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哈尔滨开埠与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1907年哈尔滨开埠通商。其后,哈尔滨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人烟稠密、楼台栉比、轮轨辐辏、华洋杂集的“远东巨市”。十月革命后,那些逃亡的俄国贵族、政要,在哈尔滨找到了避难的“人间天堂”,把这里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云集这里的中外商贾,把这“绾毂吉江,吞吐欧亚”的哈尔滨称为“东方芝加哥”。</p> <p class="ql-block">侨民涌入</p><p class="ql-block">自从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筑,以俄国人为主的大批外籍人口涌进哈尔滨。1902年,哈尔滨仅俄国侨民就有12000人。日俄战争之后,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侨民的国籍增加到十几个国家,迎来了侨民来哈第二次高峰期。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旧官商和难民逃亡至哈尔滨,形成第三次高峰期。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外侨人口达到顶峰。1920年,哈尔滨的外侨人数从1918年的6万余人,猛然增长到13万余人。1922年,哈尔滨总人口38万余人,外侨人口近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哈尔滨外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p> <p class="ql-block">外国领事馆</p><p class="ql-block">随着外国侨民的大量涌入,俄国(苏联)、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先后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商业繁荣</p><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的修筑,使哈尔滨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流中心和主要货源基地。俄商在哈尔滨建立的最大商店是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号称远东第一百货公司。1915年,美国商人在哈尔滨开办了美乎石油洋行,基本垄断哈尔滨石油市场。1923年末,在哈尔滨的日本大小商社有500多家。1926年输入哈尔滨的日本商品,占哈埠输入商品总额的60%。英国在哈尔滨的商业机构近30家,经销英国商品,并将北满的廉价粮食、土特产转口向欧洲输出。</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老巴夺”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烟草品牌。创建者由波兰籍犹太人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Elio Aronovich Laboda)与其弟于1902年在哈尔滨创立。他们最初通过贩卖俄国烟丝积累资金,后建立手工卷烟作坊。1902年,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购置门市房,使用俄式手摇制烟机生产俄式“大白杆烟”,并雇用中国工人扩大生产。 1904年创立“葛万那烟庄”,成为哈尔滨首家机械化卷烟厂,后逐步发展为“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 20世纪20年代与英美烟草公司合资,后经历日据时期国有化,1950年正式收归国有,成为今天的哈尔滨卷烟厂。</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关道的设立是哈尔滨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哈尔滨从一个普通村落崛起为东北北部重要城市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流域传承的千年文脉</p><p class="ql-block">亘古以来,松花江两岸广袤大地上栖息繁衍的先民们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多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与发展使松花江流域的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p><p class="ql-block">12世纪初,世居松花江中下游的女真人在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建立大金王朝。其后,伐辽灭宋,开疆拓土,占据半璧江山。明清更替,满人举旗入关,建立清王朝。康熙初年东北封禁,千余里柳条边墙,使人烟骤降,几成“苦寒绝域”。随着清代中期的“京旗移垦”“徙户开屯”,特别是清代后期的“闯关东”移民大潮,哈尔滨周边的阿什河、拉林河和呼兰河畔人烟渐盛,村屯绰约,为大型聚落形态的出现做好了准备</p> <p class="ql-block">金源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1114年,不满于契丹人横征暴敛的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在松花江边的出河店大胜辽兵,旷世大捷,肇基王绩。公元1115年,阿骨打定都于松花江支流的阿什河畔上京会宁府,国号为大金,建元收国。金王朝很快灭掉辽(公元1125年)和北宋(公元1127年),饮马江淮与南宋对峙。</p><p class="ql-block">会宁府皇城依照北宋都城汴京而建,由南城、北城、皇城三部分组成,城垣版筑,由护城河环卫,是当时金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哈尔滨地区作为京畿重地掩映在金源文化的辉煌之中</p> <p class="ql-block">早期移民“京旅移垦”</p><p class="ql-block">清代自雍正朝起,为解决八旗人口生计日益拮据的问题,采取“京旅移垦”政策,即把居住在京畿一带的闲散旗人,移往关外相应地区从事农业垦殖,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让旗人“度土开荒,学习国语,不度骑射”。