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徐府街北侧。明末崇祯十五年,黄河水患,汴城被淹,直到清初,开封城仍是废墟一片。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乾隆年间,开封日渐繁华,南来北往的客商纷至沓来。当时商业,以农产品、布匹及日用货品为主,大多操纵于山西客商行帮之手。山西旅汴的客商,遂集资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span>今徐府街明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府第旧址上建起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简称“山西会馆”。后来,山陕两省的富商为扩大经营,保护自身利益筹结同乡会,清光绪末年,又加入甘肃籍商人,“山陕甘会馆”因此得名。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已有249年历史。2001年6月,山陕甘会馆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的馆名牌匾“山陕甘会馆”五个大字,由江泽民题写。</p> <p class="ql-block">开封历史悠久,虽为八朝古都,但历史上开封被黄河淹过数次,被保存下来的真正历史古迹却并没有那么多,而山陕甘会馆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论精美程度绝对可以排在前面。</p> <p class="ql-block">会馆占地面积达3870.29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长88.44米,东西宽42米。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包含有左右掖门、垂花门、钟楼、鼓楼、厢房、东西跨院等。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相互映衬,<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的色调则是红色配以绿色琉璃瓦。建筑风格融合了三省特色,既有山西建筑的大气稳重,又有陕西的古朴厚重,还带着甘肃的细腻精巧,真的太独特了!</span>构成了山陕甘会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会馆照壁位于会馆中轴线的最南端,临街而设,沿街东西走向。照壁面向外的一面书写“圣地”二字,由开封籍书法家陈国祯题写。皆因山陕甘会馆同时还是关帝庙,供奉关羽(关公)。关羽被尊为“武财神”和“忠义仁勇”的化身,既是商人祈求财源广进的象征,也是维系同乡情谊的精神纽带 。照壁作为会馆入口的屏障,正面“圣地”二字直接点明此处为供奉关羽的圣地,既彰显对关羽的至高尊崇,也强化了会馆作为宗教与商业双重场所的神圣性。“圣地”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承载了多重文化意涵:既是关羽崇拜的具象化表达,也是商人精神世界的缩影,更是清代商业建筑艺术与实用功能结合的典范。其设计巧妙地将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与商业诉求融为一体,成为山陕甘会馆“三绝”之外的人文亮点。</p> <p class="ql-block">整个照壁可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系用青砖磨砖对缝而成。台基为青石须弥座,是中国传统的基座形式之一。须弥座之上为照壁壁体,两面皆砌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背面花框内的不同位置砌有18条龙纹砖。四角用石雕“云龙捧寿”形成岔角。</p> <p class="ql-block">庑殿顶通常用于宫殿、坛庙、门楼等重要的皇家和宗教建筑中,是体现皇权、神权等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开封山陕甘会馆照壁的庑殿顶,是清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庑殿顶为单檐形式,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正脊是绿色的一个豪华脊,两端便是两个大吻,又称为螭吻,龙口大开咬住正脊,屋顶坡面舒缓,四角微微上翘,呈现出庄重而优美的曲线,整体造型简洁大气,给人以沉稳之感。</p> <p class="ql-block">庑殿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为照壁增添了华丽庄重的气质。檐下全部以砖雕装饰,斗拱承托着雕刻精美的龙头,斗拱之间布满了各种吉祥图案,如花卉、瑞兽、器物等,工艺精湛,线条流畅。</p> <p class="ql-block">照壁面向内一面中间有“忠义仁勇”四字。“忠义仁勇”是人们对关羽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山陕甘会馆是“馆庙合一”的建筑,是祭祀关羽的场所。关羽以忠义著称,备受人们尊崇,被尊称为“关圣大帝”。会馆用“忠义仁勇”四字,既表达了对关羽的敬仰,也体现了晋商等会馆主人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推崇,同时也有以此来规范和激励会馆成员行为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照壁背面正中嵌有一块五尺见方的石雕,外方内圆,<span style="font-size:18px;">暗含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照壁壁芯</span>浮雕有双龙戏珠,但这里的“珠”是一只倒挂着的有鼻子有眼睛的大蜘蛛,蜘蛛在古代被称为“喜子”,其八足象征着八方来财,蜘蛛织网的特性又被喻为商业成功离不开广泛的人脉关系,这也是古代商贾之家的经商哲学。