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事】我与《形式逻辑》的不解之缘

yongji

<p class="ql-block">昵称:yongji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243575</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参加美篇红星闪耀岁月美友圈组织的《我和书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形式逻辑》一书,翻阅起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将我带回到那个充满挑战与奋斗的求学时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校园里停课闹革命的喧嚣声,无情地打破了无数年轻人的大学梦,我亦是其中之一。高考的废除,让那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轰然关闭,我们这一代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与大学擦肩而过,留下了难以言说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然而,彼时已应征入伍的我,却因种种原因,再次与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学习机会失之交臂。但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从未熄灭,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中,燃烧得愈发炽热。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1983年4月,我毅然踏上了自学考试的征程,参加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党政干部专业基础科自学考试,而《形式逻辑》,便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考试课程。</p> <p class="ql-block">  按照考试规定,我购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初次翻开这本书,一种陌生而又抽象的感觉扑面而来。全书虽仅有200多页,内容却涵盖了丰富而复杂的逻辑知识,既有晦涩难懂的文字阐述,又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推导。对于从未接触过逻辑思维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p><p class="ql-block"> 为了攻克《形式逻辑》这座难关,在备考的半年时间里,我开启了一段艰苦而又充实的学习之旅。每周,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前往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聆听专业老师的辅导课程。课堂上,我认真记录每一个重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课后,我将所有的工余时间和节假日都奉献给了这本书,沉浸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世界里,反复阅读教材,做着大量的练习题,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在考试中取得了满分的优异成绩。当看到试卷上那鲜红的100分时,激动与喜悦如烟花般在心中绽放。这个成绩只有在小学阶段取得过,这种成就感,不仅仅源于一个满分的成绩,更在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曾经认为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p> <p class="ql-block">  然而,《形式逻辑》带给我的,远不止是一个考试成绩。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逻辑思维如同一把万能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成功的大门。每当遇到问题时,我不再盲目地慌乱应对,而是运用所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仔细梳理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中找出关键因素和规律,寻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工作中,逻辑思维让我的决策更加明智,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和各种突发情况,我会通过对事实、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分析,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力求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与同事的沟通协作中,我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我的意图,从而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在生活中,逻辑思维也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当与他人产生分歧时,我会运用逻辑思维,客观地分析对方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理性的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当单位选拔管理人员,让我拟定考试题时,我毫不犹豫地增加了一道逻辑思维能力题:“所有与新冠肺炎患者接触的人都被隔离了,所有被隔离的人都与小李接触过”,如果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以下也为真的命题是( )。A.小李是新冠肺炎患者。B.有些人先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然后接触小李,最后被隔离。C.有人既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也接触过小李。D.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与小李接触过。这道题,不仅仅是对参考者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我对《形式逻辑》这本书的一次致敬。</p> <p class="ql-block">  42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形式逻辑》这本书,始终陪伴在我身边,经历了多次搬家,却依然稳稳地占据着书柜的显眼位置。它虽已陈旧泛黄,但在我心中,它却是最珍贵的宝藏。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那些曾经的学习时光和奋斗岁月,历历在目。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进步,也将继续陪伴我在文化养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