“京旅移垦”并没能把京旗闲散人口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却使封禁多年的东北地区得到了开发。哈尔滨周边的阿什河、拉林河和呼兰河流域是移驻京旗“苏拉”的重点区域。</p> <p class="ql-block">村屯形成</p><p class="ql-block">清末,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农民迫于生计,不顾朝廷禁令,进入东北谋生。19世纪下半叶,在哈尔滨地区陆续形成了数个村屯,颇具代表性的有:承领“官网”打渔谋生的山西太谷王姓人家,开办永兴德烧锅的山东黄县田姓人家,开办线香作坊的河北乐亭李姓人家,开办车店、客店、酒店的山东德平傅姓人家。“田家烧锅”“香坊”“傅家店”就这样延存后世。</p> <p class="ql-block">聚落汇集</p><p class="ql-block">到19世纪末,哈尔滨地区已有几十个大小村屯,有磨坊、淮坊和酒坊等手工作坊。1898年,在今香坊地区的田家烧锅作坊周围有200多户人家的村庄。在今道外一带,有傅家店、岗家店四家子等多个半农半渔的村屯和渡口。</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年间,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为宁古塔副都统属地。1744年,该地区为拉林副都统属下阿勒楚喀协领管辖。1756年,吉林将军增设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该地区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1879年,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为里龙江将军属下呼兰副都统管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首哈尔滨百年</p><p class="ql-block">那些在街头巷尾磨刀、剃头、崩爆米花的身影在我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但很多老行当已经或正在消失。那些传续的手工艺和似曾相识的老技艺片段,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晕染出历史的昨天。</p> <p class="ql-block">报刊种类繁多</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第一份报纸是俄国人罗文斯基,于1901年8月14日创办的《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其后,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外报刊竞相出版发行,前为壮观。据统计,1932年哈尔滨论陷前,仅外文报刊达105种(不包括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其中俄文报刊虽占大多数,但也有日文、英文、德文、希伯来文、乌克兰文、瑞典文、愛沙尼亚文、格鲁吉亚文的报刊,实为中国近代罕见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开工建设后,俄罗斯及西方文化开始进入黑龙江地区,东西方两大文明中的各个子系统在这里撞击、叠合、渗透、交融,从而赋予了这一区域文明的全新内容。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作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2400多公里铁路大动脉的中枢和心脏,城市化骤然加速,中外移民大量涌入,哈尔滨成为一座典型的移民都市。众多国内外工商业家不断辐辏于这个新兴的城市,各种风格的建筑争奇斗艳,百余种外文报刊在此发行,哈尔滨呈现出一种华洋杂处、开放包容的文化风貌,纷至沓来的大量中外移民,作为中百文化文流的使者和桥梁,促进和推动了哈尔滨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移民中亦不乏逃亡贵族、落魄政客、避祸绅商、冒险家和流氓土匪,使这个闪烁着东西方文化交融色彩的典型移民城市又披上了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多样</p><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通车后,许多外侨建筑师涌入哈尔滨,他们将各自国家的建筑文化也带入进来。至哈尔滨解放前,外侨在哈尔滨建造了上千座欧式、俄式、日式建筑,汇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多种风格,使哈尔滨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城,逐步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特色,堪称“建筑博物馆”。当年,作为主体的西方建筑文化是通过俄罗斯和日本的建筑师传入的。因此,哈尔滨的建筑文化既与西方原产地保持同步,又与其保持了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哈尔滨的建筑里夹杂了多种文化的混血因素。这种气质一直贯穿整个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里,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体系。