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阳鹤溪镇新鹤双岭自然村有一座宋代古墓,上书“南宋驸马都尉杨正臣之墓”。墓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坛,扶椅式,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墓道门高大,上书“公勤明敏”四大字。沿石阶登抵墓室,左有六角石亭一座,墓前立有石碑一方,世界著名数学家、美籍华人杨忠道博士为之题写“青山忠骨”墓碑。现墓为1989年重修,1991年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h1> 在腾蛟镇凤巢硐桥头村杨桥头山脚下还有一座杨氏祖墓,是南宋驸马都尉杨正臣父母之墓,也是平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祖墓坐西朝东,扶椅式,始建于宋代。为青石砌筑而成,分上中下三坛,中下坛为拜坛,依山而建。上坛仿木构神龛牌楼保存较为完整,青石方木结构,三开间,进深二柱,柱呈方形,上置坐斗,下有石础,明间较高,次间递减。牌楼屋顶已毁,台基束腰处浮雕有多种图案,中为双狮抢球,两侧骏马,雕刻精细,技法圆润,手法写实,动感极强,栩栩如生。祖墓规模宏大,构筑考究,雕刻精美,造型独特,充分展示了古代雕刻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对研究浙南地区古代墓葬建筑艺术及丧葬形式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br></h1> 杨正臣(1159-1230),宋绍熙元年(1190)登进士第。绍熙四年(1193)授昌国县主簿,敕命随宗正少卿郑汝谐出使金国,为书状官,不辱使命;御史陈傅良上疏为之进秩,其才略过人,为官刚正不阿;庆元二年(1196)就任昌国县主簿,数月就慷慨捐俸,鸠工庀材,修缮破败的主簿厅,驰誉朝野,时丞相楼钥游览昌国县,名胜未果,唯闻其事,欣然作《主簿厅壁记》;右丞相赵汝愚欣然荐为驸马都尉。后来杨正臣因“庆元党案”受株连,后遭诬陷,遇害于故里凤巢。时公主披麻哭谏,哀求彻查此案。秋月昭雪,赐金首,谥忠武,厚葬于平阳鹤溪麒麟山麓。<br>乡间传说赵公主在凤巢铜桥头造起驸马堂,御赐金匾“驸马堂”,又御赐杨驸马金头银手陪葬,她怕金头银手被盗,就制作了三十六具一模一样的棺料,分葬三十六个地方。直到如今,鹤溪、钱仓和藻溪盛陶等地方还保留有杨正臣驸马都尉的坟墓。又有人说墓里面的金头银手等陪葬的金银财宝盗墓贼盗走了.......<br>杨正臣之父杨奇卿,字士珍,宋绍熙庚戌科赐进士第,任平海府推官。杨正臣生子三,长子潜述,迁居藻溪盛陶;次子炎起,字潜叔,南宋嘉定戊辰科进士(1208),受到其父庆元案的影响,终生不仕;三子炎询,字宗抱。<br>杨炎起,名信达,字潜叔,杨正臣次子,平邑宰清乡凤巢人,登宋嘉定戊辰科(1208)进士,任龙图阁学士,后弃官不仕,退居故里。<br>其子杨从删入赘平邑江南下涝宋户部侍郎陈懋钦(1223-1279)为婿子。<br>据《馆阁续录》载:“宝祐四年(1256)正月,陈懋钦以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除;咸淳四年(1268)十一月,以添差福建路安抚司参议官除。”陈懋钦官职被除的真正原因是他与金九万、孙翼凤等共一百四十人借机伏阙上书,揭发史嵩之为人奸邪,不堪再用。但皇帝信任史嵩之,结果陈懋钦等人反被放逐削籍,直至史嵩之被罢官后,才得到平反。陈懋钦等人投书斥邪,朝野震动,其人格和学识为朝野之士称道。<br>由此推断杨从删迁徙到张家堡金斗河南岸的时间大约在宝祐四年(1256)前后。陈懋钦与金九万等伏阙上书,揭发右丞相史嵩之被放逐削籍,陈懋钦担心牵累婿子,令其返祖归宗。杨从删不愿返回凤巢,看见张家堡金斗河两岸风光秀丽,就在金斗河南岸居住下来,为南岸始迁之祖。后回凤巢动员其叔弟仲一、仲二迁居金斗河北岸和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