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黎,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艺术之都,高卢罗马时期的遗迹仍深藏于拉丁区的街巷,而圣母院的钟声曾见证拿破仑的加冕。中世纪的石砌教堂与文艺复兴的华美宫殿在此交融,卢浮宫从皇家堡垒蜕变为世界艺术圣殿,玻璃金字塔下,蒙娜丽莎与断臂维纳斯在时光里低吟,左岸莎士比亚书店的旧木架上,每一道裂痕都藏着海明威的烟灰,蒙马特高地至今留存着毕加索画室的颜料气息。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整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史诗,每块铺路石都镌刻着永恒的艺术基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D4(7日):巴黎 City walk (三)</b></p><p class="ql-block"> 巴黎City walk的第三天,我们从塞纳河的左岸开始,一路向西探寻那些让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地标。第一站来到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它也是我们本次巴黎自由行的主要游览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b></p><p class="ql-block"> 罗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最初是王室城堡,后历经扩建成为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罗浮宫馆藏超过40万件艺术品,涵盖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伊斯兰艺术及欧洲绘画雕塑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和《米洛的维纳斯》三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下车后穿过高大的长廊,首先看到的就是罗浮宫拿破仑广场上著名的玻璃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玻璃金字塔(The Louvre Pyramid)</b></p><p class="ql-block"> 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博物馆的主入口,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于1989年设计完成。这座现代主义之建筑由钢架和玻璃构成,高21.6米,底部宽35米,由603块菱形玻璃拼合而成,坐落在卢浮宫拿破仑广场中央,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美融合了古典艺术与现代建筑美学,</span>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象征。 </p> <p class="ql-block"> 拿破仑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周环绕着卢浮宫的古典建筑,与现代的玻璃金字塔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span>成为巴黎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在晨曦的映照下,这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罗浮宫建筑在圣神庄严中,透着神秘浪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趁着时间尚早,我们首先打卡留念,到广场四周快速游览。</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一侧有一类似凯旋门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卡鲁索凯旋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b></p><p class="ql-block"> 卡鲁索凯旋门位于卢浮宫西侧的杜乐丽花园入口处,这座小凯旋门建于1806—1808年,是拿破仑为纪念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而建。它由建筑师皮埃尔·方丹和夏尔·佩西耶设计,仿照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风格,高约19米,装饰有粉红色大理石柱和精美浮雕。 </p><p class="ql-block"> 小凯旋门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大凯旋门遥相呼应,是巴黎重要的历史纪念建筑之一。此外,这里也是卢浮宫的一个入口。</p> <p class="ql-block"> 卡鲁索凯旋门前方即是杜乐丽花园中的巨型气球。</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是艺术圣地与文化象征,展现了人类文明瑰宝,被誉为“万宝之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每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完罗浮宫拿破仑广场及周边的建筑,作为9点开馆的第一批参观者进入这座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馆区:德农馆(Denon)、苏利馆(Sully)和黎塞留馆(Richelieu),它们的名称都源自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德农馆以拿破仑任命的首任卢浮宫馆长多米尼克·德农命名,这里收藏许多世界名画,如《蒙娜丽莎》和《自由引导人民》;苏利馆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首席大臣马克西米利安·德·贝唐·苏利命名,该馆是卢浮宫最古老的部分,位于原始中世纪城堡遗址之上;黎塞留馆得名于著名红衣主教黎塞留,是卢浮宫近年扩建部分之一,主要展示法国雕塑、近东文物及拿破仑三世套房等。</p> <p class="ql-block"> 步入卢浮宫,仿佛跌入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梦境,高阔的厅廊在金色灯光下延伸,脚步声在古老的大理石地面上回荡,空气中弥漫着历史与颜料交织的沉静气息。</p> <p class="ql-block"> 趁着时间尚早游客不多,我们先后在德农馆找到了著名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和苏利馆的《米洛的维娜斯》三件镇馆之宝并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胜利女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Nike of Samothrace)</b></p><p class="ql-block"> 《胜利女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萨莫色雷斯岛。