</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有着“音乐之城”“东亚文化之都”等美誉,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这些都为艺术活动的崛起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使艺术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服饰新潮</p><p class="ql-block">随着各国侨民大量涌入,西方的服饰文化,特别是俄罗斯服饰文化对哈尔滨人的着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中国上层男士大多以西服为基本装束,配以村衫、领带和马甲,下着西裤,头戴礼帽,脚穿皮鞋;中国上层女士也纷纷仿效俄罗斯女人,夏季多穿“布拉吉”,秋冬季外罩大衣或穿裘皮,并配以皮帽和皮鞋。这些着装方式至今还影响着哈尔滨人的着装风格与审美趣味</p> <p class="ql-block">随着侨民相继涌入哈尔滨,俄籍和犹太人西医同欧洲一些国家的西医接踵而来,开设医院、诊所、药房。20世纪30年代,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也逐渐传入,哈尔滨地区形成比较完备的诊疗体系。</p><p class="ql-block">在哈尔滨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犹太人展示了较高的西医水平。哈尔滨犹太人建立的医院、药房等医疗卫生机构在哈尔滨都是一流的,犹太人侨居哈尔滨期间,创办了许多不仅服务于当地犹太人,而且也服务于其他族群的医疗救助机构,如哈尔滨犹太贫病救济会,成为哈尔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1911年,俄侨开办哈尔滨第一齿科学校,是私立学校,学制2年,培养齿科医生。哈尔滨第二齿科学校成立于1928年,也属私立,学制3年。1938年1月,第一齿科学校与第二齿科学校一起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改称哈尔滨齿科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解放</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李兆麟等率部分抗联战士随苏联红军到哈,成立抗联哈尔滨办事处。8月22日,刚刚出狱不久的周维斌、张观等我党地下工作者,抗联战士以及远东情报局人员在道外许公路“东光寮”,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选举周维斌为书记,张观为副书记。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派出林彪、罗荣桓、肖劲光、程子华、谭政、李立三、陶铸、刘亚楼等率领10万大军和彭真、陈云、李富春、张闻天、叶季壮、伍修权、林枫等率领大批干部进入东北。同年10月,东北局派钟子云带领王建中、于林、刘铁男、何延川等20余人抵达哈尔滨,成立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接收政权、收集物资、建立武装等工作。11月16日,陈云、高岗、张秀山等到达哈尔滨,建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陈云任书记。北满分局决定,成立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员会,张秀山任书记,钟子云任副书记。同时,组建中共哈尔滨市委员会,钟子云兼任书记。11月底我党政军机关撤出哈尔滨,12月底哈尔滨被国民党接管。李兆麟继续以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身份留下来为党工作,同国民党展开斗争,1946年3月9日被特务残忍杀害。</p> <p class="ql-block">苏军进驻</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要求一切人民军队“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条款,无条件投降。</p><p class="ql-block">8月18日晚,苏联红军占领哈尔滨机场。苏联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谢拉霍夫少将向日本关东军宣布了最后通牒。日军第四军司令官及参谋长到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递交同意苏联红军所提条件的书面答复,正式宣布投降。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大街小巷挤满了百姓,到处张灯结彩,欢迎苏联红军进城。</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保卫战</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加快了侵略步伐。1932年1月下旬,日本关东军纠集伪军,在飞机、坦克和重炮的掩护下进犯哈尔滨。东北军爱国官兵组成吉林省自卫军,在李社、冯占海、丁超、赵酸等爱国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由于敌我兵力和武器装备相差悬珠,自卫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出哈尔滨。2月5日,哈尔滨论陷。哈尔滨保卫战极大地激发了哈尔滨及东北地区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马列主义的传播与十四年艰苦抗战</p><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城市之一,中东铁路通车后,很快就成为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往于中国与苏俄之间最早的交通线,而哈尔滨便处于这条路线的中枢位置,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传播的渠道,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31年,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日本扶植伪满政权对哈尔滨人民实行野蛮的法西斯统治,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摧残,然而,英维的哈尔滨人民从未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气社山河的反满抗日运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早期城市规划与发展</p><p class="ql-block">1898年,当俄国人选择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行政管理中心,就把松花江与阿什河之间的区域定位为即将出现的城市核心腹地。