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唐温如的诗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虽然说的不是镇远,但当我们踏上镇远古城这片土地,这句诗里的悠然意境竟仿佛在眼前徐徐铺展。镇远,这座沉淀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五A级景区,就像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静立在贵州黔东南的山水之间,每一寸石板路、每一道飞檐、每一湾碧水,都藏着岁月的深情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按照我们这次的旅行计划,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汽车载着我们踏上了这场寻梦之旅。一路上导游梅子一直活跃着旅途气氛,一会儿教唱侗族大歌,一会儿邀请我们团队的队友唱歌。别看这一车的老同志,歌喉好的还真不少。有了这种活跃,二个小时的车程并不觉得长,不觉中车子稳稳停在镇远古城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在等候梅子买票换区间车的时间,我径直去了停车场旁边的河边,哇!一座超长的风雨桥(廊桥)横跨河上,大美,美不胜收。美丽的古城镇远就这样在我们面前拉开画面。</p> <p class="ql-block">刚踏入古镇,那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便将我们紧紧包裹。远处,舞阳河像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过整个小镇,将北岸的旧府城与南岸的旧卫城温柔相连,从高处俯瞰,恰似一幅天然的太极图,阴阳相生,动静相宜,难怪镇远素有“滇黔锁钥”“入黔咽喉”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格局,仿若大地的神奇密码,诉说着往昔的繁荣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子妹四人期待能与镇远来一场更纯粹的邂逅。决定<span style="font-size:18px;">避开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高峰,先选择撑船游览古城。我觉得水面观景和岸边观景不一样的视角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游船半小时开一班,也许不少游客不了解可以乘船观景,所以我们这班可以乘30人的船成了我们四人的包船。</p> <p class="ql-block">登上游船,微风轻拂面庞,带着丝丝水汽,凉爽而惬意。游船缓缓前行,两岸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古老的城墙在岁月的侵蚀下,虽略显斑驳,却依然巍峨屹立,像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座小城的故事;沿岸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木质的结构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在阳光的映照下,投下一片片斑驳的影子,仿佛在水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每一座吊脚楼都有着独特的姿态,有的临水而建,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河水的涟漪;有的倚山而筑,与青山绿树融为一体,分不清是楼在画中,还是画在楼里。那一瞬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宁静而美好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行至河中,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被大自然随意勾勒的水墨画,层层叠叠,如梦如幻。山上植被繁茂,绿意盎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山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仿佛给这些山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岸边亭台楼阁缓缓地从眼前滑过,再看河水,我们的游船轻盈的前行,留下一串串的涟漪,在阳光的折射下,呈现出翠绿的斑斓的颜色,仿佛是水中的诗句,唯美而不失力量。</p> <p class="ql-block">途中,我们还经过了几座古老的石桥。这些石桥横跨在舞阳河上,连接着两岸的烟火人间。桥身的石头历经岁月的打磨,变得光滑圆润,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热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祝圣桥,它原名五溪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为了给康熙祝寿而改名为祝圣桥。清光绪年间,桥上增建了一座魁星阁,祝福赶考的学子高中。传说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曾到镇远云游,遇到镇远人修筑此桥,施工停滞不前,张三丰用一篮豆腐化作大青石垫在基坑,才让工人们顺利建成了桥墩。如今,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镇远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期许。站在桥下仰望,能感受到它的雄伟与庄严,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却也让它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下了游船,我们来到了镇远古城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原为邹姓家族祠堂,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仿佛是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驶来的一艘古船。三面高高的封火墙,不仅防火,还营造出古朴庄重的氛围;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模样,精美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步入其中,祠内的石雕、木雕堪称艺术精品,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古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围绕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主题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详实的文字说明以及珍贵的图片资料,全方位展示了镇远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物状况与自然风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镇远从秦汉时期的军事要塞,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变迁,如何一步步成为黔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老的农具、精美的手工艺品,到记录镇远商贸繁荣的账本、契约,都生动再现了镇远往昔的烟火日常。镇远作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发祥地之一,启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青溪铁厂产物--“天字一号”钢锭也存放于此,见证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漫步在博物馆的展厅里,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与历史进行着一场亲密的对话,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让我们对镇远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我们的脚步迈向了人称“歪门邪道”的四方井巷。四方井巷位于镇远县政府旁边,是一个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的苗族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一条舞阳河贯穿小镇,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温婉。刚走到巷口,便能感受到它与别处的不同。入口处并不宽敞,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四方井巷被称为“歪门邪道”,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将门的朝向有意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这种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遵从风水先生“以南为尊”是富贵之相,且能“财不露白”的说法,同时也体现了当地商人的商业理念。</p> <p class="ql-block">四方井巷得名于巷子里的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特别在于它的井口是四方型的,而且挖掘于乾隆时期。更有甚者据说此井有史以来无论怎么闹旱灾,从没干涸过。这口古井的名气还和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原先,巷内有一户姓许的人家,许家属于书香门第,有一小姐名许涵玉,长得如花似玉,知书达理。而本巷道内的刘少爷刘玉宝,从儿时就钟情于小姐。可许家与刘家身份不同,许先生清高气傲,对商人多有不屑之意。刘少爷为了能和小姐在一起,费尽心思。一天中午,他拿着书在小姐家门口傻等,一直等到天黑,还跪在井边朝井旁的菩萨磕头,连头上都磕出血了。后来,刘少爷因相思成疾,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的五姐找来书僮询问,才得知他的心思。这个传说为四方井增添了一抹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对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了更多的遐想。可惜我们选择乘船,没有跟着导游梅子,事先并不了解四方井巷的这些来历和传说,所以那口最值得一探的古井被我们忽略不计了,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们在巷子里发现了许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这些雕刻作品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每一件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从四方井巷走过,起初我觉得这里一定住着一些豪门大户,查资料才知道,四方井巷并未走出广为人知的大家名人。但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扇歪门、每一条斜巷,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先辈们的生活印记,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浪漫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p> <p class="ql-block">短短的几个小时的闪游,但我觉得,镇远古镇,就像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流动的画,一段凝固的历史,它用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山水的灵秀,领略了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离开的时候,我们都有些依依不舍,心中满是对这座小城的眷恋与不舍。但我知道,镇远古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