雕塑是一座高3.28米的大理石雕像,其</span>描绘展翼欲飞的胜利女神尼凯屹立船头,衣裙随风飘扬,充满动感与力量,虽头部与双臂已缺失,但其飞扬的衣褶和精准的肌肉线条仍被誉为“古希腊雕塑的巅峰之作”。胜利女神的名叫"NIKE ",耐克品牌名灵感就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与镇馆之宝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胜利女神》,按指示牌寻找《蒙娜丽莎》。此时名画前己挤满了游客,而《蒙娜丽莎》也正微笑着迎接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蒙娜丽莎》(Mona Lisa)</b></p><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全才达·芬奇于1503–1519年间创作。这幅油画以神秘的微笑、柔和的渐隐法和深邃的背景闻名,达·芬奇运用细腻的层次渲染,使表情随视角微妙变化,被誉为“永恒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作品1911年8月曾被盗并引发全球关注,2年后被寻回,1974年起被防弹玻璃保护。现作为卢浮宫最珍贵的藏品,它每天吸引数万游客前来拜访。</p> <p class="ql-block"> 找个角度避开人群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蒙娜丽莎》,直奔苏利馆雕塑厅的《米洛的维纳斯》。洁白的维纳斯在穹顶天光中泛着柔光,残缺的臂膀反而让美更显永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米洛的维纳斯》(Venus de Milo)</b></p><p class="ql-block"> 《米洛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由亚历山德罗斯在公元前2世纪创作。这座大理石雕像高2.02米,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雕像以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称维纳斯)为原型,双臂虽残缺,但S形身姿与流动的衣褶尽显优雅平衡,其半裸造型体现古希腊对理想人体美的追求,缺失的双臂更引发无限遐想,是古典艺术永恒之美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游客们有序的依次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上述三件镇馆之宝后,我们才静下心来,按序逐一参观卢浮宫的馆藏作品。首先来到德农馆,这里主要展出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法国十九世纪的绘画作品和古希腊罗马雕塑三个部分。三大镇馆之宝的《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即在此馆,故这里也是人气最旺,游客最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德农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展厅是卢浮宫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展厅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拱形天花板、玻璃穹顶、宽长走廊,墙上两侧悬挂大量油画作品,以15世纪至19世纪的意大利绘画大师的杰作</span>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此外,这条走廊是前往卢浮宫最著名藏品《蒙娜丽莎》所在展厅的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欣赏该厅最著名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拿破仑一世加冕礼》(Le Sacre de Napoléon)。作品由</span>雅克-路易·大卫于1807年完成,描绘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后的历史时刻,画面庄严恢弘,细节丰富,人物众多,表现了拿破仑权力的巅峰。这幅画既是新帝国的象征,也展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近观《拿破仑一世加冕礼》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 《岩间圣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是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的杰作,创作于1483–1486年,作品展现圣母玛利亚、幼年耶稣、圣约翰与天使在幽暗岩洞中的神秘场景。此作原为米兰圣方济各教堂祭坛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中植物、岩石的精细描绘体现了达·芬奇对地质学的痴迷,而人物手势与眼神的互动则暗含神学隐喻,</span>彰显了艺术家融合科学、宗教与美学的巅峰才华。</p> <p class="ql-block"> 《圣母、圣子与圣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达·芬奇</span>于1503–1519年创作的木板油画。作品以金字塔构图展现圣母玛利亚、幼年耶稣与圣安妮三人,背景是达·芬奇标志性的朦胧山水。画作轮廓柔和,人物姿态自然生动,历经20年修改,是达·芬奇晚期探索人性与神性平衡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加纳的婚宴》(Les Noces de Cana),<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卢浮宫中最大的一幅油画,长达近10米,</span>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保罗·委罗内塞于1563年创作。作品描绘了圣经中耶稣在加纳婚宴中将水变成酒的奇迹,画面细节繁复、人物众多,融合宗教题材与盛大宫廷场景,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空间、色彩与构图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原来在教科书中出现的绝世之作,现在近距离的目睹,仿佛能听见五百年前的笔触声,感受到他们对美与信仰的永恒追问,令人震撼失语。</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洛伦佐·洛托创作的《圣母加冕》(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s)。画中圣母端坐中央,怀抱圣婴,四周环绕着圣人和天使,构图庄严对称,色彩柔和鲜明,展现出洛托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深厚的宗教情感。