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任务是继续扫清扬州的外围据点。具体是大运河4处遗产点和相邻景点。1、邵伯古镇的大运河古河堤,2、邵伯古码头,3、盂都驿,4、刘堡减水闸。</p><p class="ql-block">都是一条直线,往返一共230公里。车总算派上用场了。</p> 邵伯古镇运河大堤和码头 <p class="ql-block">邵伯古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已有16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2008年邵伯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2014年邵伯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邵伯古镇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先去看看大运河邵伯船闸。</p> <p class="ql-block">邵伯船闸简介</p><p class="ql-block">邵伯,过船的水工设施历史久也。从东晋谢安所筑的邵伯埭,到唐宋单斗门、双斗门、三门两室船闸,到1936年建成通航并由民国总统蒋介石亲自题写闸名的民国船闸,再到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设的三座现代化大型船闸。邵伯船闸是南水北调的第一座控水闸,船只由长江进入淮河的第二座控制闸,货运繁忙,2017年9月7日船舶通过量达108万吨,创下内河航道日通过量全国纪录。游览区由民国船闸遗址、船闸大桥、现代三座船闸闸区和风光旖旎的邵伯湖组成,是了解船闸发展史、观看船舶过闸实景、欣赏邵伯湖湖光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大运河河道。</p> <p class="ql-block">认真看了半个多小时,上行下行开闸关闸各一次。过程和细节搞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河大,船大。</p> <p class="ql-block">斗野亭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初建于河西梵行寺侧,重建于来鹤寺旁,2002年再建于邵伯节制闸西侧、斗野园内。之所以取名斗野亭,是因古人将天上星宿分于四象二十八宿对应地上九州,扬州分野属斗,邵伯为斗星、牛星分野之地,故名斗野。邵伯为水陆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亭多次毁于战火,元明五百余年未能复之。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在邵伯乡贤司马徐元惠及其弟徐元桐带领下重建斗野亭于来鹤寺旁,清嘉庆乙未科状元姚文田撰《建斗野亭记》。现亭于2002年建成,由江苏省文化厅原厅长王鸿撰写再建亭记。斗野亭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苏州的沧浪亭、徐州的放鹤亭、陕西宝鸡的喜雨亭并称为北宋代五大名亭。北宋七大文豪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张舜民等曾和诗斗野亭,成千年文坛佳话。</p> <p class="ql-block">思贤。</p> <p class="ql-block">铁犀牛。</p> <p class="ql-block">走向邵伯古镇。</p> <p class="ql-block">一箭双雕。</p> <p class="ql-block">背景就是古运河长堤。</p> <p class="ql-block">大码头。</p> <p class="ql-block">大码头。邵伯运河码头</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级文保单位,第六批公布。邵伯古堤现存4个古码头,分别为:"大马头"、竹巷口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建,"大马头"相传为乾隆赐名,邵伯码头现为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镇内街景。</p> <p class="ql-block">巡检司。</p> <p class="ql-block">旧社会的腐败政府。</p> <p class="ql-block">滚水坝。</p> <p class="ql-block">另一码头。</p> <p class="ql-block">大码头。</p> 盂城驿 <p class="ql-block">再向北。孟城驿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高邮盂城驿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是中国邮驿"活化石"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高邮"吾乡如覆盂"的诗词,盂城驿故而得名。2014年,盂城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孟城驿原来规模宏大,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送礼房五间、库房三间、厨房三间、廊房十四间、马神庙一间、马房二十间、前鼓楼三间、照壁牌楼一座,在驿站的北面还有驿丞宅一所十二间房、夫厂一所六间房,驿站旁边还有秦邮公馆,有门楼一座、内正堂三间、后厅寝室三间、南北厢房八间。在朝西的运河堤上,还有迎宾的皇华厅一座,有厅三间、差房三间;驿站的东面还有马饮塘。嘉靖三十六年时,盂城驿毁于倭火,隆庆二年又予以重建。现在的盂城驿是明代的遗存,是在元代秦淮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元璋称帝后,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令翰林学士考古订正全国俚俗不雅之名,秦淮驿自此也改名为盂城驿。</p><p class="ql-block">高邮市政府对毗邻大运河高邮段的盂城驿实施扩容,新建秦邮公馆、客栈等建筑设施6600多平方米,并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区进行整治,一方面为中国邮文化节新推"邮文化"名片,另一方面也为大运河高邮段申遗做好基础工作,增加历史文化特色。扩容后的盂城驿景区面积是原来的3倍。</p><p class="ql-block">南门大街简介:</p><p class="ql-block">南门大街曾是明清时期高邮城最繁华历史文化街区。大街兴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近代,是名副其实的沟通里下河、大运河,襟带苏皖两地的要津。客来运河两岸,货运大江南北,其情其势延续了600多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因战乱和一场殃及40余家商店的大火肆虐受到重创,渐现萧条。建国后,随着1993年至1995年高邮市人民政府对孟城驿的修复,这条现长230米的南门大街修复如旧,重现生机。</p> <p class="ql-block">皇华,对过客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登上鼓楼四下望。