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家的恩惠比天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杜 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慈爱的情感 信念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 “回爷爷家,看爷爷奶奶去喽!”小时候,最开心的是每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回爷爷奶奶家。</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住在大学生活区,妈妈为上班方便,和我住在市委机关家属院。两处相距虽不是特别远,但当时公交车不能直达,两边都得步行。常常是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或两人沿小路走回去。</p><p class="ql-block"> 还没到生活区,爷爷奶奶早就在传达室门外等着了。一看见我们,二老忙不迭迎上来,把我抱在怀里有说有笑,亲亲热热回到家里。当时供应紧张,爷爷就把特供的白砂糖一勺一勺喂我吃,吃着玩着,弄得满脸、满身都是糖,心里甜甜蜜蜜的。有时候,他们带我到儿童乐园滑滑梯、坐转椅,听奶奶唱歌,听爷爷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爸爸从西藏回来探亲,或在国外留学、外地上学的叔叔、姑姑回家,老少欢聚,共享天伦之乐。我是孙辈里的头一个长孙女,大人们围着我,宝贝似的逗着玩,亲切、宠爱之至。</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吃也吃了,喝也喝了,玩也玩了,该回家了。爷爷总是骑上自行车,大老远地到学校门口外边雇人力车,恋恋不舍地送我们。</p><p class="ql-block"> 其实,身为领导干部的爷爷配的有车。可是,他老人家除了公事,一律不用车。站在人力车上,我挥着一双小手,不停地喊着“爷爷,再见!”爷爷挥着大手,看着我们走远,还不肯转身回去。</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拉人力车的叔叔都被感动得放慢前行的脚步,为的是让我多看看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爷爷待人宽厚,平易近人,在他身边的人,总是看到他慈祥的笑容,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在人们的心目中,爷爷是一位忠诚于党的老同志,廉洁奉公、知识渊博、温文尔雅,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虽不能常去革命烈士纪念馆拜祭爷爷,可是,我眼前常有这样一幅风景:在夕阳的余晖下,爷爷微笑着,向我招手。爷爷为我们留下了慈爱的情感和支撑我们信念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奶奶的遗产</b></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遗产,不是金银珠宝,不是绫罗绸缎。那是一对小竹凳:只有15厘米高,全竹手工制作,凳面上还有烙花慧兰。</p><p class="ql-block"> 这是1964年,奶奶到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参观学习时,带回来的纪念品。如今这对竹凳,成了奶奶留给我们仅有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南方的气候湿润,竹制品比较适宜,北京天气干燥,竹凳渐渐松动。为了保护这对珍品,妈妈用毛线织了两顶“帽子”,给竹凳戴上,既起到了保护作用,又舒适耐磨。至今,五十年了,小小竹凳仍始终完好。</p><p class="ql-block"> 一对小竹凳,又好看,又好用,轻巧实在,随手可拿,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就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用来学步,坐坐、站站,推推、走走,天天都觉得新鲜、好玩;现在,下厨房择菜,坐在竹凳上,洗洗、擦擦、涮涮,做家务,也坐在竹凳上。</p><p class="ql-block"> 爸爸说:“奶奶没有走,奶奶还在。奶奶的竹凳,护佑着我们;奶奶的精神,激励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奶奶生于清光绪末年,9岁丧母,11岁丧父。一个旧时代的女子,勤奋要强。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她把已被裹的双脚“解放”了。男孩子读私塾,她硬是去蹭课,她读了中学,又靠勤工俭学,给人家当家庭教师,读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她给爷爷当帮手。</p><p class="ql-block"> 爷爷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后任北京大学第九任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东城区委书记。奶奶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经过战争时期,熬过千辛万苦,艰难地走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后,她既要管家又要工作,在大学教书兼做党的工作,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老共产党员。在爸爸、妈妈、叔叔、姑姑和我们孙辈心目中,奶奶是值得敬佩的长辈。</p><p class="ql-block"> 一对小竹凳,是奶奶留下的宝贵遗产。现在,这对小竹凳已经放在爷爷故居纪念馆,对外展出。物件或许会渐渐老化,然而,老人家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后辈人的心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杜敏,女、笔名达娃、高级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海淀区作协会员、北京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建藏援藏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 亲朋好友们!北京作家杜敏,也是本人中国金融作协的同事、朋友。</p><p class="ql-block"> 目前,杜敏女士正在参加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北京日报组织的<b>“讲述家风故事 书写家的温度”</b>征文活动。</p><p class="ql-block"> 请大家抽出时间在不忙的时候伸出您的援手,点击二维码为杜敏女士提供的佳作投上您宝贵的一票,每次可以连投5票,截止日期为5月15日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拜托并谢谢大家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于占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4.2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源:杜敏</p><p class="ql-block">编制:渔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