</p> <p class="ql-block"> 《圣母子与圣徒》(La Vierge et l’Enfant avec des saints),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乔瓦尼·贝利尼</span>创作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画中圣母抱着圣婴耶稣居中而立,左右分别是圣杰罗姆和圣约翰,展现出宗教虔诚与人文主义并存的风格。贝利尼是威尼斯人画派的奠基者之一,这幅画正体现了贝利尼将宗教崇敬与现实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是文艺复兴盛期宗教绘画的重要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基督钉十字架》同样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乔瓦尼·贝利尼的作品,</span>画中展现耶稣受难情景,构图严谨、色彩柔和,体现贝利尼画派对人性与宗教情感的细腻表达。</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意大利画家乔尔乔内的《牧羊人朝拜圣婴》,描绘了耶稣诞生时牧羊人前来朝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漫步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艺术觉醒的黄金年代,感受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光芒,这种震撼让人热血澎湃。</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意大利绘画展厅来到法国大型绘画展厅,这时已游客如云。</p> <p class="ql-block"> 一进展厅就看到许多游客聚集在这里,并高高举着相机或手机,仔细一看原来是名画 《自由引导人民》。</p> <p class="ql-block"> 《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欧仁·德拉克罗瓦于1830年创作完成,</span>画面描绘的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激烈场景。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触与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革命的激情与牺牲精神。这幅画不仅具有历史纪实性,更赋予“自由”以人格化象征,成为法国自由与民主精神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于181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者通过细腻的肌肤质感和华丽的织物纹理,展现了理想化的女性美,作品融合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异域想象,成为19世纪东方主义绘画的经典,体现了安格尔"为艺术而变形"的美学主张。</p> <p class="ql-block">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泰奥多尔·杰里科于1819年创作的巨幅布面油画。作品以1816年法国军舰"美杜莎号"海难事件为题材,描绘幸存者在木筏上挣扎求生的震撼场景。因作品揭露政府失职引发轩然大波,成为浪漫主义对抗古典主义的宣言,其戏剧性张力影响了德拉克洛瓦等后世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撒丁的妇女》(La Mort de Sardanapale,又译《撒尔达那帕卢斯之死》</span>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于182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作品。油画描绘的是亚述国王撒尔达那帕卢斯在面临兵败之时,为防止敌人掳掠他的财宝与后宫,命令将一切自己所爱包括妻妾、奴仆、战马与珠宝等一并毁灭的极端场面。</p> <p class="ql-block"> 《萨宾妇女》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克-路易·大卫于1799年创作。作品</span>描绘罗马与萨宾人冲突中,妇女挺身阻止战争的场面。画作表现出对和平与人道主义的颂扬,构图宏大、情感激烈,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画像与女儿》由</span>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女画家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于1789年创作。作品表现了画家与女儿亲密相拥的温馨瞬间,体现出母爱与女性柔情。</p> <p class="ql-block"> 走出法国绘画展厅,心潮仍随德拉克洛瓦的笔触翻涌。站在时光的断层上,突然明白艺术从来不是装饰,而是法兰西灵魂的暴烈自白。</p> <p class="ql-block"> 来到西班牙绘画展厅,我们站在西班牙巴洛克大师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穆里罗的《圣安娜与圣母及圣婴》前,认真仔细的观看画作每一个细节。</p> <p class="ql-block"> 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柔和的色彩</span>描绘圣安娜怀抱婴儿耶稣,周围环绕着圣母玛利亚和天使,洋溢着温馨与神圣之感,展现了西班牙宗教艺术的感性与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西班牙巴洛克时期著名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的作品,名为《圣母与圣婴、圣伊丽莎白与幼年圣约翰》。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柔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span>描绘了温馨的家庭宗教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了神圣与人性的交融,</span>这幅画是该馆中最具代表性的西班牙宗教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认真拜读作品的简介,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绘画艺术的历史、风格特点和内在涵义,提升艺术修养。</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各国大师们的绘画作品,我们来到德农馆的意大利雕塑展厅,这里汇聚了大量意大利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的杰作,恢弘的拱顶与柔和的自然光营造出庄重的艺术氛围。核心展区陈列着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等作品,其动态张力与未完成感在白色大理石上迸发强烈生命力。我们穿行于雕塑间,近距离观察肌肉线条的起伏与衣褶的流动,仿佛触摸到艺术家凿刻时的呼吸。 </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与《被缚的奴隶》创作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513-1516年),</span>原设计是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的一部分。