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正月,刚满六周岁,学校大门便向我开启。为何比一般孩子早了一年?不为别的,因为哥姐已入校,父亲是在外面住校的公办老师,母亲虽在自己大队教书,但一间教室三个年级轮着来,哪有时间顾及我,乡下又没幼儿园。于是母亲给我紧挨最后一排再临时加个桌,以此置于她眼皮底下来监管。谁知道我仗母势,总是当母亲返身去黑板写字时偷袭前面的同学。不得以情况下才索性将我送去洪溪中学正式上学,在这里一上就是九年半,当时乡办中学从小学到高中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多,一个紧挨一个密密麻麻,课桌是一长溜木板架在垒起来的砖头上,凳子是各家自带的。三个启蒙老师只记得两个了,还不知对否,一个叫刘兰英,一个叫梁瑞珍,后都随夫君分别去了三亚和北京,刘老师应该还健在,九十高龄的老人了。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是早已张口就来的“毛主席万岁”,第二课自然是“中国共产党万岁”。</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个中规中矩的四合院,有点古色古香,正后方小山脚下那一字排开的四间青砖瓦房,则是高中部所在地,后来中间又加盖了一栋红砖教学楼,方才打破往日的典雅与宁静。学校开办时间很长,学习风气很好,有着砸锅卖铁也要送崽读书的好传统,加上师资力量不俗,教学质量在全县遥遥领先,县城每年都有十来个有关系的孩子过来插班。学校的文体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在坪上区、在新邵县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学校的文艺宣传队还不止一次代表新邵县赴邵阳市参演,我也有幸加入这个团队,不过角色只是群众演员,姐姐比我厉害多了,妥妥的台柱子。</p><p class="ql-block"> 我就不知道那些老师怎么就那么厉害,论学历师范生都堪称高学历了。可他们好像无所不能,铁路边几米见方一个的艺术字组成的草地标语光茫四射,毛主席的标准画像栩栩如生,文艺宣传队从编剧、导演到十多人组成的乐队没有一个外援,一到晚上就二十五个大队轮流献演。肖子渊老师的小楷字、袁幼襄老师的肖像画、肖习斌老师的二胡、肖永特老师的篮球等等,都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小学的五年半,正值文革时期,谁也不比谁多读多少书。父母虽为老师,但他们属于伪知识分子,更不懂如何培养自家小孩,家里连环画都难寻一本,更别说小说、名著。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除了课堂上45分钟,回到家里是没有任何学习任务的,长大后自然腹无诗书,想来懊恼。但凭着脑子不笨,喜欢活动,学习成绩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况且还披着教师子女的外衣,也就从没让班长一职旁落。那时还时兴戴红小兵臂章,一杠为小队长,二杠为中队长,我是全校唯一的三杠大队长,一个人站在高高的舞台正中领操司号神釆飞扬,羡煞了台下几百双眼睛。</p><p class="ql-block"> 其时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每个星期请附近那些苦大仇深的贫雇农给我们痛诉那万恶的旧社会,然后再吃除了野菜就是糠饼的忆苦思甜餐,见此我总是欲哭无泪、敬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进到初中,班长照当。期中考试数学得了个满分,加上卷面工整字迹清秀,于是刘祥云老师将我的考卷贴在两个初一班级的教室外墙上,供同学观摩,从此我对数学情有独钟。接下来学校在操场举行速算比赛,为防干扰,课桌间距拉得很开,我屈居亚军。初二遇上了一个全能型的刘复文老师,班主任兼教数学,教法灵活、说话风趣,还教过我们语文和物理。这年学校修建一栋新教学楼,挑煤炭、扮红砖等繁重的体力活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毕业考试老师投桃报李,不但考题简单,甚至有些课程还开卷,我平均成绩达到90分,年级第一。不过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及格都是一种奢望。</p><p class="ql-block"> 高中都是推荐上的,我似乎顺理成章。其实,我完全可以进入县办中学新邵二中的,那里当时有着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可是学校不知咋的居然留了一手,将我等成绩拔尖的几个同学早早收入了囊中。1976年还处在不学无术的年代,同年级三个班分别被冠以学工班、学农班和学艺班。我被编入学农班,从石泉大队书记任上抽调来的班主任老师,天天带着我们种试验田。栽田、施肥、抽水一步不落。学校还开办了一家算盘厂,定期派谴我们去十多里远的榔概山砍伐杂木挑回来。组织我们去芦山冲赵岭上种红薯,自带粮食在农户家一住就是一个星期。这年,班主任肖吉清老师将班长这个最大的官给了同音的肖智清同学,自此我被贬为学习委员。</p><p class="ql-block"> 来到高二,恢复高考之风突然来袭。三个班重新洗牌,成绩好的集中到高五班,我和智清同学带上原来职务也来到该班。班主任钟陵麟老师教语文,他和数学老师肖剑云这两块王牌珠联璧合组成学校的门面。其它科目就难以启齿了,特别是物理和化学。除了智清一个人能够齐头并进,我们其他人全是严重偏科的“跛脚”。