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裹着细密的雨丝,将江南染成一幅朦胧的水墨。“大蓬车”我们的花季之旅,踩着绵软的春意,沿着京杭大运河的脉络,叩开了无锡南长街的门扉。这座因春晚分会场闻名遐迩的老街,藏着时光酿就的诗意,也藏着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我们将体味不一样的“花季”。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洋溢浓郁江南市井风情的南长街,曾是马蹄哒哒的古驿道。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里是北宋开设的驿道。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与水驿古运河并行。南长街沿着古运河而建,两旁的民居因此保持着水乡的特色。 南长街并不长,全长约5.5公里,其核心区域为跨塘桥至清名桥段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街区至今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沿着河岸漫步,老字号店铺与新潮小店比邻而居。手工糖画的转盘转出童年的甜蜜,油纸伞铺里的伞面绽放着工笔花鸟,转角的咖啡馆飘出拿铁的醇香,传统与现代在此处奇妙交融。 最令人惊喜的,是寻到春晚分会场的痕迹 —— 舞台虽已撤去,那些璀璨光影留下的热闹余温,仍在街巷间流淌。想象着除夕夜,这里华灯如昼,歌舞升平,江南的婉约与盛世的欢腾在此碰撞,该是怎样震撼的画面。 走进南长街,便走进了烟火人间。老房子,古色古香,脚下的石板路印刻着无锡的方言文字,这里还有小笼包、棉花糖、糖画等。白墙黑瓦间的画栋花窗,街巷桥坊中的人来人往,仿佛千年画卷徐徐展开,似十里秦淮,如东京梦华。 徘徊其间,似真似幻。南长街侧面小径曲折,通向很多小弄小巷。如若从贺弄进入,“贺弄梦寻”艺术墙便会映入眼帘,隐约可见清名桥、丛桂坊剪影,还有运河潺潺细流融入墙面,展现着南长街贺弄的历史印迹和生活记忆。小径通幽处,唤醒乡愁,让人寻梦江南。 南长街依河而建,因水而市,数千年的传承使这里成了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于一体的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故事。两侧白墙黛瓦的建筑静默伫立,飞檐翘角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从明清的画卷里走出来的老者,用斑驳的砖雕木刻诉说着往昔繁华。 暮色渐浓时,红灯笼次第亮起,将整条街晕染成暖金色。运河水面倒映着灯火,恍若星河坠入人间。街边的小吃摊升腾起袅袅热气,梅花糕的甜香、小笼包的鲜香、海棠糕的焦香交织在一起,勾得人挪不开脚步。 说起南长街,无锡人都很熟悉。岁月悠悠,因南长街而得名的原南长区已经融入梁溪区,南长街也以其蝶变的姿态,绽放着时代的芳华。 南长街最动人的,是与运河血脉相连的气韵。站在清名桥上俯瞰,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悠悠荡荡地载着乌篷船前行。船娘摇橹的节奏与水波轻拍堤岸的声响,合奏出一曲古老的歌谣。恍惚间,仿佛看见千年前的漕运商船往来如梭,纤夫的号子声穿过岁月,在耳畔回响。 如果白天的南长街能为你展现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那么夜晚的街道则更加妙不可言。灯光照亮街角,融入波光,点缀着清名桥、伯渎桥优雅的弧度,小巷深处红灯闪闪……古城无锡本来的面貌,在夜色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徜徉在泛着淡淡光晕的大街小巷中。正好在静中寻幽,老街小巷中自有一番古趣。从南下塘转出去,穿过清名桥,即可为你展开一个热闹的世界。街上的特色餐饮、主题酒吧、艺术咖啡馆、休闲书吧、精品小店相映成趣,华灯初上,人们的夜生活刚刚开始…… 南长街沿河历史街区现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绝大部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历史街区民居建筑丰富多彩,有着浓重的运河江南人家特点,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屏门隔断、前店后坊,几乎家家都有水码头,形成了既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院落式、竹筒式、独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商贾别墅,风格多样。 “老而美”的南长街,古韵悠长、活力时尚,正绽放着时代的芳华。街区内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历史文化水道在这里相会,形成路、河并行的双棋盘街区格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情,充分展现了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 离开南长街时,夜色已深。回头望去,灯火阑珊处,老街依然温柔地拥抱着运河,守着千年的岁月静好。这场与南长街的春日之约,不仅让我邂逅了江南的婉约灵秀,更触摸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跳动的脉搏。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这古街深巷里,在烟火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