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时苏州称“平江”,取名缘于此。平江路古名十泉里,因该路有古井十口的缘故。但清乾隆《长洲县志》学宫图中,已标作“平江大路”,自清同治《苏州府志》起,本路一直称作平江路,《姑苏图》等也均标平江路。</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保持着活力。</p> <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万千条,正是江南好时节。古镇人头攒动,游人如织。阳光正好,微风不燥。</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平江路长1606.8米,宽3.2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石人字形路面。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保护与整治工程,路面改建传统长条石横铺砌成。两侧支巷多为历史悠久的小巷,路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西侧平江河即为古城内“三横四直”干流中第四直河,宽5~6米,从南端苑桥到北端华阳桥,中间共有11座桥东西向跨越其上。</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虽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巷进行了保护改造,但主打的却是修旧如旧的牌。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约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厢使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民俗画家谢友书美术馆,他的54米长卷《平江岁月图》就在这里。一条平江路,半座苏州城。苏州平江路,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街,一幅流动的江南水乡画卷,见证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p><p class="ql-block">《平江岁月图》是他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通过54米的巨幅画卷,将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井百态和城市变迁展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谢友苏先生出身于艺术世家。他的父亲谢孝思,是著名的书画家、园林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对苏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母亲刘叔华,以其独特的墨竹画风在诗画领域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沿着老街从头到尾的街边美食,由当地的原著居民烹饪,穿着极具江南特色的服装沿街叫卖吆喝,有桂花糕、酒酿丸子、鲜肉月饼、海棠糕、竹筒糍粑、大碗茶等特色的平江路街边小吃,让你可以边走边食感受平江路文化。</p> <p class="ql-block">与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诸多狭小的街巷,悬桥巷﹑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丁香巷、大小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有着长长的故事。巷子一径是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不知高墙内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园,园林讲究市园相隔,俗者屏之,然而这也显出了苏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与清修别院从来便是互为表里,共为苏州文化空间的魂魄,清雅高远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炼了苏州的精神气蕴,而“大隐于市”的美学体味却也需要人间烟火来成全。</p> <p class="ql-block">谢友苏先生从小便对江南的市井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市井生活的点滴,呈现出一种质朴而温暖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谢友书的民俗画生动细腻,风趣幽默,观赏性很高。</p> <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博物馆和昆曲博物馆就在这里。街巷中还有多家听曲喝茶琴馆。苏州评弹博物馆每月上半月开设评弹听曲茶座,我们错过了上半月的听曲时间,在街上找了一家评弹琴馆坐了一个多小时,听了声声慢、探清水河、杨乃武与小白菜、寒山寺等曲目,吴侬软语,江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不见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又称“七里山塘”,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阊门外,东起渡僧桥,西至虎丘山。全长约3700多米,宽30-1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山塘街始建于825年,为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期间建造,为此山塘街又称“白公堤”。之后在宋代,山塘街因金朝攻入苏州而遭到破坏,元代时,再次遭到破坏,至明时,山塘街才得到大规模的整修。1860年,山塘街被清军烧毁。此后,因交通的滞后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山塘街开始没落。</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任职地。2010年,山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作为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城市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唐宝历元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街位于古城苏州的西北部,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始建于825年,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唐朝宝历元年大诗人白居易来苏州担任刺史。他组织民工疏通山塘河并顺势拓展了河提,供车马往来驱驰。自此,兼具交通旅游双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横亘在市区和虎丘之间了。苏州人民为了感谢这位为民造福的大诗人,将山塘街称为“白公堤”。唐长庆六年(827年),白居易率人兴建白公桥,白公桥是山塘河上最古老的桥,当时俚人还叫它“莲香桥”。</p> <p class="ql-block">2004年,从新民桥至山塘桥的七里山塘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从山塘至虎丘的水上游览路线正式开通。2006年,位于渡僧桥附近修建白居易纪念馆,馆内布置白居易生平介绍,把白居易在山塘、苏州的生活场景以石雕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白居易纪念馆成为走进山塘的第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目前有两条游船水路,一路乘船游山塘街,一路游古运河,时长45到60分钟。乘船码头都在白居易码头。</p> <p class="ql-block">清时期的山塘街是姑苏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东连“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西接“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曾数次游览江南,都会在山塘街停留几天。乾隆皇帝对山塘街最是喜欢,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四字来夸赞山塘街的繁华美景,如今山塘街的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清康熙年间,福建上杭六串纸帮商人选址上塘街,建造了汀州会馆(商会博物馆前身),使其成为汀州商人在苏州存货、居住、聚会和议事的场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里的苏绣博物馆有绣娘现场刺绣和作品展销</p> <p class="ql-block">街巷里除了美食和刺绣文创作品,少不了喝茶听曲看戏之处</p> <p class="ql-block">游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夜景很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