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骑楼城

花仙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城位于广西梧州市河东老城区,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街道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骑楼建筑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环路、南中路、南堤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民主路、建设路、中山路、和平路等街道上。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骑楼城是梧州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梧州,坐落于浔、桂、西三江水口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成为了近、现代百年“两广商埠”、“水上门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开始兴建骑楼建筑,昔日的骑楼城商家云集,最鼎盛时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造就了上万富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是梧州本土特色美食文化的传承地,岭南美食文化百川汇流之地。街区是麦劲堡梧州纸包鸡形象店驻地,汇聚了六堡茶、冰泉豆浆、田螺、牛杂、龟苓膏、河粉、艇仔粥等梧州本土特色美食和土特产文化元素,同时,岭南各地多姿多彩的特色美食也汇聚于此。梧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古往今来,流传着“食在梧州”的说法,岭南地区尝之不尽的各种美食都源于梧州风味!骑楼城是梧州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街区设在骑楼城,是展示梧州本土乃至岭南地区特色美食文化、梧州骑楼商贸文化的形象窗口,使梧州更凸显“百年商埠,梦幻骑楼;岭南美食,香飘万里”的独特文化神韵与魅力。街区位于广西梧州骑楼城商圈五坊路段,是骑楼城的主要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二月四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骑楼建筑开始在梧州兴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4年底,梧州发生特大火灾。当局决定“拆城筑路,挖山填塘”,将梧州的千年古城墙和城门全部拆除,扩大城区面积,用城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梧州的河东区逐渐成为骑楼城。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 —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也显示出商家诚信待客的经商之道;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居民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居民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栓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0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梧州的城市建设、旅游发展要以山水、骑楼为核心内容,并拨出2000万元专款改造骑楼城。2003年6月,骑楼城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8亿元,骑楼城立面修缮工程441栋、共57109.44平方米,增建骑楼110栋、面积10550.7平方米,牌坊6座,雕塑10座。2004年09月,梧州市举行了隆重的骑楼城开城仪式。面貌焕然一新的骑楼建筑既不失传统特色,又显现时代风貌,成为梧州一幅幅旖丽的立体风景画,游览在骑楼城,有如人在画中、画中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南路这边可以停车,这里还没有进行修缮。这里好多地方都正在修缮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梧州骑楼文化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3年,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梧州的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楼下是人行交通通道,骑楼建筑柱廊外侧是车辆交通通道。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间距一般为3米到5米左右。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浮雕、罗马柱、园拱形窗,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精致,其功能和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走进骑楼城,如同走进了骑楼博物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体现水都风韵的清水墙,西式风格的铁栏观景阳台;西化痕迹较浓的罗马柱、圆拱形窗;梧州特有的水门和拴船铁环等建筑构件被突出表现于立面之中。梧州骑楼城地处两江交汇处,常年受洪水的袭击,居民为应付河水上涨时出入方便和系船专用,就出现了水门和骑楼柱上的铁环。在靠近河边或其它低水位街道的骑楼砖柱,建造时预埋铁环,作为洪水浸淹街道时栓船之用。低水位骑楼临街二楼以上窗户为门式,以备洪水期从此上下船。这个特点是国内骑楼的。过去,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铁环,从窗口或水门上下船进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骑楼博物城,随处可见墙面上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灰雕艺术。在大南路骑楼城墙上,一幅浮雕为“连年有余”,莲池下面游着两尾鲤鱼;另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一棵松树下有四只白鹤,其寓意为“松鹤长春”;有寓意为“平平安安”的宝瓶;在龙母太庙广场的雕刻上有“鲤鱼跳龙门”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面上的路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儿墙是骑楼城建筑装饰构件中最温婉的名字。骑楼屋顶半人多高、临街而立的矮墙就是女儿墙。女儿墙的来历非常有趣,在古代时,大户人家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随便出门,在屋顶和墙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墙,而女孩子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却又禁不住外面世界的精彩和诱惑,于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顶或高墙上,隔着那道矮矮的防护墙向外眺望,久而久之,便被人称作女儿墙了。这种屋顶临街的矮墙,让深闺的千金小姐在此俯视浮生俗世,不显山不露水地绽放青春。