上面雕刻花瓶代表平安之意。衬以十二条小龙盘绕,外以花纹搂圈。</p> <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的建筑风格鲜明,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堪称会馆“三绝”,誉冠中原,是河南省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充分体现时代风貌和中原与山陕甘地区文化的融合。我国保存最为完美的青砖砖雕之一要属于山峡甘会馆的照壁檐桁下,其手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在其他墙体上也有一些零星散见的砖雕,都是唯美唯肖的。</p> <p class="ql-block">照壁上的砖雕,雕工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雕制得惟妙惟肖,是中国雕刻艺术中的珍品。各种造型的瓶子,寓意平安,包括代代平安和出入平安等。恰似一面古朴且坚实的文化盾牌,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纷扰,将内里的世界精心守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青砖砖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现的一种雕刻类别,由于比石雕省工经济,还具有石雕的耐久延年性。可以像木雕一样精雕细刻,所以广为流传。我国的砖雕艺术最早见于秦代的瓦当和空心砖。人们常说的“秦砖汉瓦”中的“秦砖”,指的就是最早的砖雕艺术。</p> <p class="ql-block">壁檐下是各种造型的花瓶、插花、嚣炉、书函、画卷、乐器等砖雕装饰,这些图案装饰性强,表达了人们美好愿望和理想。“连中三元”、“一路连科”的精美图案,则充分体现了晋商对子女后代在科举考试连考连中、劝成名就的期望和祝颂。</p> <p class="ql-block">它以砖石为墨,雕工作笔,勾勒出一幅幅寓意深远的图景。花卉绽处,花蕊娇艳欲滴、花瓣层层舒展,似有暗香幽浮;祥兽盘踞,姿态矫健、神情威凛,每一道纹理都仿若藏着灵动的生命力,砖雕工艺之精湛,已然初露会馆的不凡底蕴。</p> <p class="ql-block">进门照壁顶部的一整排砖雕寓意的是健康、吉祥和财运,除了常见的竹插宝瓶(竹报平安),剑插莲瓶(连年平安)之外,最有趣的是两个账本叠在一起的一组雕刻,其中“进账本”在上,“出账本”在下,寓意进账多、出账少,生意兴隆,财富积累。</p> <p class="ql-block">青砖照壁的砖雕画面,给人一种紧凑而不拥挤、繁丽而不冗杂、布局严谨匀称、凸凹处理得当的感觉。你看,飘动的衣服袖带、翻卷的花草叶片、生动的人物表情、飞翔的鸟、奔跑的兽,几乎达到了“凿的花就能拿起来闻,凿的兽就能跑起来”的艺术效果,而且砖与砖的接缝处并大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之高超令人惊叹,难怪清代都称砖雕工匠为“凿花匠”。</p> <p class="ql-block">在两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前驻足,在雕梁画栋间窥看当年繁华。一砖一瓦,皆是故事。山陕甘会馆,见证着黄土高原历史变迁与文化交融的建筑。这里不仅是一处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文化的交汇点,一个让你体验西北风情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朝代更迭,山陕甘会馆依旧屹立不倒,宛如一位缄默的守护者,将那段辉煌过往悉心收藏,待后人寻踪而至,轻启门扉,便能于木雕砖石间,触摸到历史真实且滚烫的脉搏,感悟先辈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情怀。</p> <p class="ql-block">从两侧有飞檐高耸的东西掖门进入,首先是戏楼。古戏楼被誉为“中原第一戏楼”,平面布局呈“凸”字形,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一南北通道,供人通行,有行走演出两不妨碍的功能。戏楼两侧有端门,但不常开,均从正门入。端门门楼木雕精美,色彩艳丽。戏楼东西两侧有台阶可直达戏台。戏楼楹联写:“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不差。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会馆戏楼于文革中毁掉,现存戏楼是将开封火神庙的戏楼移迁于此。这里也是开封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戏楼。</p> <p class="ql-block">往前行,戏楼两边东西两厢,钟楼鼓楼对持,楼顶琉璃瓦覆盖,中装葫芦宝瓶。下有两层飞檐,四根通柱,十二根小柱。柱间树以隔扇。几何图形的塥心,通风透光,明亮雅致。楼内悬钟置鼓,庄严秀拔,击之,钟声嘹亮,钟音雄浑。</p> <p class="ql-block">钟楼、鼓楼——经过战乱水患后依然保存完好,因此弥足珍贵,而且这也是开封市唯一存在的同类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至牌楼两侧为东、西配殿,均为硬山瓦顶,高浮雕花脊。<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布局规整中正代表行业守则,建筑细节却极富巧思和极尽工艺之能,</span>通过雕刻艺术,将中国古代商人对生活,对家族的期望全部隐喻表达,达到极致。对于现在的参观者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会馆的主殿跟偏殿檐下木雕最为精彩,这些殿宇都装饰精美的木雕,从飞禽、走兽到花果、器物;从人物,神仙故事到吉祥图案,内容丰富、色彩各异,立体雕刻技艺精湛,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的山陕甘会馆,有“砖雕、木雕、石雕”三绝。