左侧《垂死的奴隶》以柔美曲线展现濒死者的宁静,闭目仰首似沉入永恒梦境;右边《被缚的奴隶》扭曲的躯体与紧绷绳索形成激烈对抗,充满挣扎的动势。两件作品既体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亦暗含米开朗基罗对命运束缚的哲学思考,成为其雕塑语言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 作品《爱神吻醒普赛克》由新古典主义大师安东尼奥·卡诺瓦于1787-1793年创作,作品捕捉了丘比特轻触普赛克瞬间的戏剧性,用大理石雕琢出恋人相拥的柔美曲线与流动情感,完美融合神话诗意与雕塑的永恒感,被誉为新古典主义最动人的杰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尊青铜雕塑为《战神阿瑞斯》,由法国雕塑家皮埃尔-弗朗索瓦·博伊欧创作于18世纪。雕像表现战神在战后沉思,神态沉静,脚边有象征爱情的丘比特,寓意战争与爱并存的古典主题。作品在柔和光影与粉色墙面背景中,更显其神秘与力量之美。</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作品《蒙纱的真理》,表现了一位头戴薄纱的女性,展现出极高的雕刻技巧,使坚硬大理石呈现出轻柔透明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德农馆,我们来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的“阿波罗长廊”(Galerie d’Apollon)。</span>仿佛穿越到了神话与皇权交汇的殿堂。金色雕饰、天顶画、浮雕与灯光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放慢脚步,仰望沉思。</p> <p class="ql-block"> 天花板上的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述着太阳神阿波罗与众神的神话场景,</span>出自多位法国艺术大师之手,以夏尔·勒布伦的设计风格为主,充满巴洛克时期的张力与动感。</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身处其中深深感受到法国王权时代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卢浮宫作为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魅力,我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拍摄下这绚丽多彩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阿波罗长廊是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杰作。长廊以绚丽的镀金穹顶、巨幅天顶画和繁复的装饰雕塑闻名,曾是皇家珠宝陈列厅,如今这里展示法国王室珍宝,包括钻石王冠与历史器物。其金碧辉煌的空间设计与艺术藏品共同诠释了“太阳王”的绝对权力与艺术野心,堪称卢浮宫最华丽的展厅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天花板上的精美的金色装饰,处处彰显着权力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 下方照片中是《路易十五加冕王冠》,是法国皇家珠宝匠奥古斯丁·迪弗洛于1722年制作的纯金王冠,镶嵌钻石、红宝石与蓝宝石等,精美绝伦,光彩夺目,象征着权力、荣耀和财富。该王冠为路易十五加冕专用,亲眼看到这件历史遗产,让人感受到昔日帝王的辉煌与奢华,心中充满敬畏与惊叹。</p> <p class="ql-block"> 在金壁辉煌的阿波罗长廊中自拍一张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德农馆,接着我们来到苏利馆。这里是博物馆最古老的建筑部分,坐落在原中世纪城堡遗址上,以古典艺术的系统陈列闻名。</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到充满古典艺术气息的古希腊与古罗马雕塑展厅,这里陈列着众多精美大理石雕像,包括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以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女像柱厅》、</span>《沉睡的赫尔玛福洛狄忒》和《三女神》等著名藏品。</p> <p class="ql-block"> 《女像柱厅》是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其名称来源于让·古戎设计的四尊优雅女像柱,她们以古希腊风格支撑着音乐家廊台,姿态轻盈,衣纹流畅,是古典雕塑与建筑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沉睡的赫尔玛福洛狄忒》这尊公元2世纪罗马大理石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描绘了赫尔玛佛洛狄忒在柔软床垫上侧卧沉睡的情景,呈现出女性的柔美背影,当我们走到正面时,惊讶地发现其身体也具有男性特征,并</span>通过精妙的解剖结构呈现。作品融合了希腊艺术的理想美与罗马写实技艺,17世纪修复时更强化了感官张力,成为卢浮宫最具话题性的古代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雕塑家汉斯·莱因伯格于16世纪创作的大理石群雕。作品以流畅线条刻画了三位女神相拥而立的优雅姿态,衣纹如流水般自然垂落,体现了古典美与人文主义的完美融合,是卢浮宫珍藏的北方文艺复兴雕塑代表作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雕塑作品由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创作。她头戴战盔,身穿长袍,象征智慧与战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经典形象。</p> <p class="ql-block"> 《凡尔赛的戴安娜》是公元1-2世纪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复制自希腊化时期的青铜原作。这尊狩猎女神戴安娜姿态优雅,手持弓箭,身旁伴随一只牡鹿,展现了古典艺术的动态与神性之美。</p> <p class="ql-block"> 《巴克科斯的胜利》(Le Triomphe de Bacchus)的大理石浮雕,描绘的是古罗马酒神巴克科斯与其随从在庆典中的情景,充满动感与浪漫色彩。作品出自于公元2世纪罗马时期,是古典艺术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垂死的战士》展现一位战士在垂死瞬间的扭曲姿态与痛苦神情,体现出巴洛克时期对人体张力与情感表达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 此外,展馆内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人物雕像,这些塑像以理想化的完美比例,精美如水般的肌肉线条使作品富有生命力,既展现解剖学的严谨,又饱含神性的优雅,这些雕像将人性升华为永恒的美学符号。</p> <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文明的辉煌时代。