偶尔抬头的书生幸运地抓住这抹春色,一段浪漫故事便从此开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仿巴洛克式:这种形式在东南亚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使用,梧州的骑楼中,巴洛克的建筑装饰符号更加简练,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混合式:这种形式骑楼建筑风格不明显,建筑造型和立面装饰兼有多种风格。英国领事署、梧州海关办公楼、思达医院、新西旅店等建筑物,其平面布局和立面处理均运用典型的“芝加哥学派”手法,采用三段式处理。而英国领事署、梧州海关办公楼的地层架空不作实际使用,则是采用中国南方干栏式建筑风格,以适应南方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所采用的外廊形式也是中国固有的建筑风格。大南路裕信银号旧址5楼上建的圆顶凉亭,也体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传统式:这种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居民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只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代式: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边的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城最经典的建筑为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东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和金龙巷。骑楼城的中心在骑楼城牌坊至中庭广场,里面展示有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而新西旅店至龙母太庙的防洪堤内墙有一段长1.4公里的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游骑楼城一日便可读懂梧州两千多年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城牌坊:改造后的骑楼城增加了金龙巷、四坊井、维新里、中国骑楼城牌坊。牌坊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小品。在古代,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从建造的目的看,牌坊大致分两种:一是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的牌坊,这种牌坊大多属北派牌坊,由官府审核后方可建造;二是街巷、里院的入口门房,起到装饰美化、风俗展示、标识引导等作用。骑楼城的牌坊就属于后者。骑楼城的牌坊不只是建筑小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通过牌坊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图1&图8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城牌坊参考了梧州中山公园入口处的牌坊形式,其四柱落墩都采用龙凤呈祥和百鸟朝凤的镂空图案,柱内置有灯光,使图案在晚上更显瑰丽多姿。牌坊上方除正中横梁是二龙戏珠图案外,两侧正反两面每一幅图案都不一样、各有寓意:三只憨态可爱的小象,寓意万象更新;美艳盛开的牡丹,寓意花开富贵;随风轻摆的竹丛,寓意竹报平安;跳跃嬉戏的喜鹊,寓意喜上枝头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牌坊正面上方“中国骑楼城”四个大字为时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书记潘琦所题,潘琦对骑楼城很有感情,多次考察骑楼城,并写了一篇“漫步骑楼城”游记发表在2004年9月30日《广西日报》第11版。9月30日这一天正是骑楼城维修工程竣工、举行开城仪式的大好日子,潘琦以“漫步骑楼城”一文作为献给梧州骑楼城开城仪式的一份厚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走向龙母庙的骑楼虽然非常陈旧但很有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牌坊上方的背面图案为梧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系龙洲。这些精心设计的山花板饰是专门到广东云浮订做的青灰石雕,每一件在做工上都要求精巧细致,蕴含着喜庆吉祥的祝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岭南风情雕塑:骑楼城牌坊附近新增的“一分炒两味”、“艇仔粥”、“埋街”、“两小无猜”等市井文化雕塑小品,将上了年纪的“老梧州”当年的岁月。骑楼城在孕育繁华商业贸易的同时,也诞生独具韵味的市井文化。这种市井风情成为当时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骑楼城风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上世纪六十年代沿街叫卖和味柑榄、喉柑子。在当时物质和生活还不是很富足的年代,听到“和味喉柑子,一分炒两味”的叫卖声,用一两分钱买几个柑榄或喉柑子过过嘴瘾,曾给多少市民的生活带来期代和欢乐。“和味喉柑子,一分炒两味”成了朗朗上口的口头禅。梧州是岭南水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艇仔粥”是梧州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2年梧州河东防洪堤建成后,梧州人告别了几千年的洪水,“埋街”是当年洪水来时梧州人民从容应付洪水的写照。洪水来时,船民沿着水街叫卖,将食品等送到被洪水围困的居民楼下。“两小无猜”反映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到河边放龙船的情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际上,梧州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像这种颇具人情味的市井风情在当年的骑楼城里还有很多,如“落大雨,水浸街,阿妈担柴上街卖”、“倒垃圾”、“补镬”等,当年骑楼城的这些一声声的低吟高喝,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它们却活在人们的记忆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城牌坊附近的士燮、“三陈”、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可使游人了解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梧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赵佗在番禺(今广州)建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后,建苍梧王城,这是座土城堡,位于摩天岭(今梧州市第一幼儿园一带)。骑楼城牌坊后边有赵光和牟子雕像。牟子是苍梧郡广信县人。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不愿当官,潜心钻研老子和佛学,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所著《理惑论》(37篇),以儒道的观点宣讲佛家原理,糅合儒道各家学说,自成一体,是中国第一部佛教专著。牟子也是第一个将梵文Buddha 译为“佛”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骑楼上的三角梅盛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回到骑楼城吃碗螺蛳粉,中午吃纸包鸡、冰泉豆浆、蜜汁龟苓膏等等,可惜忘了拍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