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名言: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快乐

<p class="ql-block">刘基,大家也常叫他刘伯温。他是几百年前明朝的大人物。他不光是位官员,还是个有大学问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刘伯温留下了很多精辟的话。这些话,谈家国大事,谈打仗的门道,也谈做人处世的道理。很多话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有一定道理。</p> <p class="ql-block">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描绘虚有其表的样子。好比金和玉包裹在外表,里面却是腐朽的棉絮。此语后来成为成语,警示人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能被华丽的外表蒙蔽。</p><p class="ql-block">二,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p><p class="ql-block">人生短暂,难以活到百岁。就算真的活到百岁,又能怎么样呢?诗句流露出对生命有限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百年时光放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这样的感慨引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如何度过。</p> <p class="ql-block">三,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p><p class="ql-block">偶然间应验了周文王梦见“非熊非罴(pí)”的吉兆,姜太公便被尊为帝王的老师。这句诗赞扬了姜子牙的机遇与才能。历史上有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姜太公的经历成为一种象征,说明贤才终有被发现、被重用的时刻,也寄托了作者对明君贤臣际遇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四,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p><p class="ql-block">同敌人作战,如果对方将领愚蠢、不知变通,就可以用小利引诱他们。此句揭示了一条重要的作战原则:利用对手的弱点。愚蠢与贪婪常常相伴,不懂变通的将领容易被眼前利益迷惑,从而落入圈套。这体现了刘基作为军事家的深刻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五,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决。</p><p class="ql-block">掌握很多技能的人,很少能精通某一门;思虑过多的人,很少能做出果断的决定。此言指出了人的精力与能力是有限的。样样通往往意味着样样松,过分追求广度可能牺牲深度。同样,过度忧虑会妨碍决断,说明权衡思考与果敢行动之间的平衡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六,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p><p class="ql-block">和敌人作战,如果有利的地形,敌人先占据并布好阵势,我方后续赶去进攻,那么我方就会疲劳而被敌人战胜。此句强调了战场上时间和地利的重要性。失去先机,在不利条件下作战,即使兵力相当也容易失败。孙子兵法也强调“以逸待劳”,刘基此言与之思想相通。</p> <p class="ql-block">七,时未至而为之,谓之躁;时至而不为之,谓之陋。</p><p class="ql-block">时机还没到就行动,叫做急躁;时机到了却不行动,叫做鄙陋、见识浅短。这句话点明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行动太早是冒进,可能准备不足;行动太晚是迟钝,会错失良机。恰当的时机如同火候,需要精准把握,体现了处事的中庸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八,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p><p class="ql-block">和敌人作战,如果敌人兵力强大、态势稳固,我方应当严整军队做好防备,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轻易发动进攻。此乃兵法中的“示强”策略。面对强敌,展示充足的准备和坚定的决心,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九,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最终都已回归大地山川,化作尘土。此句与“人生无百岁”相呼应,更添一层历史的沧桑感。即便是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也无法逃脱生命的终结,最终都融入自然。诗句带有一种历史的凝重,让人感叹个体生命的渺小与时间的无情。</p><p class="ql-block">十,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p><p class="ql-block">招致天下人怨恨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看重自己而轻视他人。此句直指人心,点明了引起公愤的根源在于自私与傲慢。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漠视别人的感受与尊严,必然会积累怨恨。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轻视他人正是“失道”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十一,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p><p class="ql-block">让人失意挫败的事情,常常发生在先前得意顺利的时候,原因在于只看到有利一面却看不到潜在危害,只知道如何生存却不懂得败亡的可能。此语充满辩证思想,警示人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成功时容易骄傲自满,忽视风险,这恰恰埋下了失败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十二,热极则风,壅极则通。</p><p class="ql-block">天气热到极点就会生风,事物堵塞到极点就会通畅。这句话用自然现象比喻物极必反的规律。如同《易经》所揭示的,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事,极端状态往往孕育着变化的契机,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p> <p class="ql-block">十三,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p><p class="ql-block">把富贵看作天边的浮云一样变幻无常、不足挂怀,让流淌的江水冲淡对功名利禄的执念(须眉代指男儿的功名或愁容)。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富贵如云烟易散,不必强求;世事如流水逝去,不必过于执着。体现了道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思想境界。</p><p class="ql-block">十四,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已,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p><p class="ql-block">喜欢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喜欢谈论别人短处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别人。这句话批判了两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自夸者往往缺乏自知之明,看不到自身缺点。议论他人是非者,则缺乏客观公正的眼光和同理心,难以真正认识他人。</p> <p class="ql-block">十五,工之侨得良桐焉,斫(zhuó)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p><p class="ql-block">一位名叫工之侨的巧匠得到一棵上好的梧桐树,砍伐下来做成一把琴,安上琴弦弹奏,发出的声音像金属般铿锵,共鸣如同玉石般圆润。此句描绘了良材、巧匠与完美艺术品的结合。“金声玉应”形容琴音的纯净、和谐与美妙,展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和对音乐之美的极致追求。(斫 zhuó: 砍削;弦 xián: 给…安上弦)</p><p class="ql-block">十六,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p><p class="ql-block">喜欢猜疑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猜疑他;处处防范别人的人,别人也会防范他。此句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态度是会传染的,用怀疑和防备的心态对待他人,得到的回应往往也是怀疑和防备。这提醒人们,信任是相互的,真诚待人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十七,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p><p class="ql-block">用凤凰栖息的梧桐树的果实去喂养猫头鹰,却期望它能发出凤凰那样悦耳的鸣叫。这个比喻极其生动,讽刺了那些用错误的方法培养不合适的对象,却期望得到不可能的好结果的行为。如同缘木求鱼,方法与目标背道而驰,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 (枭 xiāo: 猫头鹰,古时常视为不祥之鸟;冀 jì: 希望)</p><p class="ql-block">十八,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p><p class="ql-block">有智慧却能在必要时表现得像愚笨一样,天下的智慧没有能超过这种境界的了。此句推崇“大智若愚”的境界。真正的智慧不一定锋芒毕露,懂得隐藏、懂得示弱,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策略和处世艺术。这需要极高的自觉和控制力,是智慧达到极致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十九,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p><p class="ql-block">据说能洞察万里之外的汉光武帝(赤符象征其受命于天),竟然会把马援带回的薏苡种子误当作珍贵的犀牛角或明珠(典出马援被谗事)。此句借历史典故抒发感慨,即使是英明如汉光武帝的君主,也有被蒙蔽、做出错误判断的时候。暗示了小人谗言的可怕,以及贤臣良将蒙冤的悲哀。(薏苡 yì yǐ: 一种植物,种子可入药或食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