雕塑细腻的肌理、衣褶的流动感、神情的刻画无不令人赞叹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这种与艺术品零距离的接触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与敬畏,也激发了我对古典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兴趣。</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希腊与古罗马雕塑展厅,来到古埃及展厅。这里系统展示了从史前到罗马时期的文物,包括墓葬艺术、日常器物与宗教圣像,以及古埃及的雕塑与建筑遗迹,是卢浮宫最受欢迎的古文明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方这尊雕塑是卢浮宫馆藏的古埃及狮身人面像之一,雕刻精致,神情庄严肃穆。它融合了狮子的强壮身躯与法老的面容,象征着王权与神力的结合。石像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头戴法老冠饰,胸前有象征神圣权力的雕刻纹饰,基座还刻有象形文字。站在它面前,仿佛能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神秘气息与历史厚重,令人心生敬畏与好奇。</p> <p class="ql-block"> 《抄书吏坐像》(The Seated Scribe),是古埃及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600—前2350年)的彩绘石灰石雕像,出土于萨卡拉墓地。作品刻画了一位盘腿而坐的书记官,双眼以镶嵌的水晶与铜料制成,炯炯有神,仿佛随时准备记录。其松弛的腹部与自然姿态打破了传统埃及艺术的程式化,展现了非凡的观察力,是卢浮宫最受欢迎的埃及藏品之一,被誉为“沉默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重要雕塑之一的</span>《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 of Tanis)由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高约1.83米,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原位于埃及塔尼斯。雕像结合狮身与法老头部,象征王权与神圣不可侵犯,是卢浮宫埃及馆的标志性藏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姿雕像由花岗岩雕刻而成,展现这位新王国时期(约前1279-前1213年)法老的庄严形象。他头戴象征王权的双冠,双手平放膝上,神情肃穆,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完好的保存状态,体现了古埃及艺术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下方照片是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大型雕像与柱式残件,雕像采用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体现了新王国时期的工艺水准。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统治时间长、军事与建筑成就卓著。</p> <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像为古埃及战神与医神“塞赫迈特女神”(Sekhmet),狮头人身,象征太阳与毁灭的力量。雕像通常由黑色花岗岩制成,姿态威严,多为新王国第18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制作,是卢浮宫最重要的埃及雕刻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来自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彩绘浮雕作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美西斯三世神庙浮雕的片段,作品</span>展现的是一位身着礼服、头戴仪式性头饰的贵族或法老在进行祭祀或庆典场面的浮雕图像。</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来自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壁画作品,其特点为色彩鲜明,多用矿物颜料,人物呈现“正面律”(侧脸正肩),比例严谨,细节繁复。主题以宗教、战争、日常生活为主,线条流畅,构图对称,兼具写实与象征,充满神圣秩序感。</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木乃伊棺椁多用木材或彩陶制成,饰以华丽彩绘和镀金,刻有《亡灵书》经文及保护神图案。</p> <p class="ql-block"> 人形棺椁常覆亡者肖像,内层贴金箔,象征不朽。多层嵌套结构体现“永恒居所”理念,兼具宗教功能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各种精美的古埃及饰品。</p> <p class="ql-block"> 下方作品叫拉马苏(Lamassu),是一种来自古代亚述文明的神话生物,具有人头、牛身与鹰翼,象征着守护与权威,通常被置于宫殿入口以驱邪护主。此件拉马苏雕像出土于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王国首都尼尼微,由当时的亚述工匠制作,展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辉煌文明。</p> <p class="ql-block"> 离开古埃及展厅,来到位于苏利馆地下层意大利古典雕塑展厅,这里正举办着“托尔洛尼亚收藏”特展(Collection Torlonia),展出的是来自意大利最著名私人古罗马雕塑收藏之一的珍贵作品。</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可见大量大理石雕塑,涵盖神话人物、浴女、战士等题材,充分体现古典艺术的理想人体比例与动势美。</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巨幅黑白画作出自18世纪法国艺术家于贝尔·罗贝尔,他以描绘古代遗迹和理想化废墟著称。前方两位游客正使用触控屏参与互动体验,让参观不再是单纯的观赏,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黎塞留馆底层的</span>奥古斯特厅,这里专门展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雕塑艺术,充分体现了罗马艺术的庄严与卢浮宫建筑的恢弘。</p><p class="ql-block"> 《圆形石棺》(Sarcophage Rond),是古罗马晚期的精美石棺之一。石棺以浮雕形式表现出一组身着托加或希腊长袍的人物,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家庭、哲思或宗教场景。这类石棺不仅是墓葬器物,也反映出罗马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上方的金色穹顶与壁画更增添庄严氛围,形成强烈视觉对比。