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斗面村——闽东苏区纪念碑 闽东苏区纪念馆 闽东苏区纪念馆位于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斗面村是原闽东革命苏区首府机关所在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闽东革命中心、闽东革命的摇篮,素有“闽东延安”之美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革命先辈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村中留存的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闽东特委机关旧址、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办公旧址等,都被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职期间,曾多次到这里指导工作。1988年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柏柱洋斗面村调研,对村镇干部的留下了发扬老区革命精神的叮嘱: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让老区人民尽快走上致富路。1992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高度赞扬了闽东苏区的革命历史:闽东的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无数先烈留给我们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br> 闽东苏区纪念馆,2009年9月27日正式开馆。该馆占地面积1.56公顷,展馆面积1020平方米,展馆以“五百里红色苏区”的创立和建设为主线,分六个展区,展墙、展面、战斗场景、雕塑采用新颖的设计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了300多幅珍贵的闽东苏维埃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和部分资料,陈列了叶飞、曾志当年的革命用具等文物80多件。展览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闽东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党组织的建立;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农村武装斗争的开展)。第二部分,闽东苏区的创建(创造闽东新苏区;全区性农民武装暴动;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 )。第三部分,闽东苏区的发展(苏区各项建设的开展;红色陆海武装发展壮大;苏区军民鱼水情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进基地)。第四部分 闽东苏区的战略转变(苏区转变为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br> 闽东苏区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宁德市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等。2011年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名单,是全国3A旅游景区,中共闽东特委旧址被纳入全省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br> (图片资料由福安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郑明华提供)<br> 宁德市红色旅游示意图 闽东苏区纪念馆全景图 闽东苏区纪念馆烈士雕塑 闽东苏区纪念馆序厅 新四军后代在参观 展厅 展厅 展厅 青少年学生在参观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一行在闽东苏区纪念馆前合影 闽东苏区成立的历史背景、历史贡献和历史特色。<div> 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闽东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福建人民进行苏维埃革命斗争中所创建的一块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革命根据地。苏维埃革命运动席卷下的闽东,包括现在宁德市管辖的10个县市区及临近福州市的连江、罗源、古田、屏南等广大区域。其中,福安发展成为闽东苏区革命斗争的中心,柏柱洋斗面村为闽东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br> 1933年下半年,由于国民党调集重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和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减轻了对闽东的压力,闽东党组织趁机发动了全区性的武装暴动。1934年,相继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共临时闽东特委、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形成以福安、连江为中心的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拥有近100万人口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闽东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时创立并迅速崛起,遭到反动派当局残酷镇压,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全区有7326名烈士(其中畲族510名),1031个村庄被毁,17364户被绝户。在严峻的形势下,闽东革命根据地仍然保存并壮大了革命武装,为党的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方面钳制和消耗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不断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严重威胁国民党在闽浙两省的反动统治,从而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点。此外,闽东革命根据地培养造就了一批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对新四军的创建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br> 闽东革命根据地具有四个突出的亮点和特色。一是革命武装力量独具特色。有一支畲族革命队伍,闽东畲族人民是全国参加革命最早、参与人数最多、活动规模最大、贡献突出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我党最早的海上武装力量——福鼎县海上游击队、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独立营、闽东红军海上游击队连罗总队等武装。有一支多达十万之众的群众性武装力量——闽东“红带会”。二是为革命艺术事业提供创作素材。如电影《东进序曲》,京剧、电视剧《沙家浜》等,这些作品主要取材于闽东子弟兵组建的新四军第6团的抗战事迹。三是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如“百丈岩九壮士”、“九家保”、“畲嫂救曾志”等。