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卫派摔跤</p><p class="ql-block">百余年来,在天津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了以“四</p><p class="ql-block">大张”为代表的众多跤坛精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培养出了上百名国家级、省市级摔跤冠军和运动健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是天津摔跤运动的兴盛期。</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大直沽、谦德庄、南市、天穆等地都有经常开展活动的跤场,摔跤高手在这些地方授徒表演、交流,观众也很多。</p> <p class="ql-block">天津“四大张”是摔跤高手张魁元(人称大老九)、张连生、张鸿玉和武术家张鹤年。关于天津“四大张”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故事。20世纪30、40年代,京津两地跤场的民间摔跤比赛和表演非常火爆,两地跤手交流频繁,互相切磋,互有胜负。有一次,天津的一个跤手在北京天桥跤场输了跤,年轻的张魁元一行四人受邀赶到北京胜了跤后,在饭馆吃饭聊天。当时北京的跤坛高手宝善林、满宝珍、张文山等闻讯赶到,想会会天津的这几个人。见面后互通姓名,双方才知都对对方慕名已久,惺惺相惜,烦事抹过,畅谈交情,最后结交成知心弟兄。恰好天津的四人都姓张,满宝珍笑着说真是天津四大张啊。由此,“四大张”的名号就叫响了。</p><p class="ql-block">在天津跤界,提起大老九张魁元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他身材魁梧、力大跤好,为人正直、急公好义,人缘广、口碑好。流传在天津跤场的“怒惩美国兵”“巧摔大狗熊”等,都说的是他。</p><p class="ql-block">张鸿玉当年与日本武士牛岛的对练,是摔跤和柔道的较量,展示了中国式摔跤跤法绊子的威力。还有一个人,更让全国知道了天津跤手的风采,那就是张魁元的徒弟杨子明。在第二届全运会摔跤比赛中杨子明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对手是内蒙古的僧格。</p><p class="ql-block">僧格在内蒙古是摔跤好手,身高力大,据说双手按住两头牛的头部,人牛较劲,他能把两头牛按倒跪地。杨子明和僧格在场上较量,三局没有见绊,不分输赢。为最终分出胜负,有关领导提出再加一局一绊定盘。在第四局中,仍然没有见绊,最后算小分,杨子明获得了冠军。</p><p class="ql-block">天津的跤法吸收了北京跤法的力、河北省跤法的快等优点,“四大张”等一代跤王在实践中摔出了独特的卫派跤法绊子,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张魁元</p> <p class="ql-block">杨子明(右)与内蒙古选手僧格分别获得中国式摔跤次重量级冠亚军</p> <p class="ql-block">摔跤跤法</p><p class="ql-block">天津是近现代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式摔跤一直深受广大津门父老的喜爱,空闲时间,大家聚在一块平地上,便搭起架子摔起来,既锻炼了体魄,又在茶余饭后获得了精神的享受。中国式摔跤技艺在天津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完善,并有了创新和发展,在竞技、较力、斗智、斗勇的攻防交替中,在锤炼精</p><p class="ql-block">湛的技能、敏捷的身手、强健的体魄、快速的应变能力的攻防实践中,形成了以力量、技术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快速巧妙、干脆利落的卫派跤法特点。卫派跤法以快、脆、巧见长,卫派跤手在全国享有盛誉,卫派跤技在国内跤坛占有重要席位。卫派摔跤部分技法如下。</p> <p class="ql-block">大拿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盖后契撮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盖后带钩子</p> <p class="ql-block">赶切</p> <p class="ql-block">闪拧子</p> <p class="ql-block">拿臂搂</p> <p class="ql-block">卫派跤法的“快”</p><p class="ql-block">体现在手、腿、抢把、重心、变脸等应变能力强、反应快,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对手防不胜防。</p><p class="ql-block">手法进逼快速,运用灵活。在摔跤中,手是门户,起着攻前准备和防守的作用,如抓、握、推、撕、抹、撑……无不用手,可谓“跤撩一把手”。