、棉花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例如,在印度,英国东印度公司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印度的棉花和丝绸。将欧洲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等以高价卖给亚非拉地区的居民。这种价格剪刀差使得欧洲殖民者获得了巨额利益。</p> <p class="ql-block"> 哥伦布在他的航海生涯里,有几个时刻堪称荣耀时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1492 年 10 月 12 日,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航行,哥伦布率领的船队抵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他以为到达了印度,将当地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次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欧洲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局限,让欧洲人知晓了美洲大陆的存在,为欧洲的海外扩张和殖民开辟了新的道路。哥伦布也因此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的英雄,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高度赞誉和奖赏。他的名字载入史册,成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在首次发现美洲后,哥伦布又分别在 1493 年、1498 年和 1502 年进行了三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他进一步探索了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海岸。</p> <p class="ql-block"> 哥伦布于1506年5月20日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的一座住宅中病逝,不过并没有确切详细的临终场景记载流传下来,但我们可以结合他当时的状况进行一定推测。 凄凉背景晚年失宠尽管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巨大财富和持续的荣耀。他在后续的航行中未能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和香料产地,还面临着殖民地管理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班牙王室的不满。同时,其他航海家的竞争也使他逐渐失宠,经济状况日益窘迫。长期的航海生活让哥伦布饱受疾病折磨。他可能患有痛风、关节炎等疾病,晚年身体状况愈发糟糕,饱受病痛的煎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终可能场景</p><p class="ql-block"> - **孤独与遗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哥伦布可能躺在简陋的床上,身边或许只有少数亲人或仆人陪伴。他可能会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为自己未能实现找到通往亚洲新航线的最初目标而感到</p> <p class="ql-block"> 麦哲伦的环球旅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6世纪初,欧洲各国积极寻求新的贸易航线以打破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坚信地球是圆形的,认为向西航行也能到达盛产香料的东南亚地区,于是向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提出了环球航行的计划并获得支持。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由5艘船只和约265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圣卢卡尔港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驶向巴西。</p> <p class="ql-block"> 麦哲伦是伟大的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在不同阶段,他眼中的世界模样有所不同: 航海前:基于传统认知的世界。当时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基于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学说。托勒密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但他所描绘的世界地图中,陆地面积占比很大,海洋相对较小。麦哲伦在航海前也接受了这种传统的地理观念,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相对容易地到达亚洲的香料群岛。尽管当时已经有一些航海家进行了探索,但仍有大片区域是未知的。麦哲伦和同时代的人一样,对这些未知区域充满了想象。他们认为在遥远的地方可能存在着神秘的国度、奇异的生物和无尽的财富。这种想象激发了麦哲伦的探险欲望,促使他决心开辟一条新的通往亚洲的航海时代,航海中不断刷新认知的世界。发现新的陆地和海洋,在1519 年开始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首先到达了南美洲东海岸。他们沿着海岸线向南航行,发现了拉普拉塔河口等地理特征,这让麦哲伦认识到南美洲大陆比之前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当船队穿越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后,进入了一片广阔的海洋。麦哲伦将其命名为“太平洋”,因为在航行过程中这片海洋相对风平浪静。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远比之前认为的要大。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在航行过程中,麦哲伦的船队与各地的土著居民进行了接触。在南美洲,他们遇到了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看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组织形式。这些经历让麦哲伦认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人类文明,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菲律宾群岛,麦哲伦与当地的部落发生了冲突,最终他本人也在这场冲突中丧生。但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让他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航海后:全新认知的世界证实地球是球形麦哲伦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壮举确凿地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观念的转变对人类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世界的整体形状和空间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麦哲伦海峡是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和火地岛、克拉伦斯岛、圣伊内斯岛等岛屿之间的一条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它东起大西洋畔的维尔赫内斯角,西至太平洋畔的皮拉尔角,全长约592千米。海峡曲折蜿蜒,且多岛屿、浅滩和礁石。其两岸地形多样,北部岸线较为曲折,有深邃的海湾和高耸的山脉;南部岸线相对平缓,但也分布着众多的小岛和岬角。海峡中还存在着一些火山岛,显示出该地区活跃的地质活动。处于西风带,气候寒冷且多雾,天气变幻无常。强劲的西风常常掀起惊涛骇浪,给航行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冬季,海峡附近海域还会出现浮冰,进一步增加了航行的危险性。 1520 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环球航行中发现了这条海峡,并成功穿越,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该海峡实现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p> <p class="ql-block"> 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它东起大西洋畔的维尔赫内斯角,西至太平洋畔的德索拉西翁岛,全长约 592 公里。整个海峡曲折蜿蜒,被中部的弗罗厄得角分成东西两段。西段海峡曲折狭窄,入口处宽度为 48 千米,最窄处仅 3.3 千米,且两岸岩岸陡峭、高耸入云,每到冬季,巨大冰川悬挂在岩壁上,景象壮观,但航行时需格外小心,有诸多浅滩和暗流;东段开阔水浅,主航道最浅处只有 20 米,两岸是绿草如茵的草原景观,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海峡两岸的岛屿上生活着众多野生动物,如企鹅、海狮、海豹等,周边海域还有各种鱼类和鲸类,是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麦哲伦海峡的发现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了通过海洋可以环绕地球航行,为后来的航海家们开辟了新的航线,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麦哲伦海峡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许多国家的船只通过这里进行贸易往来和军事活动。