</p> <p class="ql-block"> 《夫妻石棺》这件公元前6世纪的赤陶石棺,出土于意大利切尔韦泰里,以半卧夫妻像的亲密姿态闻名,展现了伊特鲁里亚文明独特的丧葬艺术与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是古罗马时期的《巴尔比尼石缸》(Vase Borghese),高达1.72米,装饰有酒神巴克科斯与随从的浮雕,原为别墅花园装饰。</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央的大理石雕像为“达契亚俘虏像”(Captive Dace),原位于古罗马图拉真柱基座,是图拉真皇帝为纪念征服达契亚而建。该俘虏雕像刻画了一位身穿达契亚传统服饰、神情凝重的战俘,展现出战败者的尊严与庄重,表现出古罗马艺术对敌人的尊重。两侧的石棺也同属古罗马艺术,左侧描绘亚马逊战役,右侧为基督教主题,展示了罗马晚期文化的多样性与转变。</p> <p class="ql-block"> 近观作品中央的战俘体态、表情和服饰均刻划的极为逼真和精美。</p> <p class="ql-block"> 《尼罗河神像》创作于公元1世纪,是罗马时期对埃及神话的描绘,象征尼罗河的丰饶与生命力。雕像表现出一位鬍鬚浓密的男性半躺姿态,身边有象征尼罗河的斯芬克斯与丰收之物。</p> <p class="ql-block"> 黎塞留馆的古代近东文物厅。该展厅集中展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珍品,法典以独立展柜陈列,碑顶浮雕与楔形文字法典正文清晰可见,是卢浮宫镇馆之宝之一。 </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颁布。石碑顶部浮雕展现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沙玛什手中接过权杖,象征法典的神圣权威。碑身刻有282条法律,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之一,是研究古代法律与文明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摩押石碑》又称约旦摩押碑,是公元前9世纪的玄武岩碑刻,以摩押文字记载了摩押王米沙反抗以色列的事迹,具有重要历史与语言学价值。石碑高1.24米,残缺但铭文清晰,是研究近东文明的关键文物。</p> <p class="ql-block"> 图中作品为波斯阿契美尼德时期的有翼山羊形酒具(Rhyton),以金银制成,造型融合动物与神话元素,展现波斯金属工艺之精湛。此作品代表古代伊朗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下方作品为古巴比伦彩釉砖浮雕《狮子行进图》,原为波斯波利斯宫殿装饰,象征王权与力量。展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的辉煌与精细工艺。</p> <p class="ql-block"> 该浮雕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宫殿守卫者形象,出土于苏萨宫殿,创作于公元前6世纪,展现波斯帝国艺术风格与服饰特色,体现当时帝国对细节与秩序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位于卢浮宫黎塞留馆二层的</span>拿破仑三世套房(Appartements Napoléon III),这里是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宫廷奢华生活的完美见证。富丽堂皇的厅室,包括大沙龙、宴会厅和音乐室,装饰着镀金浮雕、水晶吊灯、天鹅绒帷幔和精美壁画,融合了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 同样位于黎塞留馆二层的18世纪法国王室艺术与生活艺术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洛可可晚期至路易十六时期的王室家具、挂毯、陶瓷与室内装饰艺术。这种“沉浸式房间再现”,使观众仿佛进入凡尔赛宫或小特里亚农宫内,感受法国王室的奢华和浪漫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著名的马尔利庭院(Cour Marly),这里原为法国王室收藏马尔利城堡中的雕塑,现已成为卢浮宫雕塑馆的一部分。整个空间由玻璃天顶覆盖,自然光洒入,使雕塑在柔和光影中展现出最真实的质感,庭院中陈列着大量17至18世纪的法国雕塑。</p> <p class="ql-block"> 站在庭院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庄严的艺术殿堂。神情生动、细节丰富的雕塑每一件都像是凝固的历史,缓步穿行其中,不仅可欣赏艺术,更是一处可以让心灵放松、对话历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参观间隙从二楼窗户往外望去,室外屋顶平台上雕塑群如同凝固的交响乐,以大理石和青铜谱写着法兰西的艺术史诗。这些19世纪增饰的巴洛克风格雕像沿檐口连绵展开,每尊雕塑的褶皱衣袂与肌肉线条皆在晨昏光影中流转,既是对文艺复兴美学的致敬,亦成为建筑冠冕上最华丽的"石制花边"。</p> <p class="ql-block"> 从二楼俯瞰拿破仑广场及对面的卢浮宫,显得格外的庄严大气和温馨雅致。</p> <p class="ql-block"> 另一侧的大片草坪又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舒适浪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沿着卢浮宫地下通道走向出口方向,路过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建筑部分,它犹如一座“倒置的宫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现代极简主义与古典空间完美融合。</span>7米高的拱顶与金字塔的钢架结构形成几何对话,自然光透过玻璃倾泻而下,在石材上投下瞬息万变的光斑。这里放射状通道连接三大展馆,螺旋楼梯如DNA链般盘旋上升,堪称“用光线雕刻的地下艺术之城”。</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卢浮宫的那一刻,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朝圣。那些曾在画册里仰望的杰作——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胜利女神飞扬的衣袍、维纳斯残缺却永恒的曲线……仍在脑海中翻涌不息;达芬奇的笔触、鲁本斯的色彩、大卫的构图在视网膜上留下挥之不去的余韵。卢浮宫的魔法就是让每个离开的人都变成携带艺术碎片的当代游牧者,游离到世界各地作为艺术的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 离开前再拍一张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告别卢浮宫我们沿着塞纳河边走边欣赏两岸的风光美景。</p> <p class="ql-block"> 来到塞纳河的艺术桥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艺术桥(Pont des Arts)</b></p><p class="ql-block"> 艺术桥是一座钢结构人行桥,连接卢浮宫广场与法兰西学院。这座1804年建成的"铁艺蕾丝"桥梁,曾因恋人悬挂的"爱情锁"闻名,现以透明玻璃护栏延续浪漫传统。