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言浅议(50):距离产生美 是对现代人际关系的 无奈诠释

张聚福

<p class="ql-block">灯下漫笔----174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瞽言浅议(5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距离产生美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对现代人际关系的无奈诠释</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适度并保持矜持。而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愈发显得复杂且微妙,人们将这种微妙现象包装成优雅的处世哲学,美其名曰:“距离产生美”。 人们在紧张的人际关系面前,倾向于用“距离”来缓冲摩擦,认为适度的“距离”能为彼此的关系蒙上一层美好的滤镜。这种处世哲学已经成为许多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默认法则,在我看来,所谓的“距离产生美”,是对现代社会不堪一击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无奈诠释。</p> <p class="ql-block">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升华,依赖于相互了解、信任、支持以及情感交流等诸多要素。真挚的人际关系,需要共同经历诸多事件,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互相扶持走过低谷,一起憧憬未来,从而让这份情谊愈发醇厚。比如邻居之间,日常的串门唠家常、互助搭把手,拉近彼此距离,营造出温馨和睦的邻里氛围。然而,当距离被刻意拉开,这些关键的互动环节便难以实现。试想,若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乃至亲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距离”,少有交集,那曾经熟悉的面孔也会渐渐变得陌生,曾经亲密无间的情感也会逐渐淡化,更别提从中产生所谓的“美”了。看看现实:在城市的高级公寓区甚至农村的豪宅,邻居们用监控摄像头确认彼此的存在;无话不谈的情侣却通过手机定位查看对方行踪,等等。这哪有什么“距离产生美”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对“距离产生美”的推崇,则是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脆弱现状。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人们疲于奔命,无暇投入精力去精心维护那份人际关系。在职场中,同事之间因竞争关系或是工作任务的繁重,表面相安无事,各自保持着一定“距离”,看似和谐,实则缺乏真正的情感纽带。一旦遇到利益冲突,这种表面的平静瞬间被打破,“距离”也就失去了所谓的“美”。还有在家庭中,部分成员因为长期分隔两地,沟通甚少,久而久之,亲情也被“距离”消耗,稍有矛盾便难以调和,家庭关系变得岌岌可危。看看现实:在人流如潮的繁华街头,许多人却旁若无人,低头注视着掌心的方寸屏幕;在有些家庭的饭桌上,兄弟姐妹、妯娌姑爷,彼此像陌生人,只顾埋头玩手机,鲜少语言交流,等等。这哪有什么“距离产生美”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  “距离产生美”,这一被人们捧为的金科玉律,背后是人们对复杂人际关系的一种逃避。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人们的交际圈不断扩大,实际上真正深入交流的朋友寥寥无几。互联网让人们习惯在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但线上社交的便捷却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碎片化、浅层化,人们习惯于点赞、评论式的简单互动,惧怕面对现实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用表情包轰炸替代眼神交流,用点赞消解朋友的真实关怀。看看现实:有的人微信朋友圈好友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却在深夜急诊时需要有人相助时,翻遍朋友圈,愣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朋友”, 虚拟空间里的亲密表演与现实世界的孤独体验形成尖锐反讽。 这哪有什么“距离产生美”可言。</p> <p class="ql-block">  毋庸违言,为了避免冲突、减少矛盾,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 是一种便捷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观念差异、利益冲突等引发的直接矛盾,营造出一种表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但当面临重大事件或危机时,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因为与他人关系不够紧密,保持“距离”的人际关系往往难以经受住考验。无数事实说明,当人们刻意保持“距离”时,交流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大打折扣,所谓的“距离产生美”, 不过是不信任的文明化表述。因距离造成的沟通断层,使得人际关系变得空洞而脆弱,不堪一击。</p> <p class="ql-block">  “距离产生美”,不该是精心计算的“距离”,而应是在理解人性脆弱后的温柔相待。真正的“美”,存在于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之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的理解、信任与关爱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