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5日,驾车从郑州出发前往太原,途中在晋城高平看到"前方十公里炎帝陵"指示牌,遂决定到炎帝陵拜谒被誉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和"太阳之神"的炎帝。</p><p class="ql-block"> 我国共有4处炎帝陵: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自宋代起即为官方祭祀场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宝鸡炎帝陵,被认为是炎帝出生地和第一代炎帝陵墓,依据《国语·晋语》记载,宝鸡为炎帝部落发祥地,是黄河流域代表性炎帝陵之一;山西晋城高平炎帝陵,俗称“皇坟”,周边有炎帝行宫、五谷庙等遗迹,唐代即有"神农乡"的记载,羊头山被视为农耕文明发祥地;河南商丘朱襄陵,炎帝别称“朱襄氏”。</p><p class="ql-block"> 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晋城高平东北庄里村。陵后的五谷庙原来建筑规模庞大,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为元代所建。炎帝陵内有发现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该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p><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城,山川秀丽,风景优美。炎帝陵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在新石器文化时期,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以农立国的基础,开启了我国原始的农耕文明。</p> <p class="ql-block"> 悠悠华夏五千年 神农炎帝德泽远。高平,一个抓一把泥土都能渗出文明汁液的地方。中华农耕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高平羊头山上点燃,神农炎帝在这里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炎帝文化遗存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羊头山东麓的炎帝陵。修复后的炎帝陵景区总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景区共有大小殿堂房屋308间,均为木结构,采用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充分彰显了炎帝陵威严肃穆的宏伟气势和古朴端庄的历史风貌。整个建筑群依中轴线由南向北拾阶而上,依次布置有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有大成殿、明伦堂、关圣殿、聚贤堂、颂德堂、钟鼓亭、医药堂、根源堂、溯源堂、五谷殿、百草殿、农耕堂、碑亭、碑廊,共有人文及自然景观20余处。</p><p class="ql-block"> 华夏民族,同根同源;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炎帝陵已成为全球华人谒陵拜祖的神圣之地。</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高12米、宽24米的三门冲天石牌坊,牌坊摺柱花板正面镌刻“炎帝陵”三个金字,背面镌刻“福佑中华”四个金色大字。牌坊后面便是朝圣大道,整条大道全长500米,宽12米,全部为高平当地黄砂岩铺墁,象征5000年古老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 进入牌坊是朝圣大道,大道两侧是两排“二十四节气雕塑柱”。雕塑柱,高9.5米,取九五至尊之意,通体采用汉白玉精雕而成。柱础1.5米,呈方台型,和柱顶的圆盘上下呼应,代表天圆地方,喻天穹意。柱身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图案描绘的是气候、物候、时候“三候”的不同变化。柱首去由麻、黍、稷、麦、菽组成的五谷丰登铸铜雕塑,寓意丰衣足食。柱首从四面八方任何一个角度看起来又像羊角的形制。羊是神农炎帝部落的图腾,既充分彰显了神农炎帝地皇的风采,也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立春"节气柱上镌刻着:"大地驱寒冰欲散。门指东北,太阳黄经为三百一十五度,是二十四节气到开始。'立'即开始。立春,就是春季开始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立春分三候:'一候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后鱼上冰。'东风送波。"</p><p class="ql-block"> 过了朝圣大道就是长95米,宽12米,分为12个梯段、108个台阶的天梯,天梯中间镶嵌12块雕龙丹陛石,左右栏板雕刻有五谷图和百草图。</p><p class="ql-block"> 登上天梯,就来到炎帝陵广场。广场后即炎帝陵建筑群,依中轴线由低到高次第建有“一门三大殿”,依次为山门、功德殿、始祖殿和炎帝大殿,为四进三重院落,均为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仿古建筑。山门到门楣上镌刻着"炎帝陵"三个金色大字。第一重大殿门楣上镌刻着"功德殿"三个金色大字,三个大门两旁的四根门柱上悬挂着两副黑底金字对联,其一:"祭祖神农,此地陵园名第一;登峰上党,其间景色世无双。"其二:"辨五谷,启农耕,功高盖世;尝百草,兴医药,德重如山。"门内两根廊柱上,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对联:"颂刀火农耕羊山仰炎帝;鉴草香医药泫水祭神农。"第二重大殿门楣上镌刻着"始祖殿"三个金色大字,三个大门两旁的四根门柱悬挂着两副对联,其一:"问祖寻根,看四海来朝,八方来拜;感恩戴德,鉴百草入药五谷入餐。"其二:"袅袅香烟虔意诚心光远祖;茫茫大地抚今缅古拜先农。"第四重殿门楣上镌刻着"炎帝大殿"四个金色大字,十根廊柱后的三个大门的四根门柱上悬挂着两副对联。