四是闽东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如曾受到毛泽东同志赞誉、徐向前元帅为之题词“无名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无线通讯和技侦工作的开创者和卓越领导者——蔡威,其事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密战》;如从闽东红军走出来的闻名全国的英雄部队“杨根思连”、“沙家浜连”等。</div> 中共闽东特委旧址 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机关旧址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特委路2号。<br>1934年6月底,中共福安中心县委、连江中心县委在福安溪柄柏柱洋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别委员会,书记苏达(后由詹如柏代理)、组织部长叶飞、宣传部长马立峰。特委下辖福鼎、安德、霞浦(工委)、霞鼎泰、罗源等11个县委和福安城区特支。特委办公地点设在斗面村。至此,地处闽东北的以福安为中心的一块红色区域与地处闽中的以连江为中心的另一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闽东苏区进一步扩大。<br>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成立后,积极扩大工农武装,着手筹备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加强苏区各项建设,扩大苏区,在独立坚持闽东地区土地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br>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机关旧址为木质结构房屋,建筑占地面积740平方米,现为村民住房,2006、2007年进行修缮,目前保存较好。<br>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机关旧址于198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2月被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一行在参观 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 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苏区街73号。<br>1934年2月,全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的斗面村召开。会上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副主席叶秀蕃,秘书长张少廉。内设土地部、财政部、粮食部、文化部、军事部、肃反部、交通部、裁判部等机构。下辖连江、福霞、安德、安福、福寿、连罗、霞鼎、周墩、罗源、霞鼎泰、宁德等地区。闽东苏维埃政府在领导全区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br>闽东苏维埃政府诞生后,闽东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把连罗苏区和闽东北苏区两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下辖福鼎、安德、安福、福寿、连江、霞鼎、罗源、周墩、霞鼎等9个县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br>当时,闽东苏维埃政府在斗面村的一座民房中办公。该屋建于清代晚期,坐西南向东北,三合院式土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进深7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有后回廊、前后廊庑及抱厦。该旧址一层现作为闽东革命历史展览室对外开放。同时,中共闽东特委、红军独立团、共青团特委、闽东妇女工作团等机关的办公地点也设在村里的民房中。村头矗立着4座纪念碑和一个纪念亭,其中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纪念碑是1984年7月由中共宁德地委、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所立。<br>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于198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一行在参观 共青团闽东特委旧址 共青团闽东特委机关旧址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特委路1号。<br>1931年初,共青团福安县委成立,下辖7个团支部,团员30多人,隶属共青团福州市委。1934年4月,升格为共青团福安中心县委,下辖共青团安德、福霞、福寿、安福4个团中心区委。1934年7月,共青团闽东特委成立,辖有安德、福霞、福寿、安福、霞鼎5个团县委,20个团区委,147个团支部,460名团员。团特委书记先后为郭秀山、陈鸿、张林晨。<br>各级团组织成立后,执行中共闽东特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组织团员青年参军参战,巩固后方,做好各项革命工作,充分履行职责,发挥党的助手作用。他们白天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和参加生产劳动,发动群众抢收抢种,夜里组织起来到敌人驻地骚扰。<br>共青团闽东特委机关旧址于198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闽东妇女工作团办公旧址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斗面村特委路6号。<br>闽东的妇女组织始建于1934年4月,在各团县委内设妇女委员一名。5月,各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成立后,设立妇女部,设置主席一人,副主席一至两人,宣传、青年、调查委员各一人。<br>1934年8月,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马立峰在福安马厝主持召开妇女干部会议,宣布成立闽东妇女工作团,主任吴鸿琴、副主任李寿姿。随后,工作团在组织发动广大妇女进行土地革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妇女干部带头留短发,甩掉裹脚布,穿起草鞋,奔赴各地农村,走家串户与穷苦妇女叙家常、问疾苦,进行革命宣传,教唱《白扇诗》、《十月怀胎苦》、《反对旧礼教》、《十二时节歌》、《四季歌》等歌曲,从而激发了妇女们的革命觉悟。<br>老一辈革命家曾志当年所写的控诉国民党反动统治罪恶的檄文和在闽东苏区广为流传的《白扇诗》,被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悬于壁上,表达了闽东苏区广大贫苦妇女向旧势力宣战的抗争精神。在闽东妇女工作团的宣传发动下,广大贫苦妇女踊跃参加苏区的各项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r>闽东妇女工作团办公旧址建筑占地面积268平方米,现为村民住房,经维修后,保存较好。<br>闽东妇女工作团办公旧址于1985年10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女同志在闽东妇女工作团旧址前合影 苏区街 红军井广场 红领巾水库 2024年纪念闽东苏区创建90周年活动现场 在闽东苏区纪念碑前举行清明祭祀活动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与福安市党史部门、闽东苏区纪念馆、溪柄镇、斗面村等负责同志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