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市文联主席夏侯岭与毕士雄(左)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市文联主席夏侯岭给毕士雄颁发证书和奖品</p> <p class="ql-block">赤子初心——记宜兴市“崇德尚艺”文艺工作者毕士雄</p><p class="ql-block"> ·孔军·</p><p class="ql-block"> 初见毕士雄老先生,是在今年四月,一个初夏微风的早上。他样貌清矍临风,甚是谦谦有礼,谈吐间博古通今,落落大方,让人倍感和煦之气。</p><p class="ql-block"> 他的家中书房,名叫“文心斋”,这是耋耄之年的他依然古卷青灯的地方。中隐于市,想来便是如此,而一场朴素又简单的颁奖仪式,也在这里应景举行——宜兴市文联主席夏侯岭将“2021—2022年度宜兴市‘崇德尚艺’文艺工作者”的奖牌授予了该年度五位获奖者中年事最高者——毕士雄。</p> <p class="ql-block"> (伏案工作中的毕士雄)</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时维壬寅,序属夏月。一项耗时近40年的宏大编纂工程——《宜兴历代诗词曲辑注》(共三卷),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其著者是一对热爱民俗文化、躬耕教育事业的父子——毕士雄和毕晓阳。</p><p class="ql-block"> 盛世修书,自古而然。宜兴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兴的历代诗词曲既是古今文化人留给这座城市的个性化语言,也是他们对江南水乡、故土宝地的情怀写照。对毕士雄而言,能够记录历史,传承经典,是一个十分有生命力的人生选项,而他也成为了那个为宜兴诗词曲文化注入了灵魂的人。</p> <p class="ql-block">(邓君曙先生在《宜兴日报》发表《三十余载磨一剑——<宜兴历代诗词曲辑注>及其文化价值》长篇评论。)</p> <p class="ql-block"> 在他之前,还从未有人站在横跨1700余年的宏观历史时间轴上,整编并注释过一部“全面呈现宜兴古今诗词曲创作的基本面貌和巨大成就,也较为可观地反映出宜兴的社会发展、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和风土民情”的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对此书做了十二字评价:辑录权威,注释全面,体例完整。</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语。究竟要凭借怎样的意志力和内驱力,才能完成这一几乎无法完成的壮举?毕士雄显然给出了答案。从初设构想,到完整交付;从意气风发,到雪鬓霜鬟,殚精竭虑长达40年,可谓举毕生之力,行春秋之事。这是一位书生的赤子之心,亦是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忘我之境。</p> <p class="ql-block"> (来自曾经学生的一封“寻人信”)</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1941年,毕士雄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排行老幺。他的父亲以教书谋生,跨越了新旧两个社会,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年逾68岁才退休回乡。受家风影响,毕士雄亦十分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并于1961年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且是当年周铁竺西中学在镇上仅被录取的两名学生之一,说起此事,如今的他依然倍感自豪。 </p><p class="ql-block"> 1966-1974年,他被分配至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任教,历时8年,后调回家乡宜兴任教,先后在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培训班及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班、南京师范学院中文函授班等授课。以前的通讯远没有现在发达,师生情谊笃深,无奈相隔两地,逐渐失联。2000年,学生吴春红(时在南京第二十七中学任教)特地致信宜兴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请托他们帮忙寻找毕老师,她在信中真切地表达了“我们南京的学生至今仍挂念着他,想与他取得联系”的心愿。几经周转,终于皆大欢喜。2000年9月教师节前夕,南京学生一行十多人专程包车赶来宜兴,看望了他们心心念念的毕老师和师娘,彼此依依不舍,场面温情感人。</p> <p class="ql-block"> 尽管岁月已走过漫长的半个多世纪,这些当年的学生依然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几十封页面泛黄的书信和手机微信里交往互动的讯息,是师生情谊延续的真诚回应,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南京学生来信信札)</p> <p class="ql-block"> 迟立华是毕士雄印象很深的一名学生。她热爱写作,上学期间经常因此受到表扬,这无疑在她心里种下了梦想树苗。尽管之后的生活一度十分艰难,但她仍然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继续教育,成为了行业骨干,所拟写的新闻、消息曾被南京电视台等媒体播报。几十年间,毕士雄似父亲般关心着这位奋发图强的学生,可谓事无巨细,用心开导。他曾写过一篇《望断南飞雁》(收录于散文集《腊梅花开》),专门讲述了这段师生往来的故事,此文后以《师生情深》为题,发表于当年的《宜兴日报》。</p> <p class="ql-block"> (《望断南飞雁》原文)</p> <p class="ql-block"> ∴ 三</p><p class="ql-block"> 教育乃立国之本,教师是兴教之源。直至退休,毕士雄一直担任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现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一职,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人才,为宜兴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学识渊博,具备十分严苛而专业的职业素养。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协会员赵琴芬是20世纪70年代宜兴师训班(后改为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南师函授中文班的学生,回忆起当时的班主任毕士雄,她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她说,毕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才,讲课逻辑清晰明了,板书设计更是堪称一绝,而她在自身教学生涯中亦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对板书设计精益求精的独到情怀,可谓影响至深。她更发自内心地感激其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在学术上,毕老师对古文化研究颇深,几十年来一直能做到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直至现在,毕老师依然会在她遇到古文化翻译与校订方面的困难时,不厌其烦地帮忙审核、亲自修改、逐一把关,其忘我精神令人敬佩而动容。</p><p class="ql-block"> 教师强,则教育强。作为宜兴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毕士雄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的学生如今已遍布宜兴及各乡镇学校任职,可谓桃李满园,多数已成为骨干教师,是宜兴教育领域的中流砥柱。