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轴线三大殿中的主殿,为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规格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36根擎天“金柱”,雄伟壮观。中间供奉神农炎帝木雕贴金神像,坐九龙椅,鹿、鹰雕像侍奉左右。东西两壁壁画,为鸿篇巨制的《朝谒炎帝图》。</p> <p class="ql-block"> 过了朝圣大道就是长95米,宽12米,分为12个梯段、108个台阶的天梯,天梯中间镶嵌12块雕龙丹陛石,左右栏板雕刻有五谷图和百草图。</p><p class="ql-block"> 我们拾阶而上,走到炎帝陵广场。广场后是炎帝陵建筑群,依中轴线由低到高次第建有“一门三大殿”,依次为山门、功德殿、始祖殿和炎帝大殿,为四进三重院落,均为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仿古建筑。山门到门楣上镌刻着"炎帝陵"三个金色大字。第一重大殿门楣上镌刻着"功德殿"三个金色大字,三个大门两旁的四根门柱上悬挂着两副黑底金字对联,其一:"祭祖神农,此地陵园名第一;登峰上党,其间景色世无双。"其二:"辨五谷,启农耕,功高盖世;尝百草,兴医药,德重如山。"门内两根廊柱上,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对联:"颂刀火农耕羊山仰炎帝;鉴草香医药泫水祭神农。"第二重大殿门楣上镌刻着"始祖殿"三个金色大字,三个大门两旁的四根门柱悬挂着两副对联,其一:"问祖寻根,看四海来朝,八方来拜;感恩戴德,鉴百草入药五谷入餐。"其二:"袅袅香烟虔意诚心光远祖;茫茫大地抚今缅古拜先农。"第四重殿门楣上镌刻着"炎帝大殿"四个金色大字,十根廊柱后的三个大门的四根门柱上悬挂着两副对联。炎帝大殿是炎帝陵中轴线三大殿中的主殿,为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规格等级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36根擎天“金柱”,雄伟壮观。中间供奉神农炎帝木雕贴金神像,坐九龙椅,鹿、鹰雕像侍奉左右。东西两壁壁画,为鸿篇巨制的《朝谒炎帝图》。</p> <p class="ql-block"> 炎帝陵的东西两侧,还分布着钟楼、鼓楼、百草殿、溯源堂、五谷殿、医药堂、根源堂、农耕堂、关圣殿等各种建筑,共同组成了气势宏伟的炎帝陵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百草殿,供奉有神农炎帝和药童、药工的木雕神像。门两旁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对联:"日尝百草,情系生灵,敢殉一身酬百姓;夜试千方,心连疾苦,终留五福惠千秋。"</p><p class="ql-block"> 溯源堂,追本溯源,从地理、气候等方面充分印证了上党所处太行山区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门两旁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对联:"同源药食神农创;远古文明始祖开。"</p><p class="ql-block"> 医药堂与百草殿遥遥相望,以图文形式呈现了中华始祖神农炎帝尝百草、兴医药的伟大成就。</p><p class="ql-block"> 根源堂,重点展示炎帝在上党地区尤其是在高平境内留存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昭示了炎帝创造文明的根源之地,奠定了高平炎帝陵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位。门两旁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对联:"山岳千寻生良田沃土;水流百转赞炎帝神农。"</p><p class="ql-block"> 关圣殿,旧称关帝庙,原址位于五谷殿以东,现迁建于山门西侧三合院内,坐北朝南,为祭祀武圣人关公之地,寓意继续守护神农炎帝的陵寝。</p><p class="ql-block"> 五谷殿是炎帝陵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庙宇,旧称“神农上庙” “炎帝陵庙” “五谷庙”。始建于元初,明、清两代均有重修,2004年,高平市政府落架大修,五谷殿得以保护。现正殿为明代遗构,殿顶琉璃脊刹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背刻“大明嘉靖六年”题记。殿内供奉炎帝、夫人及太子神像。石神台为宋金遗物,刻有龙、麒麟、鹿、花卉等浮雕图案,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 五谷殿前有古柏一棵,其残根为炎帝陵最久远的历史遗存,树龄有五千年之久。相传黄帝即位后,封炎帝后裔参卢于潞,亲手栽植两株古柏,以铭记始祖之功德,荫泽万世子孙。</p><p class="ql-block"> 农耕堂与五谷殿相对,建筑面积367.7平方米,堂内图文并茂展示了农耕之祖神农炎帝获嘉禾、种五谷的历史性功绩。</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作者:周振华,笔名剑客,1958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专家,哈尔滨学院客座教授。有知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历,历任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处长、副主任,哈尔滨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哈尔滨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自传《岁月留痕》,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城市史志《北京的胡同哈尔滨的街》;著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哈尔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