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我心飞翔</p><p class="ql-block">图文:我心飞翔</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503055</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一行来到了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国中之国—梵蒂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地人管梵蒂冈叫做"琬蒂嘎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完成国家的统一,教皇的世俗权力被剥夺,并被迫退居梵蒂冈宫内。1929年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中午到达时室外温度已达24度以上,街上不少行人已穿起了短袖体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巴车从这个城门直接进入了梵蒂冈广场的地下车库。</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地下车库出来,拐了几个弯,我们就来到了圣彼得广场。这个集中了各个时代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年世界各地到这里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两侧恢弘庄严的弧形石柱群。</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两排石柱之间是高悬的铜灯。</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柱上面有栩栩如生的塑像。</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喷泉是玛德尔诺 17世纪时修的。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进入梵蒂冈城的大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教堂左边的大门有皇家卫队守卫,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卫士们个个高大魁梧,他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瑞士近卫队制服充满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且每件皆为依队员身材量身订做,卫士们手持古代长矛,腰挎佩剑,表情严肃,纹丝不动,保卫着梵蒂冈的安全。</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门的高大弧形门洞的顶部充满了雕刻的图案,让人肃然起敬。</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门是"圣事门",是进入教堂的大门之一。 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右边第一个门被称为"圣门",按规定,每隔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个横幅雕刻则描绘了费拉拉——佛罗伦萨会议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格蒙德来到圣彼得教堂加冕的场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进入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16~17世纪初重建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建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意大利文艺复兴名人都参加了这些建筑的设计、建造、装饰工作,梵蒂冈收集了大量文艺复兴以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珍贵艺术品和图书文献。</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精美的廊柱。</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走进大教堂先要经过一个带有高大廊柱的走廊。</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的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充满了宗教故事。</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宏伟、最壮丽、最精致、最豪华的圣殿。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为纪念在罗马西北角殉难的耶稣门徒圣彼得,就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长方形大教堂,为巴西利卡式建筑,称为老圣彼得大教堂。16世纪教皇朱理二世决定重建大教堂、并于1506年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特、卡洛·马泰尔等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先后主持过设计与施工,1626年11月18日宣告落成,改建后的教堂呈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称为新圣彼得大教堂。</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教堂中央著名的大拱形穹顶,它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穹顶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穹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后来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恢复了圆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穹顶下沿写着一圈引自《马太福音》中的拉丁文:"你是彼得……我将在这块岩石上建造我的教堂……我将赐予你天国的钥匙……"</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加之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游人仿佛独立在天穹之下。</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美的大理石拼花地面与石柱、石雕、穹顶相映成辉。</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石地面上还有不少宗教的故事。</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引人注目的雕刻艺术杰作,分别是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和圣彼得青铜宝座,以及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殇》,都是精美绝伦、震撼心灵的艺术颠峰。</span></h1><p class="ql-block">第一个杰作是青铜华盖:</p><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站在大门口,迎面便是贝尔尼尼制作的30米高的青铜华盖。</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二个杰作是青铜宝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青铜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赠送。</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御座上方的两个小天使的钥匙是基督赐予圣彼得的天国大门的钥匙。翼展1.5米的圣灵鸽,12条射出的光线象征着12使徒,同时这些光线也象征胜利之椅的权力之源。