目前,仅宜兴实验中学就有十几位教师曾承蒙于他的悉心栽培。</p><p class="ql-block"> 现执教于宜兴实验中学的张金凡,曾于1985-1987年期间就读于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无锡教育学院中文宜兴班,是毕士雄的学生。忆往昔,他特地写下一段文字,以表师生情谊。</p><p class="ql-block"> “ 毕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当时我们是一批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学生,他一视同仁,对我们来说,既是老师,又似父母。他对我们要求严格,涉及晨练、习字、读书、演讲等方方面面,以致于现在的我仍每天坚持练字、读书。我们四十多位同学没有一个人的字是拿不出手的,许多同学都成为了宜兴初中语文教育的权威或学校的管理者。</p><p class="ql-block"> 毕老师品德高尚,毕业多年以后仍经常关心同学教学和家庭情况。尤其是当时几个能力弱、家庭经济差的学生。他时时向我们了解情况,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帮助。他经常和我们说:教师不只是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p><p class="ql-block">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00年8月,退休前夕,毕士雄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荣誉,是对其几十年含辛茹苦、忘我付出的高度肯定。</p> <p class="ql-block"> (毕士雄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 原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万洪军(原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已改名为今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万洪军任副校长,现退居二线)曾与毕士雄共事多年,这两位常年深耕于教育战线上的老友,彼此了解颇深,他也写了一段文字,以回忆对毕士雄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毕老师清瘦。总喜欢穿白色的衬衫,上课的时候喜欢把袖子卷起。板书工工整整、一丝不苟。1985年,毕老师担任无锡教育学院宜兴中文大专班班主任,在那个在校学生不准谈恋爱的年代,毕业官宣的就有三对,学生感慨说毕老师不动声色做了月老。这一班学生大多成为中学语文教学骨干,多人做了校长。随后,毕老师担任全市初中语文教学骨干研修班继续教育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大、挑战性强。有人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毕老师说事总是要有人做的,我来吧。学员说跟着毕老师,来对了。</p><p class="ql-block"> 那年,全市评选省师德模范教师。学校民意测评,毕老师全票。面对殊荣,毕老师淡然一笑说,教师教师,教好书是天职!多年以后,我渐渐明白毕老师为什么总是那么清瘦,又为什么总是喜欢卷起袖子。”</p><p class="ql-block"> 崇德尚艺,当以德为先。毕士雄常讲,当教师最大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最大的幸福是被学生永远感念,最大的收获正如那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子毕晓阳亦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其子毕晓阳亦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接过了祖父与父亲递给他的交接棒,目前担任江苏省宜兴中学毕业班语文老师一职,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三代从教,可称“教师世家”。祖孙舔犊情深,志向高远,更以“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作为师德与家训。这大概就是一种忘我之境——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情怀。</p> <p class="ql-block"> (毕士雄父亲写给孙子毕晓阳的家书)</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择一事,终一生。毕士雄躬身力行为家乡著书立作,不仅将《宜兴历代诗词曲辑注》初稿无偿交市政协文史委出版,更于之后克服个人视力下降和老伴生病求医的困难,续编并自费出资36000元刊印了补遗卷,不取分文赠送相关单位和个人。另有编纂民国白雪词社《乐府补题后集》(甲乙编合刊点注本),交荆溪诗社重刊,并婉谢了诗社吴开荣社长出资购书的提议,令吾辈敬仰不已。另还著有诗文集《腊梅花开》。自2005年起任宜兴政协文史资料编辑之一,至今17年,共参编17本文史资料,他不图名利,无怨无悔,可谓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 2010年初,荆溪诗社臧正民社长仙逝,诗社面临何去何从的大问题。原江苏省诗协副会长、毕士雄的大学教师钟陵教授特地致信予他,嘱其不忘初心,盼其携手发展。</p> <p class="ql-block">(原江苏省诗协副会长、毕士雄的大学教师钟陵教授书信原件)</p>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来,毕士雄以老社员的身份躬耕诗苑,像一位优秀的兄长,全力以赴协助诗社发展壮大,尤其为培养新人而倾注了无数精力,为传承和弘扬宜兴诗词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宜兴诗坛佳话。</p> <p class="ql-block">(毕士雄主要著作——《腊梅花开》诗文集)</p> <p class="ql-block">(毕士雄主要著作——民国宜兴白雪词社《乐府补题后集》(甲乙合刊点注本))</p> <p class="ql-block">(毕士雄主要著作——宜兴文史资料《宜兴历代诗词曲辑注》(三卷))</p> <p class="ql-block">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忘我一时并不难,难的是为心中理想、为世间大义忘我一生。毕士雄来自“教师世家”,教师和文史工作者的身份,让他早已将“忘我”二字融入了毕生修行。</p><p class="ql-block"> 他用赤子初心,感动了这个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 临江仙-赤子初心</p><p class="ql-block"> 毕士雄</p><p class="ql-block"> 忽报飞鸿传喜讯,文坛吹送春风。馨香德艺论新功。星光四射,云彩映长空。</p><p class="ql-block"> 人道文心如雨露,三千桃李葱茏。此生甘愿作梯终。青丝白发,笑看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 毕士雄,1941年10月生,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人。网名竺西散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中共党员。江苏省师德模范。宜兴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宜兴市荆溪诗社顾问。退休后,参编宜兴政协文史资料17年,计18辑。任宜兴市宣传部宜兴历史文化丛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十卷本)顾问兼编校。著有诗文集《腊梅花开》、宜兴文史资料《宜兴历代诗词曲辑注》(三卷)、宜兴民国白雪词社《乐府补题后集》(甲乙编合刊点注本)等。2023年3月,被宜兴市文联评为2022-2023年度宜兴市“崇德尚艺”文艺工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