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网名是光明遍照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577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在网络世界里,每个网名都像是一面小小的旗帜,飘扬着使用者独特的个性与内心世界。而我情有独钟的“光明遍照”,绝非简单的字符组合——当世界读书日的晨钟与这四个字相遇,我恍然惊觉,这正是人类文明在书页间的千年回响。从《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理想国》的哲思之光,从敦煌经卷的烛火到文艺复兴的曙光,每一本被翻开的书都是一座灯塔,将个体的精神火种汇聚成照亮世界的星河。这个名字不仅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更是书页间流淌的永恒之光,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寄托着每一个翻开书卷的人兼济天下的宏大期许。</p> <p class="ql-block">“光明”,是刺破黑暗的希望之火,是驱散阴霾的璀璨光芒。当我们在生活的漫漫长夜中遭遇挫折与困境,它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一丝微弱的火光,便能在寒夜中给予我们勇气和安全感,让我们坚信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生病时医生鼓励的话语、迷茫时师长指明的道路、失意时朋友温暖的拥抱……这些生活中光明的具象化表达,赋予我们力量,支撑我们勇敢地继续前行。它代表着美好、正义与希望,是我们心灵深处始终追寻的温暖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遍照”,展现出一种广阔无垠的无私胸怀。它不局限于某一处,不偏袒某一方,而是将光芒均匀地洒向每一个角落。就像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遵循着“不偏不倚”的天道,将光芒毫无保留地照耀大地。无论高山还是低谷,无论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娇艳的花朵还是荒凉的荒漠,都能平等地沐浴在阳光的温暖之中。这种遍照的精神,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是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的包容与关爱。</p> <p class="ql-block">以“光明遍照”为网名,是我对自己的深刻激励。我渴望成为如光明般的人,在生活中积极散发正能量。当身边的人陷入困境,我愿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鼓励,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在与人相处时,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人,将善意和温暖传递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希望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充满光明与爱的美好世界。</p> <p class="ql-block">同时,“光明遍照”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期许。现实生活中,战争的痛苦、贫困的无奈、歧视的伤害……这些黑暗与不公如同乌云,遮蔽了世界的美好。但我始终坚信,只要每个人都心怀光明,愿意成为传递光明的使者,点滴微光终将汇聚成强大的力量,穿透乌云,让光明遍照每一个角落。那时,世界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光明的滋养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这四个字的力量,更穿透历史的长河,在不同领域闪耀着璀璨光芒。光明照进官场,北宋包拯“铁面无私”,立下严苛家训,面对权贵贿赂严词拒绝,审理案件公正不阿,留下“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美誉;明代于谦“两袖清风”,深入民间体察疾苦,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为官场树立清正标杆,他们以磊落操守涤荡污浊,守护黎民安康。</p> <p class="ql-block">当光明洒向农桑,西汉赵过发明“代田法”,以沟垄互换之术配合新农具,使土地休养生息,实现粮食增产;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总结轮作、杂交等经验,助力百姓丰衣足食。这些智慧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华夏农耕文明,彰显“民以食为天”的治国根本。</p> <p class="ql-block">在商海之中,光明映照着诚信之道。春秋范蠡深谙市场规律,三次聚财又三次散施贫苦百姓,践行“富好行其德”;明代胡雪岩高悬“戒欺”匾额,坚持诚信经营,成就“江南药王”美誉。他们以光明之心兼顾义利,创造价值的同时回馈社会。</p> <p class="ql-block">于教育领域,光明浸润着代代栋梁的成长之路。北宋范仲淹创办应天书院,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资助寒门学子,培养经世人才;近代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革新北大,培育出鲁迅、傅斯年等文化先锋。