桥东岸建筑为法兰西学院,西岸透过桥面可眺望卢浮宫方形中庭,形成"艺术-学术-权力"的完美视觉轴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0px;"> 🌅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b></p><p class="ql-block"> 巴黎法兰西学院成立于1795年,是法国最具声望的学术机构,汇聚五大学术院士团体,包括最著名的法兰西文学院,致力于语言、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守护。其标志性圆顶建筑即为莫奈笔下金色穹顶的巴洛克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穹顶壁画描绘九位缪斯女神,</span>作为法国最高学术圣殿,其图书馆珍藏伏尔泰手稿。</p> <p class="ql-block"> 在艺术桥上与同行好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以艺术桥和法兰西学院为背景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艺术桥继续前行,发现塞纳河对岸有一座哥特式建筑,建筑上有四座中世纪尖塔,城墙呈锯齿状,巨型拱窗与镀金时钟交织出皇家宫殿的威严和气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google 地图查询得知这就是著名的巴黎古监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巴黎古监狱(Conciergerie</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黎古监狱</span>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原为中世纪卡佩王朝的王宫,是巴黎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宫殿之一。14世纪后转为王室司法机构与监狱,法国大革命时期关押过包括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内的许多重要人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果称它为"石头编织的史诗"。</span>如今作为司法宫的一部分对公众开放,展现巴黎历史变迁与司法制度演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途中路过一座哥德式塔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丰特讷·杜·巴斯蒂勇喷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Fontaine du Palmier)</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丰特讷·杜·巴斯蒂勇喷泉</span>建于1806年,为纪念拿破仑的胜利。顶部是象征胜利的金色胜利女神,柱身饰有战役名,底座环绕四座狮身人面像,象征尼罗河。</p> <p class="ql-block">教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道路尽头极为漂亮的建筑即是巴黎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巴黎市政厅(Hôtel de Ville)</b></p><p class="ql-block"> 巴黎市政厅位于塞纳河右岸第四区,是法国首都的行政中心,也是一座建筑瑰宝。这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宏伟建筑始建于16世纪,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被焚毁后按原貌重建。其立面装饰着136尊法国历史名人雕像,钟楼与尖顶构成壮丽的天际线。</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曾见证1889年世博会庆典,如今又是2024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赛场,建筑外墙和围挡墙上挂满了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标志和宣传海报。</p> <p class="ql-block"> 钟楼及名人雕像近景。</p> <p class="ql-block"> 离开市政厅,走上阿尔科尔桥上观赏塞纳河美景。这座铸铁拱桥建于1828年,横跨塞纳河,连接市政厅所在的右岸第四区与左岸的圣路易岛入口,桥名源自拿破仑在阿尔科尔战役(1796年)的胜利,绿色栏杆极具特色,与市政厅的灰蓝色屋顶形成鲜明色彩对比,这里也是拍摄塞纳河古典景观的经典视角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过阿尔科尔桥来到塞纳河对岸,前行不久便到了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圣母院对面的台阶上坐满了游客,他们安静地坐在上面,静静地欣赏这座世界著名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巴黎圣母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Notre-Dame de Paris)</b></p><p class="ql-block">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始建于1163年,历时近200年完工。其标志性的飞扶壁、玫瑰窗和怪兽雕像,以及高达93米的尖塔,使其成为巴黎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这座大教堂因雨果的同名小说而享誉全球,内部珍藏大量宗教艺术品,每年吸引约1200万游客。</p> <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15日傍晚,圣母院突发大火,木质屋顶和尖塔在烈焰中坍塌,铅制屋顶熔化,但石质主体结构和两座钟楼得以保存。火灾后,法国政府启动修复工程,计划耗资8.5亿欧元。我们所到之时修复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圣母院仍未对外开放,只能遗憾地站立广场上打卡留念,期待尽早再次前往拜访。</p> <p class="ql-block"> 看到建筑围挡上贴着的告示,上面写着巴黎圣母院将于2024年12月开放,而今天己是9月7日,离开放只剩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遗憾之情油然升起。</p> <p class="ql-block"> 从侧面观,虽还有维修的大吊车、脚手架等建筑设备,但其雄伟的外观已重新展现于塞纳河畔。</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特别的巴黎圣母院前再次留下我的身影,应该说这样的景色更为难得。</p> <p class="ql-block"> 离开巴黎圣母院,前往法国的精神中心先贤祠。</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入拉丁区,这里是巴黎的文化心脏,文化名人和先贤们光顾和聚会过的咖啡馆、酒吧遍布各个街区,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思想在这里交汇,孕育出无数的思想火花。