木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因木头易着,久经战乱能留下来的不多。相比于石雕和砖雕,觉得山陕甘会馆的木雕应该算是我看过那么多古建筑里面,最让我惊艳的一处。会馆的木雕,不仅艺术成就高、规模大、数量多,题材更是丰富多彩,使山陕甘会馆成为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木雕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木雕的题材有三国故事“古城会”、“长板坡前救阿斗”、“刘备访庞统”等,表现神话故事的有“放牧八骏”、“刘海洒钱”、“和合二仙”、“樵子遇仙”、“八仙庆寿”等。雕刻融合了圆雕、浮雕、悬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借用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方式,创造出了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幅“八仙醉酒”木雕是会馆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八仙醉酒后的不同神态和动作。如铁拐李袒胸露腹,倚靠在宝葫芦上,眼神迷离;汉钟离手持芭蕉扇,似醉非醉,面带微笑等,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将八仙醉酒的场景瞬间定格。工匠运用了平雕、立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将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随身法器等细节都刻画得极为精细,甚至连八仙手中的酒杯、酒壶等小物件都清晰可见,展现出清代超高的木雕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木雕“八仙庆寿”,蕴含着吉祥、长寿、幸福等美好寓意 ,是一件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佳作,八仙围绕寿星有序排列,人物之间的动作、神态相互呼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清代木雕工艺的登峰造极,人物的面部表情细腻入微,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服饰纹理流畅自然,衣袂飘飘,仿佛随风而动,每一处褶皱都恰到好处,随身法器更是雕琢得精致逼真,铁拐李的铁拐、汉钟离的芭蕉扇、张果老的鱼鼓等,件件都像是能从木雕中取出使用。</p> <p class="ql-block">木雕的九狮戏绳纹样,同屋檐的右侧则是九狮戏带(上图),寓意着九世延绵。左绳突显麻绳环节的精细,右带则勾勒条带的蜿蜒。画面以九条狮子和一条绳索为主要元素,狮子形态各异,或奔跑、或跳跃、或嬉戏,围绕着绳索展开各种动作。运用了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将狮子的活泼灵动和力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对绳索的细节刻画,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动感。</p> <p class="ql-block">这幅木雕“水城即景”描绘河道穿城而过的景象,船上一女子弹奏琵琶,船头艺人表演,四周环绕达官显贵、商贩匠人,共25个人物,表情姿态各异,展现繁华市井。</p> <p class="ql-block"> 这幅木雕 “街头即景”刻画市集场景,包括骑驴老者、嬉戏顽童、摆摊小贩等,其中“顽童偷酒壶”的诙谐画面尤为生动:一孩童头顶酒壶逃跑,醉翁在后追赶,充满生活趣味。</p> <p class="ql-block">会馆的木雕十分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利用材料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加以斧凿,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穿过戏楼门洞抬眼就能看到高大的牌楼,会馆的牌楼是为歌颂关羽的品德而建的,牌楼正面正对戏楼门洞,是中国清代牌楼中的珍品。气势雄伟,装饰堂皇,面阔三间。次间向前后叉开,形成五楼三牌坊。中枢高耸,左右夹辅,飞檐参错,斗拱交互。旁边珠柱四立,有抱鼓石保护 。牌楼正面题写“大义参天”,它位于中轴线之北部,拜殿之南面,为三间六柱五楼不出头式,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平面布局呈形,三柱一组,三角鼎立,呈鸡爪状,故汴城人士称“鸡爪牌坊”。此特殊平面柱网结构,可增强稳固性。同时因为鸡爪具有抓八方来财之意。</p> <p class="ql-block">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主楼上部檐坡绿琉璃瓦覆盖,正脊为牡丹花雕,中间置一方亭,两侧一狮一象,狮拥莲台,象驮宝瓶。正脊两端的鸱吻,剑把上东书“日”、西书“月”。“日”表示智慧,“月”表示善心。</p> <p class="ql-block">檐下的斗拱更是精巧绝伦,主楼 11 踩、两侧 9 踩的设计,彰显出高超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世间绝大多数牌坊都是“一”字形的,或在“一”字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这座牌坊却是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牌坊,平面布局为三柱一组,三角鼎立。这种结构复杂、设计巧妙的鸡爪牌坊是全国唯一,上过央视的国宝档案节目,专门讲过一期。