1899年,在圣彼得堡设计制订了第一批哈尔滨城市规划总图,在哈尔滨城市布局上接受当时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注重从城市功能出发,依照原有的地理条件,根据铁路的走向,在城市中划分出以商业为中心的埠头区(今道里区)和以行政办公为中心的新市街(今南岗区),并把圣尼古拉教堂最先建造在城市最高点,环形广场连接放射状街道的布局方式明显不同于中国城市布局传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城市布局,使哈尔滨人有了不同的城市空间,有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生活方式,并巧妙地融入到城市文化之中。</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p><p class="ql-block">附属地城镇规划</p><p class="ql-block">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铁路管理机构作为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编制哈尔滨的早期规划。</p><p class="ql-block">1902年,吉林铁路交涉总局与中东铁路公司联合勘界、调减后,铁路工程局编制了《哈尔滨及郊区规划图》(1903年发布)。1906年进行了修订,将埠头区(今道里区)和新市街(今南岗区)共约7.83平方公里辟为“哈尔滨自治市”市区。该规划借鉴当时欧洲流行的规划手法,在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市政设施、街区景观、居住环境等方面做了较为周详的规划设计。</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时期,哈尔滨城市轮廓初具:以中东铁路行政区、铁路职工住宅区为主的新市街,以商业、江沿码头和铁路总工厂为主的埠头区,以及俄国人最初落脚的老哈尔滨(今香坊区)。同时,城市结构功能也逐渐完备,初步形成了包括各类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及一定数量工业建筑的整套全新西方建筑类型体系,奠定了以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等欧式为主的城市建筑风格基调。</p> <p class="ql-block">南岗、道里、道外和香坊的形成</p><p class="ql-block">1898年中东铁路全线开工,并开始对哈尔滨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初期设计重点是新市街(今南岗区),后逐渐向外扩展。整个城区依据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河的自然环境规划街道,同时利用滨洲、滨绥、哈大三条铁道线将城区分割成新市街、埠头区(今道里区)、傅家甸(今道外区)和老哈尔滨(今香坊区)四个不同区域,力图体现不同的区域分工并便于管理,奠定了哈尔滨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及周边区域规划</p><p class="ql-block">新市街(今南岗区)地势比较高,并有东西长、南北窄和相对独立的特点。设计者以圣尼古拉教堂为中心,设计环形广场,周围布置了6条放射路面,其中以长约6公里的大直街为东西主干道,正对火车站有一条连接中央火车站和“老哈尔滨站”间的南北主干道。两条干线道路成为新市街整个路网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p><p class="ql-block">中山路1898年形成,最早是香坊田家烧锅通向泰家岗(今南岗区)、埠头区(今道里区)的一条乡间小路。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在田家烧锅安营扎寨,为方便通行,俄国人铺垫拓宽了这条小路,修成一条大街,西北起今红军街、中山桥,东南至香坊大街,称通道大街、霍尔瓦特大街。1925年改称陆军街。1932年改称土肥原路。1946年哈尔滨市政府成立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路。</p> <p class="ql-block">霁虹桥</p><p class="ql-block">霁虹桥是连接新市街(今南岗区)、埠头区(今道里区)的咽喉要道。前身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建于1904年。1926年11月12日大桥重建竣工。中东铁路理事会理事刘哲为新桥题名霁虹桥。整座桥梁为一体式浇筑,建造工艺精湛独特,是哈尔滨的重要地标和珍贵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p><p class="ql-block">铁路大桥</p><p class="ql-block">松花江铁路大桥全称滨洲线松花</p><p class="ql-block">江铁路大桥,俗称老江桥。1900年5月开工建设,1901年10月投入使用,它是中东铁路西部线 (滨洲线)的第一座桥梁,也是中东铁路沿线跨度最大的单线铁路桥,当年被称为第一松花江大桥,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铁轨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型号。</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公园</p><p class="ql-block">斯大林公园初为江沿公园,日伪</p><p class="ql-block">时期扩建为江畔公园,1953年更名为斯大林公园,公园位于市区松花江南岸,东起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九站公园,全长1750米,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是顺提傍水建成的带状开放式公园。