高二第一学期坪上区四个公社举行统考,智清全区总分第一,而且各科均衡,我紧随其后获得第二,但有两门没达到60分,靠政治单科第一、英语单科第一以及数学单科第二才有好的排名。智清虽只长我两岁多,但沉稳老练,居然还知道以肆业生身份报名参加了七七年底的第一次高考,在他面前,我显得多么幼稚。</p><p class="ql-block"> 当时统考在我印象中还有一段佳话。说我们一个班的数学单科总分,居然超出了全区其它七个班的总和。许多年后,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这应该是不可能完成的指标,不过我们的数学老师肖剑云有多厉害,还是可见一斑的。</p><p class="ql-block"> 高二下期,来到高考的冲刺期,区里办了一个尖子班,调集了区内各科名师。我们学校选送了15名尖子生,我和智清等又不在此列,语文和数学老师也被雪藏了下来。我们五个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结拜成兄弟,智清为大哥,我排老满,我还给五兄弟取五字“青春红似火”以一一对应,后认为力度还不够,又改了一字“青春红胜火”,可能就是这么一字之差,我本来成绩排在老二的,最后反倒考得最差,那是后话。五兄弟感情非常融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还轮着去家里玩耍吃饭,特别是高考后那段时间,天天黏在一起。除了老大虽离家里都不到3里路,学校还是给我们几个开放绿灯安排住校。没有集体宿舍,每人跟个老师,我则挤在公认解题最厉害的也是最老实巴交的肖子渊老师床上。</p><p class="ql-block"> 其时我才15岁,身材矮小瘦弱,读了九年也玩了九年之后,突如其来繁重的学习负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脑筋一天到晚痛个不休。为此,没少喝维磷补汁和脑乐静,当时父亲住院正好有此条件,其实我感觉收效甚微。临考前,钟陵麟老师用其超强的大脑,分别给我们五兄弟每人写了一篇作文,叫我们全文背诵下来,即使标题不一也可套用一部分,可见钟老师之用心良苦。</p><p class="ql-block"> 七月初正式高考,考场就在我们自己学校,监考老师都是父母同一个公社的同事,并且主考老师还是亲戚,树上掉片叶子都怕砸着头的阿弥陀佛的人。但无论是我们考生,还是我们的父母,谁也没动过一点点歪心思。考完后我是第一时间静悄悄地、灰溜溜地提上生活用品跑回去的,不是因为我低调,而是自己认为远没考出应有水平,无脸面见老师和同学。高考成绩出来,我政治76,语文48,数学70.5,物理33,化学78,英语不计成绩,总分305.5,虽说只上了大学专科线,毕竟百里挑一,堪称时代的弄潮儿,令多少乡邻艳羡不已。其中政治属于正常发挥,语文发挥不佳,数学完成有希望多考15分,物理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化学属于超水平发挥,半年前我连好多简单的分子式都不会写,好在从邵阳师专分来了一个工农兵大学生陈凯老师。</p><p class="ql-block"> 五兄弟之老大如愿上了合肥工大,相对较弱的老三却出人意料地考上了中南林学院,老四学的文科录在湖南财经学院,我则被涟源师范大专班录取,只有老二发挥失常,次年复读却因祸得福考上中南矿冶学院。就是当时那个我命名的“青春红似火”,真的变成了“青春红胜火”,我这把火被压在最下面烧不起来了。我们高中毕业那年,应届生只能报考大学而不能报考中专,当时全校三个高中毕业班也就只考上了我们四个人,去坪上尖子班的好像也都名落孙山了。待七九年政策宽松,大学中专统一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才考出了不少人。记得七七至七九这几年,那是我们坪上区高考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每年有300多人就此跳出龙门,超过全县七个区的一半,而坪上区最厉害的又是洪溪和坪上公社,属于并驾齐驱,其他两个公社加起来才几十号人。后来师资和生源大量流动,我们坪上的风光随之不再。</p><p class="ql-block"> 我们高中毕业后,洪溪中学还办了一届,然后就取消高中了。一共九个高中班,姐姐所在的七六届高三班出来了不少人,哥哥所在的七七届可是没有一个是通过考学校出来的,我们高五班和下届的高八班通过复读可是考出了不少人。</p><p class="ql-block"> 我对洪溪中学的感情非常深厚,因为父母都曾在该校教过书,我和哥姐仨都在该校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我们还随母亲住过学校,对所有老师都耳熟能详,我和姐姐更是学校品学兼优的活跃分子。后来我出面组织过两次大型的同学聚会,我在会上强烈建议学校举办一次校庆活动,但至今未被采纳,甚觉遗憾。</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推荐上大学上中专,我还以为是“军专”呢,因为我们当地方言军与中同音,典型的无知吧?!更有甚者,我捧着涟源师范大专班的录取通知书,回家问父亲今后毕业出来是干什么的,就连对最普通的师范学校都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轮到身体健康检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我就纳闷了,明明营养严重不良,为何偏偏显示不出来呢?只有两个数据我特别记忆犹新:15岁半的小伙子了,身高才1米53,体重只73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