</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个杰作是雕塑《圣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米开朗基罗25岁时完成的旷世杰作《圣殇》(或称《圣母怜子》)。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伤痕,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大教堂一共拥有三个穹顶。</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用相机拍摄下穹顶的细部装饰,这里的每幅画表现一名神灵,形象多变,又有一种恬静而奢靡的感觉。</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窗的采光将装饰照亮,效果鲜明。从下向上观看,目光随渐窄的条幅向中心聚拢,达到顶端。</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圣光从天而降,刺痛你的眼睛,将心中的敬畏与神圣激发。这一刻,你能感到,天国就在头顶,圣贤正在俯视;穹顶将你笼罩,控制你的视线,压抑你的精神。在穹顶之下,个人是如此的渺小,微不足道,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只是匆匆岁月的一刹那。</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教堂的小穹顶,好象是拉斐尔设计,以宗教场面为素材,表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与他的以往恬静的绘画风格略有不同,但古典、细腻的气息扑面而来。</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米开朗基罗在圆形穹窿上作的天顶画。</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祭坛的右侧有圣彼得的青铜塑像。圣彼得正襟危坐,举起右手表示"祝福",左手握着两把象征神权的钥匙。信徒经过此处时,常在此默祷片刻,然后亲吻一下像的右足,铜足趾已被磨得发亮。</span></h1> <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墓龛,也称五圣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贝尔尼尼80岁时受托雕制的作品,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个雕塑作品。端坐在上方的是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红色大理石雕凿成的布幔四周是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四位女神,象征仁慈、正义、真理、智慧。铜雕的骷髅手举沙漏从棺中爬出,提醒着世人死亡的存在。</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庇护八世教皇的墓龛,教皇跪在耶稣之下祈祷。</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利奥十一世教皇的墓龛。</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利奥十二世教皇的墓龛。</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本笃十四世的墓龛。两边雕像象征着智慧和大公无私。</span></h1> <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格利高里十六世教皇墓龛。两边的雕像代表智慧和谨慎。</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圣·阿尔坎塔拉的彼得,册封于1669年。雕像作者弗朗切斯科。</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圣·卡米勒斯德·来利斯,生于那不勒斯,册封于1746年。雕像作者皮特。</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教堂的大堂与两侧之间,巨柱的前后左右,又有十几个穹窿相连。它们大小相当、高低相错,犹如倒垂的莲花漂浮在大堂之上。愈显大堂的高大宏伟与精美绝伦。</span></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精美的回廊。</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瑞典皇后克里斯蒂纳的墓碑。</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立柱上有许多小天使,还有和平鸽。</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圣特蕾莎,西班牙人。册封于1622。雕像作者菲利波·德拉瓦莱。</span></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圣海伦》雕塑,鲍尔济1639年作品。圣海伦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皇后在公元4世纪初,到耶路撒冷朝圣,历尽艰辛找到了钉死耶稣的那个十字架,最后把它带到罗马献给教廷,居功甚伟。</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教皇英诺森八世 生前比较奢侈,常常缺钱,甚至当过教宗皇冠和教宗的宝藏,导致当时有不少人批评他。</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大堂内设置的"告解亭"。</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斯图亚特家族墓碑。英国王室斯图亚特家族最后三位成员詹姆士三世和他的两个儿子邦尼王子查理和亨利的墓地。他们的先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因是天主教徒,被他的女儿、女婿推翻,詹姆士三世被迫流亡罗马,直到去世。为了纪念其虔诚的信仰,英王乔治三世委託卡瓦诺于1819年完成此一作品。石碑上刻有斯图亚特王族的家徽,中间是父子三人和他们的名字,下面有两位天使悲伤地倚靠在快要熄灭的火把上。</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绘画《谎言》。这幅画的原作是兰卡利1604年的作品。马赛克镶嵌画制作于1727年。描绘的是圣经里的一段故事,第一个基督教团体"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信徒亚拿尼亚试图欺骗圣灵,将出卖田产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却向圣彼得谎称全部奉献,当即倒毙,3小时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发生的情况,又向圣彼得重复了丈夫的谎言,也当场倒毙。</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画为《基督显圣》。这是一幅仿照拉斐尔临终前杰作《基督显圣》的马赛克镶嵌画,极为精美。其内容取材于马太福音第17章: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上山,突然间就在他们的面前露出真容,面如朗日,衣裳洁白生辉,圣光和云朵将耶稣托起。在耶稣两边飞腾的是摩西和以利亚,小山顶上躺卧着的是吓坏了的门徒:雅各掩面伏地,彼得惊恐万状,而约翰则被惊吓得晕头转向,都表明在神的大力大能面前惊惶失态。</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完毕的游客们怀着敬畏与震撼之情,依依不舍的离开这座圣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离开时的心情也是复杂的。这是一座宗教的圣殿,这里集聚了很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我在欣赏这些宗教题材的雕塑、绘画作品的同时,也在思考,人们是需要信仰的,人们的灵魂是需要净化的。信仰的力量已成为社会稳定祥和的基石。</span></h1><p class="ql-block">惊闻罗马教皇方济各已于2025年4月21日去世,谨以此美篇予以纪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