1957年战胜特大洪水后,哈尔滨市政府将沿江带状护堤再度加宽,大规模种植景观树木,并修建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和多处雕塑。</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哈尔滨俄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 1907 年,1932 年重建竣工。平面呈东西走向的十字架,砖石结构,主体为庞大的圆柱形,从下到上由八面体和十六面体两层柱墩组成,在顶部带拱劵长窗的 16 面体鼓座上,举起一个直径达 10 米的巨大 “洋葱头” 穹顶,周围有 4 个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帐篷顶,外墙装饰精细华丽,是拜占庭式与俄罗斯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典型代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外景,外地游客来哈尔滨的打卡景点</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穹顶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音乐人在此演奏钢琴、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建筑风格“洋葱头”</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多种宗教并存</p><p class="ql-block">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修建后,各种宗教派别纷至沓来。尽管俄罗斯东正教在此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天主教、新教和基督教其他教派在哈尔滨发展同样迅速。有俄罗斯东正教中的旧礼仪派和莫洛干派,基督新教中的卫斯理派、基督复临安息日派和五旬节派,天主教中的东仪天主教派等。另外,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萨满教和神道教在此均有一席之地,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国内唯一保留的一座东正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建筑类型丰富,包括商住混合功能的 “合院” 建筑,如四合院、三合院、两合院或两进、多进式院落等,还有银行、饭店、百货、药房、影院、报馆等各种商业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泰栈 :位于靖宇街与景阳街交口处,是一栋 L 型二层青砖小楼。它曾是东北地区赫赫有名的旅馆,也是哈尔滨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街头点,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靖宇街 :旧称正阳街,是道外历史街区的核心街道,也是当年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分布着众多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如今已恢复了部分面包石路面,重现了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于佐周私宅</p><p class="ql-block">1903年;于佐周创办了当时哈尔滨最大的粮栈“合洪粮栈”,并任哈尔滨市粮食工会会长职务。在抗日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为李杜将军的部队(东北自卫军)送各种物资,积极支持抗日联军,”表现了爱国商人的卓越风骨,遗憾被日军迫害,目前私宅被列为保护建筑,其不拘一格的风格显示出民间艺术的价值,也是中国工匠精湛技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中华巴洛克一期、二期、三期改造区域 :三期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的一期、二期改造区域以及三期的首开区内,有许多修复一新的建筑,如向阳毛皮商店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老道外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于1896-1903年(清朝未期)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旅顺口;是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为掠夺中国东北的粮食、木材和矿产资源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民间一直流传着“先有傅家甸,后有哈尔滨”的说法。这里的“傅家甸”就是道外区的前身。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太原人傅振基跟随时任阿城副都统的阿勒楚喀到了黑龙江,1746年左右,阿勒楚喀的属地也包括了哈尔滨地区,此时名叫马场甸子,而傅振基的家人就在此地捕鱼摆渡为生,后来又有杨、韩、刘、辛四户人家在此落户,所以这儿也称“五家子”。随着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闯关东”移民者的到来,这里成了平民阶层生活、娱乐的天地。傅家为了方便行人住宿和当地老百姓生活,开了旅店和食店。由于傅家人最先在此地落户,而且有影响力,于是人们把此地叫做“傅家店”。</p> <p class="ql-block">历史经验启示: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运营为哈尔滨乃至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它让人们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要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