然而,“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在摔跤动作中多以腿使绊子,在对方反应前,快速准确出腿作为攻击手段,如勾、挑、撩、撮、爬……使对方防不胜防。</p><p class="ql-block">抢把贵在快、准、固。抢住自己得力的把位,便可控制对手取得进攻与防守的主动权,也就意味着赢了一半。“宁输跤,不输把。”“把”是指摔跤中的把位和抢把,把的功夫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跤手的全面水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因此,抢把在中国式摔跤中占有重要地位。抢把失利,便输定了。中国跤术的把位很讲究,每个绊子都有相应的抓抢部位,如正襟、偏门、小袖、大袖、大领、前后中心带。练把不但要练抢把,也要练开把即解脱,否则便陷于被动。“抓把要准”是指出手快,抢抓对方的部位准确无误,只有做到“准”才能节省时间,及时用绊。“抓把要准,使拌要狠。”要“准”就必须练习把上的功夫,吃透</p><p class="ql-block">人体移动时把位的变化规律。“使绊要狠”是说用绊时不要犹豫,要果断快速,要全力以赴。“狠”不但可以增力,亦可增威,从心理上给对方以威胁,但离不开快。“步动重心移”,即重心随步的变化而快速移动,否则便失去重心。摔跤中的步法是维持和调整身体重心的手段,也是攻守动作的前提。在摔跤过程中,双方应不停变换脚步。“脚步乱,章法乱。”脚步一乱,最易让对方抓住破绽。摔跤常用的步法有盖步、滑步、跨步、冲步、跟步、进步、退步、跳步、平行步、车轮步等,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无论运用哪种步法,都要在快速挪动中进行,人体重心也要快速移动,保持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取胜在适时变脸。变脸是摔跤的一个关键性动作,即在使绊子的同时,将脸向自身的左右或左后、右后快速而有力地甩动。摔跤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身体各个部位协调配合,比如大别子,欲用左腿别摔对方,必须在左腿别的同时上体右转,头下潜,脸向右下方扭转。许多动作要求变脸在先,腰变在后,以变脸、转头带动上体的运转。没有变脸就谈不上体转,在系列动作中,变脸是关键性的一环。在解脱、撕把、假动作的运用中,变脸也要发挥其不可缺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卫派跤法的“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脆即爆发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肉最大的力量,运用在摔跤赢跤中尤为重要,所谓“一力降十会”。力量是一切竞技运动的基础,摔跤更是如此。具体而言,摔跤是力量与技巧的较量,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力量便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倘若你的力比对方大,那么对方的技法便难以施展。人的力分为两种:一是先天自然之力,即“本力”;二是后天得来之力,通过锻炼所得。因此,除自身的“本力”外,天津跤手经过特殊器械和手法来专门训练跤力,并具有显著成果,每每在临场发挥中,动作不拖泥带水、跤绊干脆利落,令观众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卫派胶法的“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摔跤讲究“借劲使劲”,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摔跤人常说:“顺力破之为巧,逆力破之为拙。”也就是说,在摔跤中力量的运用主要依靠巧劲儿。两人对摔时均在不停地运动,应善于掌握人的运动规律,从而控制对方。例如,对方用右手抢抓你的左偏门,其上体势必向你左后方运动,你便可借其力的走向采用克敌招数,将其力化解。“顺势”“借力”在“巧”。“巧”指借劲使劲的方向、角度、力度要恰到好处。欲做到这些,首先应懂得人在摔跤中用力的规律和各种摔跤动作的技术特点。俗话说“以巧破千斤”,是指在两人对摔中不要用“死劲”“蛮劲”,要善于用“巧劲儿”,善于借劲使劲,即根据对手用力的大小、方向、角度,来</p> <p class="ql-block">摔跤诀窍</p><p class="ql-block">要想摔人先学挨摔</p><p class="ql-block">摔跤运动是两人全力以赴,举手不相让的对抗性运动,在比赛中互有输赢。摔跤也是一项容易受伤的运动,碰破、擦伤皮肤,甚至骨折、脑震荡等在所难免,这些伤害事故多在倒地时发生。因此,学习摔跤者应先学会“挨摔”——主要指倒地的方法,以避免或减轻损伤。倒地时无论向前倒、向后倒还是向侧倒,总的原则是手掌先着地,十指向内,屈肘弯臂,缓冲下落,全身保持紧张状态,屏住呼吸,滚动圆滑。可通过前后翻滚、虎扑等徒手练习学会各种倒地的自我保护方法。