</p> <p class="ql-block"> 巷子尽头高大气派的新古典主义穹顶建筑即为先贤祠。</p> <p class="ql-block"> 走出巷子,左手边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教堂,可惜当时教堂有活动,未能进入参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圣艾蒂安教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Église Saint-Étienne-du-Mont)</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圣艾蒂安教堂</span>坐落于拉丁区先贤祠旁,是文艺复兴与哥特风格的独特融合。其标志性螺旋阶梯讲坛(1545年)为巴黎唯一留存,彩绘玻璃窗描绘圣徒生平,内部安葬着圣日内维耶夫遗骸。这里至今保留着巴黎最古老的圣徒游行传统,教堂的火焰式拱顶与花窗光影,堪称塞纳河左岸的隐秘瑰宝。</p> <p class="ql-block"> 向右转走几步就到了先贤祠正门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先贤祠(Panthéon)</b></p><p class="ql-block"> 先贤祠位于拉丁区山顶,是法国最庄严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之一,巨大的科林斯柱廊和高达83米的穹顶构成巴黎天际线标志。这里最初为圣日内维耶教堂,法国大革命后改为安葬国家伟人的陵墓,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夫妇等72位杰出人物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 圆顶由三个层次组成,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先贤祠科林斯柱廊上方三角楣上的雕塑名为 《祖国为自由与历史加冕》,由大卫·安杰尔于1837年完成。雕塑中央象征法兰西的女性坐像手持桂冠,两侧飞翔的胜利女神正为伟人雕像加冕,左翼表现科学(手持地球仪者)与艺术(执笔诗人),右翼展现战争英雄与立法者,19把利剑组成的背景光影,将新古典主义的庄重与革命激情凝固成石头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 科林斯柱廊庄严宏伟,柱身修长挺拔,饰以精美叶饰,展现古典建筑的优雅与力量,彰显纪念殿堂的神圣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先贤祠,恢弘肃穆,高高穹顶垂悬着仿古铜灯,地面镶嵌彩色大理石罗盘,四周精美的巨幅壁画和雕塑,描绘了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p> <p class="ql-block"> 穹顶壁画《圣日内维耶的一生》与地面的傅科摆(1851年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遥相呼应,成为先贤祠两大瑰宝。</p> <p class="ql-block"> 地下为墓室,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夫人等72位法国伟人安息于此。每座石棺刻有姓名与成就,冰冷岩壁上“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span>的金色铭文在昏光中低语,堪称法兰西精神的永恒圣殿。</p> <p class="ql-block"> 先贤祠不仅是一个纪念法国伟大人物的地方,也是法国人民表达爱国情感和尊重历史的象征。每年的重要节庆和纪念活动,先贤祠都是重要的举行地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天这里搭建了很多帐篷,有各种宣传和产品推广活动,还有许多人在进行类似武术类的交流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先贤祠广场西侧设有供游客休憩的石板与长石条座椅,这些简洁实用的设施与建筑的古朴风格浑然一体。前方则是圣艾蒂安教堂的钟楼,左侧则是圣日内维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圣日内维耶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b></p><p class="ql-block"> 圣日内维耶图书馆也叫19世纪铁驾图书馆,是19世纪铁架建筑的典范,由建筑师亨利·拉布鲁斯特设计,1851年落成。其标志性的铸铁拱顶与开放式阅览大厅开创了现代图书馆先河,裸露的金属结构与自然光线完美结合,被誉为“书籍的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显示,馆内珍藏200万册古籍,包括笛卡尔手稿,另马克思也曾在此撰写《资本论》,这座新古典主义外衣下的工业美学杰作,至今仍是拉丁区的知识灯塔。 </p> <p class="ql-block"> 先贤祠广场前方两侧建筑为索帮大学(巴黎大学)法学院,古典风格立面庄严宏伟。</p><p class="ql-block"> 索帮大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代表法国甚至欧洲的学术核心,而法学院也是法国法学教育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建筑顶部刻有法国座右铭“自由、平等、博爱”。</p><p class="ql-block"> 这个区域聚集了三座极具代表性的学术与文化机构,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贤祠、索邦大学(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大学,</span>三者地理上相邻,精神上相连,共同形成了法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知识文化中心,因此得名“知识三角区”。</p> <p class="ql-block"> 站在先贤祠的柱廊下眺望,埃菲尔铁塔从奥斯曼式建筑的波浪屋顶间穿刺而出,林荫大道两侧的六层公寓楼像被规训的士兵,统一的米色立面和法式长窗在阳光下流淌着蜂蜜般的光泽。十九世纪的石雕山花与二十一世纪的玻璃幕墙在视野里碰撞,这座城市总能把时间的断层编织成和谐锦缎,让每个俯仰之间都成为流动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在塞纳河上,我们结束了三天的特种兵式巴黎City-walk。晚上坐飞机前往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开启我们的下一程旅行。</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法国!再见了,巴黎!这只是暂时的告别,因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总会让人再次前来拜访。</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来访和支持,请继续关注下面的《冰岛🇮🇸环岛自驾游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eolcgo" target="_blank">2024年西、北欧自游行(一) 法国巴黎篇(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