即使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后,麦哲伦海峡仍然是重要的备用航道,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油轮和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只来说,它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麦克坦岛的“内讧”可能主要和麦哲伦在此遭遇的冲突事件相关,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1521 年,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船队抵达菲律宾群岛。当时菲律宾群岛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各个岛屿上分布着众多部落和小王国,彼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利益冲突。麦哲伦试图利用这些部落之间的矛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寻找机会获取财富和资源。当时麦克坦岛上有两个主要的首领,拉普拉普和胡马邦。胡马邦与麦哲伦达成了合作意向,愿意接受西班牙的统治,并协助麦哲伦在其他岛屿上进行传教和扩张活动。然而,拉普拉普坚决反对西班牙人的入侵和统治,他拒绝向胡马邦和西班牙人屈服,这种部落首领之间不同的立场引发了部落内部的矛盾和分歧。麦哲伦为了树立西班牙的权威,同时也为了支持胡马邦,决定对拉普拉普发动军事攻击。他率领一小队西班牙士兵和一些胡马邦的战士,前往麦克坦岛。麦哲伦的这一行动进一步激化了部落之间的矛盾,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分歧演变成了激烈的冲突。</p> <p class="ql-block"> 1480年费迪南德·麦哲伦出生于葡萄牙北部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他在10岁左右被送进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1496年:麦哲伦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工作。在那里,他熟悉了航海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基础。1505年麦哲伦参加了葡萄牙第一任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的远征队,前往印度。他在印度、马六甲等地参加了多次战斗和探险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航海和战斗经验。1511年麦哲伦参与攻占马六甲的战役,这是当时重要的贸易中心。他在此期间了解到在马六甲以东还存在着一片广阔的海洋,并且听说了关于马来西亚的“香料群岛”。</p> <p class="ql-block">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19 - 1522年)16世纪初,欧洲各国渴望寻找新的贸易路线以获取更多财富,西班牙支持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探险,试图开辟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航线。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船和265名船员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着南美洲东海岸南下。1520年10月,船队发现并穿越了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太平洋上历经艰难航行,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p> <p class="ql-block"> “教皇子午线”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由教皇出面划定的一条瓜分世界的分界线15世纪末,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欧洲国家积极探索新航路。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不断向南航行,先后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等地;而西班牙则资助哥伦布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航行,最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随着新的航海发现不断涌现,两国在海外的扩张范围逐渐重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利益冲突。在当时的欧洲,天主教会拥有极高的权威和影响力,教皇被视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各国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常常会寻求教皇的仲裁和支持。因此,当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外扩张问题上出现争端时,双方都希望借助教皇的权威来解决矛盾,第一次划分:1493 年 5 月 4 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西班牙人)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格(约 555 千米)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归西班牙所有,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所有。第二次划分:葡萄牙对教皇的这一划分结果并不满意,因为它在非洲和亚洲已经有了一定的航海和殖民基础,而按照这条分界线,它在新发现的土地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少。经过与西班牙的协商和谈判,1494 年 6 月 7 日,两国在西班牙的托尔德西里亚斯签订条约,将分界线向西移动 270 里格(约 1485 千米)。根据新的分界线,巴西部分地区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法律依据,使两国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资源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势力范围划分。</p> <p class="ql-block">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因素,16世纪,英国君主大力支持航海事业发展。例如,伊丽莎白一世鼓励海盗掠夺西班牙船只,像德雷克等著名海盗在女王的默许和支持下,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也提升了英国水手的航海和战斗技能。此外,政府积极推动造船业进步,建造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战舰,为海军发展奠定基础。1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进攻英国。英国舰队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先进的火炮技术,在英吉利海峡击败了西班牙舰队。这次胜利不仅解除了西班牙对英国的海上威胁,也标志着英国开始崛起为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17世纪,荷兰是欧洲的海上贸易强国。为了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英国在 三次英荷战争是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重要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 - 1654年)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这一条例严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运输业,因为荷兰在当时是欧洲的海上运输大国,大量的国际贸易运输由荷兰船只承担。1652年5月,荷兰舰队与英国舰队在普利茅斯附近海域遭遇并发生战斗。此次海战双方互有损伤,但拉开了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序幕。1653年2 - 3月,双方舰队在波特兰海域进行了大规模海战。荷兰舰队在此次战役中遭受重创,损失了多艘战舰和大量人员。 1654年,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承认《航海条例》,这标志着荷兰在海上贸易竞争中遭受了重大挫折,英国的海上贸易地位得到了提升。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 - 1667年)英国和荷兰在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方面的竞争依然激烈。双方都希望扩大自己的贸易范围和殖民地势力,特别是在北美和加勒比地区。英国试图进一步打击荷兰的海上力量,以巩固自己的海上霸权。同时,英国国内的一些政治势力也希望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1665年6月,英荷两国舰队在洛斯托夫特附近海域展开激战。英国舰队凭借数量和战术优势取得了胜利,荷兰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其海军将领奥普达姆阵亡。1666年6月,荷兰舰队在德·鲁伊特的指挥下,与英国舰队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持续四天的海战。荷兰舰队在此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