</p> <p class="ql-block">演练招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p><p class="ql-block">在摔跤中,手是门户,起着攻前准备和防守的作用,如抓、握、推、撕、抹、撑……无不用手,可谓“跤撩一把手”。然而,实际摔跤运动中多以腿使绊子作为攻击手段,如勾、挑、撩、撮、爬……无不用腿。</p><p class="ql-block">手法进逼迅速,运用灵活,而腿力量大,攻击性强。</p><p class="ql-block">摔跤技术原本是手脚配合,全身协调用力的技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手脚的配合练习,而不应将摔跤系列动作机械地分割开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赢跤瞬间</p> <p class="ql-block">宁输跤,不输把</p><p class="ql-block">“把”是指摔跤中的把位和抢把,把的功夫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跤手的整体水平。</p><p class="ql-block">“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抢把在中国式摔跤中占有重要地位。抢把贵在快、准、固,抢住自己得力的把位,便可控制对手取得进攻与防守的主动权,也就意味着赢了一半,相反便输定了。中国跤术的把位很讲究,每个绊子都有相应的抓抢部位,如正襟、偏门、小袖、大袖、大领、前后中心带。练把不但要练抢把,同时也要练开把即解脱,否则便陷于被动。练好“把”并非容易事,须常年苦练,持之以恒。</p><p class="ql-block">站如熊,卧如虎</p><p class="ql-block">这是对“跤架”的形容。“跤架”即摔跤的架势,是维持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重心掌握稳,四两拨千斤”是对摔跤总的要求。重心失掉,其他便无从谈起,可见跤架多么的重要。摔跤的架势有若干种,诸如左架、右架、小车架、自然架等,其形态表现为站架和卧架。无论采用哪</p><p class="ql-block">种架势,都要求自然有力,刚柔相济,稳若泰山,如同熊一样稳固,虎一样精神,即使没有“虎背熊腰”之躯,也需表现“熊风虎威”之势,这就叫做“失跤不失态”“失手不失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对了步赢跤</p><p class="ql-block">摔跤中的步法是维持和调整身体重心的手段,也是攻守动作的前提。在摔跤过程中,双方应不停变换脚步。“脚步乱,章法乱。”脚步一乱,最易让对方抓住破绽。摔跤常用的步法有盖步、滑步、跨步、冲步、跟步、进步、退步、跳步、平行步、车轮步等,可视不同情况选择运用。无论运用哪种步法,都要讲究“步动重心移”,即重心随脚步的变化而移动,否则便会失去重心。摔跤最忌走“并步”(两脚并立)和“一线步”(两脚在一条线上)。</p><p class="ql-block">取胜在变脸</p><p class="ql-block">变脸是摔跤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性动作,即在使绊子的同时,将脸向自身的左右或左后、右后快速而有力地甩动。摔跤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比如大别子,用左腿别摔对方,必须在左腿别的同时上体右转,头下潜,脸向右下方扭转。许多动作要求变脸在先,腰变在后,以变脸、转头带动上体的</p><p class="ql-block">运转。没有变脸就谈不上体转,在系列动作中,变脸是关键性的一环。解脱、撕把、假动作的运用,也常常需要发挥变脸的作用。练习基本功时应注意变脸的配合,如抖皮条、拧大棒、推花砖等练习,要将步、腰、脸融为一体,反复练习便可运用自如。</p><p class="ql-block">头是一把手</p><p class="ql-block">“摔跤三只手,头是一把手。”头在摔跤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顶。顶住对方的左(右)胸部,限制其进攻。2.挡。有意挡住对方的视线,限制对方的视野。3.枕。如使用抱大腿翻及靠、挤等动作时均有头参与,用头枕之,以增加力量。4.假动作。以头的晃动作为假动作来迷惑对方。因此,提高头的战术意识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顺人之势,借人之力</p><p class="ql-block">摔跤讲究“借劲使劲”“以劲化劲”。跤谱有云:“顺力破之为巧,逆力破之为拙。”意思是说,在摔跤中力量的运用主要依靠巧劲儿。对摔时两人均在不停地运动,应善于掌握人的运动规律,从而控制对方招数。</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姚树贵编纂的《天津花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