千年后的今天,这份智慧之光依然在考场中熠熠生辉——每年的中考、高考考场上,万千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将师长传授的智慧化作笔下锦绣;考研、考博的征途上,求学者以典籍为舟、以思考为桨,在光明的指引下突破学术的重重迷雾。那些挑灯夜读的坚持、解题时灵感迸发的瞬间,皆因这份传承千年的教育之光而闪耀。无数考生在这束光明的普照下,成功跨越人生关卡,以优异的成绩上岸,成为各自领域的优秀夺冠者,继续传递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p> <p class="ql-block">站在时代潮头,“光明遍照”既是照亮个人前行的精神灯塔,亦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永恒引擎。溯古至今,这份跨越时空的光明力量,从个人修身齐家的坚守,到家国同构的担当,始终汇聚成推动文明进步的磅礴伟力。作为光明的践行者,我们以智慧为灯、善行为炬,共同书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华章。于我而言,“光明遍照”更是镌刻于心的生命箴言。它如智慧清泉,助我穿透世事迷雾、明辨是非;似坚固护盾,日夜守护身心康健,驱散病恙阴霾,愿往后岁月步履轻盈,得享百岁安康;像不老神谕,赋予生命蓬勃活力,从容笑对春秋更迭;若璀璨光华,滋养由内而外的优雅气质,让时光沉淀美丽,岁月不败芳华;更化作温情纽带,消融人际隔阂,让家庭满溢包容与和睦。愿这份光明既照亮个人生命的每一寸角落,也温暖世间万物,让希望与善意代代相传,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鎙烨”中坚韧如金的意志、“丕华”里宏大华彩的理想、“复杰”间培育俊杰的愿景,与“光明遍照”的精神内核深度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以教育为笔、以文化为墨的壮丽画卷。这份精神不仅是教育者的信念图腾,更承载着父母赋予的殷切期望。父母所给予的“巧珍”,恰似藏于血脉中的珍宝,既包含着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也寄托着尊师重道的深刻期许,与“光明遍照”的精神内涵形成呼应,共同滋养着教育的土壤。“光明遍照”恰似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将如金石般不可动摇的信念、似火焰般炽热的光芒、包容万物的广阔胸怀编织其中,与教师的崇高使命紧密相连。在教育的征程中,这份融合后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教育者在三尺讲台上日夜耕耘,不惧艰辛;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引领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包容与远见惠及万千学子。教师们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善德孝道为己任,从“程门立雪”的尊师之道,到“孟母三迁”的育人智慧,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而父母给予的“巧珍”,则化作日常言传身教中对长辈的尊敬、对师长的感恩,让孝亲尊师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以“光明遍照”为教育初心,如坚定的引路人,助力学子跨越求学路上的重重关卡,成长为心怀家国、践行美德的栋梁之材。这其中,父母以“巧珍”传递的孝亲尊师情怀,与教师们的言传身教相互辉映,让学生既懂得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也学会敬重师长教诲之情。这份传承自家庭与学校的双重滋养,让光明的力量在教育的长河中永续流淌,不仅照亮了学子的成长之路,更照亮民族文化传承的未来,使孝亲尊师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光明遍照”这一网名,深度融合善德、孝道与国学智慧,堪称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更承载着教育兴国、人才培育的核心使命。其“光明”之意,既呼应《周易》“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进取精神,也蕴含《论语》“君子之德风”的善念传承,象征以光明驱散蒙昧、引领正道;“遍照”二字,则契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倡导将善意与关怀无差别传递。从“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求学典故,到黄香温席、子路负米的孝行典范,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担当,到包拯“铁面无私”的清正廉明,皆彰显着这一网名对传统美德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工具,“光明遍照”时刻警醒教育者与受教者:于自身,当以“厚德载物”为准则,如大地般包容谦逊,涵养德行,以深厚的品德承载知识与责任;于他人,则以“自强不息”为激励,效仿日月永不停歇的运转,鼓舞学子在求知路上不惧艰难,奋勇前行。无论是面对中考、高考的挑战,还是攀登考研、考博的学术高峰,“光明遍照”都指引着教育者将国学经典的智慧融入课堂,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守讲台,以宏大包容的格局启迪心灵,以培育俊杰的担当传承文明。当光明遍照每一个求知的心灵,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必将照亮时代征程,实现教育兴国、文化复兴的宏伟愿景,让厚德与自强的精神力量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南宁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