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自驾游(第四天)

小河

第四天:湖韵收官,故土难离(2025年4月17日) 寻古:湖州三绝的岁月密码 今天是环太湖自驾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慕名前往探访湖州三绝:飞英塔(塔中塔)、潮音桥(桥下桥)和府庙(庙里庙)。 飞英塔在湖州市飞英公园内。 飞英塔由内外两塔组成,内塔为唐代石塔,外塔为北宋木塔,形成罕见的“塔中塔”结构。其石塔表面雕刻大量佛像与佛教故事,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双层古塔建筑。 飞英塔名源自佛经“舍利飞轮,英光普照”。 内塔始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为八面五层仿木构楼阁式石塔,南宋绍兴年间遭雷击后重修,元明清多次修缮。民国时期塔顶坍塌,1982年国家拨款全面修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外塔为八面七层砖木混合结构,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整体雄浑古朴,塔刹高峻挺拔,看上去很新,应该是近代新建。 内塔由太湖青白石雕砌,塔高14.55米。 须弥座束腰雕有生动狮群,各层佛龛刻1048尊佛像,斗拱、柱础等构件符合宋代《营造法式》。 潮音桥为明代三孔石拱桥,桥下隐藏一座与之垂直的小石桥,构成“桥下桥”奇观。其名称源自桥旁慈感寺供奉的观音像,寓意“潮音渡”,现为江南地区罕见的古代立体交通遗迹25。<br> 注意看,桥下设有供纤夫通行的小梁桥,形成“桥下桥”结构。 桥长51米,两侧有吴王靠坐栏,桥额“潮音”二字为明代风格。 该桥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br> 2019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现已弃用, <div>城隍庙是湖州的府庙,这里有三代城隍庙神,而庙里庙中的那个庙是为了纪念湖州知府劳钺而建的劳公祠。劳钺在任四年,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湖州百姓在他死后将他尊为城隍,在城隍庙里修了个祠堂来纪念他,因此产生了“庙里庙”。<br></div> 府庙兼具城隍祭祀与地方名人纪念功能,建筑包含楼阁式牌坊、三孔大门等元素。 走近这个楼阁式牌坊,楹联左书:“庙里修庙妙不可言”,点明其特色。 府庙即湖州城隍庙, 因庙内另建“劳公祠”形成“庙里庙”格局。 主殿供奉城隍神劳钺(明代湖州知府),融合佛道与民间信仰, 府庙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明洪武二年迁现址。万历元年(1573年)尊劳钺为城隍神,形成现存格局。1994年重修后开放,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湖州三绝体现了古代建筑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飞英塔的佛塔奇观、府庙的信仰层叠、潮音桥的实用与传说,均承载了湖州菰城千年的历史记忆。 野趣:太湖畔的平凡快乐 离开湖州,我们沿着太湖继续前行。 途经长兴,湖边的景致吸引我们停车驻足。 天气阴霾,湖天一色,如不是远方停泊的渔船, 你可能都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湖边有人钓鱼, 鱼上钩了 看来不小, 这是一条什么鱼? 这位老兄也钓上来一条,看来太湖里的鱼不少。 这两位姑娘在干啥? 原来她们在摸螺丝、河蚌。 看着她们乐呵呵的样子, 灿烂的笑脸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快乐原来可以这样简单。 启蒙:太湖博物馆的童画时光 来到太湖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太湖流域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 太湖周边能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一定有着它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 通过所展出的文物,可以真切地感受太湖对先民生活的影响。 太湖究竟如何形成的,至今众说纷纭。我倾向于“泻湖说”: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与海相通的大海湾,由于扬子江与钱塘江向东延伸与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环抱于内遂成内海。两侧诸山水流不断注入,冲淡了其内海的水成为淡水湖”。 博物馆内有很多小朋友,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小就能接受文化的熏陶。 他们通过参观,画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和自己的最新发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博物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大课堂。 告别:丁山小长城的最后远眺 环太湖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宜兴东南大潮山上的福缘禅寺(丁山小长城)。 登上大潮山顶, 由于天气原因,远处的太湖只能依稀可见。 环绕福缘寺,砌了一圈约3公里长的城墙。 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 “不到长城非好汉”,都知道北京有座万里长城,却少有人知道在宜兴这座南方小城,也有一座迷你版的小长城。<br><br> 这位老兄,从2006年就开始在这里砌长城,一干就是19年,从一个小年轻,到如今已年近半百。 我对他说:你为寺院砌围墙19年,是因为有佛缘,一定会有福报的。你看他,是不是有点佛相。 登上城楼,风在耳边呼呼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四天来的点点滴滴:是官渎港桥的故乡情,是大有秋的湖居美,是拈花湾的禅意静,是明月湾的夕照暖,是雕花楼的精致美,是塔中塔的思古意,是太湖特产三白鲜,......,总之,环太湖自驾四日游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 <br>夕阳西下,我们站在在丁山小长城上,面朝太湖,春暖花开,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见了,太湖!再见了,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