</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游记提到过盂城驿。</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边。</p> <p class="ql-block">简单午餐。</p> <p class="ql-block">烟火升腾,乐观向上的小老板。</p> <p class="ql-block">双黄咸鸭蛋5元一个,单黄的2元一个。</p> 镇国寺 <p class="ql-block">镇国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湖畔的镇国寺隆重启建“祈福中国千僧斋法会”。</p><p class="ql-block">镇国寺亦称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更有京杭运河宝塔湾之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p> <p class="ql-block">历史起源</p><p class="ql-block">镇国寺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也,今有“运河佛城”之称。 镇国寺始建于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云游至高邮,来到运河边,只见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俗念尘思,顿然消失。遂在此结茅禅修,禅师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p><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高邮镇国寺塔亦称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镇国寺塔始建于唐僖宗时期,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p> <p class="ql-block">唐塔。后毁。明再。后修。</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俯瞰河心洲。</p> <p class="ql-block">勇立潮头。</p> 刘堡减水闸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北50公里,来到刘堡减水闸遗址。运河边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减水闸遗址自围一个院子,大门紧锁,唤人不应。逼得老夫越墙走,老妇出看门。</p> <p class="ql-block">刘堡减水闸是位于扬州大运河宝应段东岸的一座古代水利设施,主要用于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并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详细分析:</p><p class="ql-block">结构与设计</p><p class="ql-block">刘堡减水闸采用青石砌筑,闸体东西长14.24米,南北净宽3.44米,涉及面积1244平方米。其堤坝、闸墙及西侧摆手基本保存完好,木桩基础、堤闸石工等结构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水位调节功能</p><p class="ql-block">减水闸的核心作用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通过控制闸门的开合,可以调节运河的水位,确保漕运船只的通行安全,同时防止水位过高对堤防造成威胁。</p><p class="ql-block">防洪与保护功能</p><p class="ql-block">在汛期,减水闸可以将多余的水量排入宝应湖,减轻运河的防洪压力,保护沿岸农田和居民区免受洪水侵袭。</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与遗产价值</p><p class="ql-block">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遗址。</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刘堡减水闸通过其精妙的设计和结构,实现了水位调节、防洪保护等多重功能,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智慧。</p> <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遗产点是捕获了。</p> <p class="ql-block">遗产给了败家的玩意也是糟蹋。吴站长说过:好的东西要由合适的人收藏,这帮汉奸懂得什么?!</p> <p class="ql-block">经过图文对照和现场查勘,减水坝竟然被淹没在遗址池塘中,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一墙之隔就是繁忙的京杭大运河。</p><p class="ql-block">目瞪口呆,令人发指。如此敷衍虐待遗产文化遗迹。该打!</p> <p class="ql-block">刘堡减水闸遗址位于安宜镇南9公里处的运河东堤脚下。2011年9月,在宝应运河整治施工过程中发现。2011年11月,宝应博物馆联合扬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刘堡闸为砖石混合结构,闸体表层为石结构,背面砌有整齐的砖墙。闸身内长14.24米,闸孔内宽3.44米,闸墙高2.7米。</p><p class="ql-block">闸身平面呈"】【"形,整体由南北闸墙、摆手、地丁和铺地石四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该遗存格局完整,四至清晰,功能明确,是明代里运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也是研究明代运河河道变迁、河湖水系关系、航道与排涝灌溉的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刘堡减水闸被公布为世界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斑驳。</p> <p class="ql-block">展厅自然是关闭多时了。</p> 灯塔公园 <p class="ql-block">收获四个遗产点之后,还是意犹未尽。驾车120公里回到扬州长江边。</p> <p class="ql-block">浩瀚江面。</p> <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p> <p class="ql-block">背景中有宝塔的山就是镇江京口的焦山。</p> <p class="ql-block">昨天到了瓜洲古渡,今天要来现在的大运河入长江口看看。这里叫灯塔公园,只可惜不让上。</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运河入长江口。长江不愧是黄金水道,大轮船川流不息。运河的船也是进出繁忙,环岛运行有序。</p> <p class="ql-block">扬州是个好地方。外围据点已经拔除,明天攻坚大运河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