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海青年饭店</p><p class="ql-block">现在小海镇大大小小饭店几十家,食客云集,热闹非凡。时光回到四十多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海只有两家饭店。一是柴场桥头的小海商业系统的饭店,另一家是位于通启公路旁邢家兄弟姐妹开的青年饭店,整洁卫生,生意兴隆,留在大家的印象中。</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小海六角亭桥南边通启路口自发形成了一个麻包芦䉬市场,不但销售传统的麻织麻包芦䉬,而且新型的尼龙丝麻包芦䉬以其轻巧体积小风靡市场,特别是如东一带人工养殖鳗鱼方兴未艾,鳗鱼苗都是从长江口人工捕捞需要大量尼龙丝麻包芦䉬,更催生了麻包市场的繁荣。小海西部大队搞副业织尼龙丝麻包,然后到小海麻包市场交易,来进货的启东如东客商早早赶到市场,进货结束,饥肠辘辘,有钱买不到吃的。市场北侧的邢家兄妹看在眼里,抓住商机,由大哥邢祥发起,六妹邢小华、七妹邢小珍“赞助”的青年饭店开启来了。</p><p class="ql-block">饭店是新建的三架屋三间,东山开一个排窗,售卖卤菜烟酒,吃饭的顾客从北门进。饭店附近的庙清经常靠在排窗,掏出几个角子,打上一碗米白酒一饮而尽,和鲁迅笔下咸亨酒店排出几文大钱的孔乙己差不多。</p><p class="ql-block">青年饭店由大哥邢祥掌勺,小华小珍姐妹端菜,清晰的记得,兄妹几个白“饭抌”、白套袖,店堂里窗明几净,干净卫生。后厨一个大水缸,每天清晨邢祥到六角亭桥边小海市河挑四五担水,确保烧煮洗涤用水。</p><p class="ql-block">曾经金沙来的南通县政府的官员到小海来视察指导工作,也经常光顾饭店。</p><p class="ql-block">这样经营了七八年,随着麻包芦䉬市场的退市,饭店停业,邢祥到南通十字街经营快餐,小华跟着大姐施德英去了香港,小珍去了上海,但青年饭店的影像还留在老小海人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当年青年饭店的发起人、大厨邢祥先生,出生于1953年。也是做皮鞋的好手,带了五个徒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