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盐道三部曲”的独特叙事向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献礼(系列12)

紫阳赵

<p class="ql-block">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这几年的读书日我们读书会都有活动,上周六(4·19日)阅读分享著名作家、市文联主席、安康学院教授李春平先生的《盐道》,这周六(26号)参加市图书馆举办的第六届“奔跑吧,阅马者!”阅读马拉松大赛。上上个世界读书日我被评市阅读推广优秀志愿者受到表彰,这个读书日前后近20天,全身心投入“盐道三部曲”的阅读分享,自认为,身为读书会老会员,新任副会长,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安康,带头读书、写作责无旁贷。读“三盐”这是第12篇解读分享文章,还利用美篇平台发布三位书友书评,计划再写一篇。执着地做虔诚的阅读推广者,以阅读“三盐”宣传本地大作家的地方文献,推广地方文化,我在加倍努力,“列士暮年壮心不已”,十分走心,实在献礼!</p> <p class="ql-block">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李春平的“盐道三部曲”——《盐色》《盐道》《盐味》,宛如一组雄浑的乐章,奏响了巴山地区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历史旋律。这三部小说以陕西镇坪古盐道为线索,用70余万字的篇幅,深入描绘了巴山盐背子家族的生活日常、巴蜀故国的风俗世情以及镇坪人民的爱国抗日情绪,成为展现秦巴山区丰厚地域文化和巴山人民真实生活状况的文学力作。</p> <p class="ql-block">《盐色》:抗战烽火下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盐色》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将故事聚焦于1941年春天,日本飞机密集轰炸巫溪大宁厂和安康五里机场之后的镇坪县。在全民抗日的大背景下,镇坪县大盐商陈三畏一家成为故事的核心。陈氏家族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成立民间抗日后援队,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小说中,陈三畏的次子在轰炸中不幸丧生,这一情节成为陈氏家族乃至整个镇坪县人民抗日情绪的导火索。陈三畏,这位在商海沉浮多年的大盐商,在国难面前,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他不再仅仅关注家族生意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命运,以自己的财力和影响力,为抗战贡献力量。他四处奔走,联络各界人士,组织募捐,为前线的战士们筹集物资;他鼓励家族中的年轻人投身抗日,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除了陈三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各自的成长与蜕变。陈三畏的女儿,原本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但在战争的洗礼下,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到抗日后援队的工作中。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与男人们一起并肩作战,为受伤的战士们包扎伤口,为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发放物资。她的转变,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成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盐色》通过对陈氏家族及镇坪县人民抗日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普通民众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黑暗的时代,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p> <p class="ql-block">《盐道》:盐背子的苦难与坚韧</p><p class="ql-block">《盐道》以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为背景,围绕“盐背子”这一特殊群体展开。镇坪古盐道,这条连接着重庆巫溪县大宁盐厂与陕西、湖北的唯一旱路,成为了“盐背子”们生活的舞台。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盐包,在悬崖峭壁间艰难前行,用血汗换取微薄的收入,养活家人。</p> <p class="ql-block">小说的主人公崔无疾,是镇坪盐道上的一位硬汉。他正直、公道、仁义为本、嫉恶如仇,在盐道上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挑战。他的大儿子崔大岭成为土匪,这一情节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崔无疾在道义与骨肉亲情之间艰难抉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要维护盐道的正义与秩序,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儿子的亲情。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p> <p class="ql-block">在盐道上,崔无疾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土匪的袭击、野兽的威胁。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凭借着“义”和“道”的力量顽强生存。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不拔,以及彼此之间的高情厚谊,成为了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对崔无疾等“盐背子”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巴山人民在艰难环境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也揭示了人性在灵与肉、善与恶冲突中的挣扎与抉择。</p> <p class="ql-block">《盐味》: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盐味》则更侧重于描绘巴山地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当地百姓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的美好。小说以盐为线索,串联起了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小村庄里,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调味品,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村民们在盐的买卖、交换中,展现出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他们互相帮助,彼此信任,即使生活贫困,也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一位老人在生病时,邻居们纷纷送来自己家中仅有的一点盐,为他熬制汤药;一位年轻人在外出背盐时,不忘为村里的孩子们带回一些小礼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如巫术、祭祀等。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读者呈现了巴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作者通过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部作品的区别与联系</p><p class="ql-block">“盐道三部曲”虽然题材统一,但每部作品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侧重点和叙事风格。《盐道》侧重于历史背景下盐背子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挣扎,通过他们的苦难与坚韧,展现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盐味》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从细微处挖掘人性的美好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盐色》则将故事置于抗日战争的宏大背景下,突出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p> <p class="ql-block">从叙事风格上看,《盐道》的叙事较为沉重,充满了苦难与抗争的气息;《盐味》则较为轻松、温馨,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盐色》则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融入了热血与激情。三部作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盐道世界,展现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巴山地区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李春平的“盐道三部曲”以其独特的题材、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佳作。通过对《盐色》《盐道》《盐味》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秦巴山区丰厚的地域文化和巴山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更能感受到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的光辉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三部作品,就像三幅绚丽的画卷,描绘出了巴山地区的过去与现在,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感受人性的窗户。</p> <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资料/致谢《喜马拉雅》</p><p class="ql-block">2025.4.22于煌上煌悟禅芸牎</p> <p class="ql-block">附:李春平简介:</p><p class="ql-block">《盐色》是李春平“盐道三部曲”的第二部(另是《盐道》《盐味),这部作品经过三年的采访和写作,于2018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李春平:小说家。陕西省紫阳县人。现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安康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1962年1月出生,现任安康市文联主席。</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出版和发表作品近500万字,主要作品有《上海是个滩》《步步高》“盐道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四十余部,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转载。由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玻璃是透明的》被中宣部列为2000年十大国庆献礼片之一,为家乡紫阳量身制作在家乡实景拍摄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等五项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