</p> <p class="ql-block">牌楼下的石雕栩栩如生,有一对是猴子与凤凰,谐音“封侯”(凤猴),其中大猴和小猴寓意着“辈辈封侯”,体现了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让商人渴望提升社会地位的心情。 </p> <p class="ql-block">牌坊四角楼下的走马板上,分别绘制“挂印封金”“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八幅有关关羽故事的彩色壁画。壁画采用彩色绘制,色彩鲜艳且历经岁月仍保持一定的光泽度,展现出古代画师高超的色彩调配和绘制技巧。画面线条细腻流畅,如人物的衣纹、马匹的鬃毛等都勾勒得极为精致,生动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每幅壁画都精心构图,注重人物与场景的布局。例如“过五关、斩六将”,画面中关羽处于中心位置,周围分布着众多人物和场景元素,通过巧妙的层次安排,既突出了关羽的英勇形象,又展现出战斗的激烈氛围,使整个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张力。</p> <p class="ql-block">这八幅壁画选取的关羽故事,如“挂印封金”体现了关羽的忠义和不贪恋钱财,“刮骨疗毒”展现了他的勇敢和坚毅,“过五关、斩六将”凸显其武艺高强和对刘备的忠诚。这些故事通过壁画的形式呈现,是对关羽忠义精神的大力弘扬,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种高尚品德的推崇和追求,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p> <p class="ql-block">会馆中绘制关羽故事壁画,一方面是商人对关羽忠义精神的敬仰,希望以关羽的品德来规范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借助关羽的神勇和威望来保佑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反映了当时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这些壁画是对三国时期历史故事的艺术再现,以直观的形式将关羽的传奇故事传承下来,也让后人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牌楼背面悬挂“流芳千古”匾额。额匾四周为透雕“二龙戏珠”, 每角下面均有垂花柱,八根分别雕刻石榴、佛手、葵果、莲蓬、牡丹、荷花、花篮等。</p> <p class="ql-block">牌楼北即为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由三进殿宇组成。前为拜殿,面阔三间,中为卷棚,后为大殿,皆面阔五间。三殿由天沟相连,构成整体,总面积达540平方米。正殿是会馆最主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像,巍峨气派。</p> <p class="ql-block">大殿屋顶正脊为镂空的龙凤牡丹,当中置狮驮宝瓶,下为琉璃烧制的手卷式匾额,行书"城圣大帝”。</p> <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是殿檐下的装饰木雕,是木雕装饰最美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地方。规模大,数量多,题材丰富,是镇馆之宝,在中原地区也是首屈一指的。</p> <p class="ql-block">在正殿从挑檐桁至额枋仅仅1.7米的宽度范围内,云集了多达七层的木雕,之所以是七层,象征着佛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说,这7层木雕的奢华甚至已经超过了北京故宫,太和殿在相应位置上的装饰也只有5层。现代工艺可以复制其形,却无法复制其神韵。正殿上的七层木雕每层都是先把一整根木枓放上去再进行雕刻而成,说是国内保留下来的木雕艺术天花板不为过。经年累月有些损毁,但没有办法补救,可以说是看一眼少一眼了。</p> <p class="ql-block">主殿檐下张牙舞爪的雕刻便是会馆最大的亮点,凹凸错落的七层雕刻,略带夸张地宣示着晋商的富有。每一段是由整块实木雕琢而成,共分为7层,第一层狮面龙头和蝙蝠,具有镇宅辟邪和遍地是福之意,倒挂蝙蝠具有福到之意,第二层雕刻的是祥云和第1层的蝙蝠连接起来就是有福运之意,第三层是二龙戏珠,第四层是祥禽瑞兽,代表祥瑞之兆。</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采用了镂空设计可以通风,雕刻的花鸟、葡萄、莲花、荷花、石榴、菊花,都是多子的植物代表多子多福,第六层雕刻的有菊花、鹌鹑、花草代表着安居乐业;还雕刻的有莲花、鹭鸶、一棵棵小草,代表一路连科,一路高中,连中三元,第七层雕刻有松鼠和葡萄,葡萄代表多子松鼠代表送子,两边还雕有二龙戏珠。</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第七层两边雕刻着醒目的二龙戏珠,东边的龙头向上,西边向下,意味东升西落。还有四组凤凰牡丹,雕刻得最为精彩。苍龙腾云驾雾、凤凰振翅欲飞。龙头凤首突出于画面之外,伸向空中。雕工们匠心独到地采取悬雕手法,使龙与凤的造型适应多角度欣赏,这样的技艺手法使龙凤更具立体感、韵律感、跳跃感。</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更为重要的细节:苍龙口中衔着的球,看似与龙口脱离,却实则是雕刻一体的。可无论以何种角度,都完全看不出连接点在哪里。而且龙珠与地面还是一个垂直的状态,它已经屹立249年仍然没有脱落的迹象,体现了古人精湛的技艺,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可谓精美绝伦。<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这“龙衔球”的当地一宝,可惜技术已失传,只可在残留的时间里贪婪欣赏了。</span>旁边的牡丹花瓣有7层,每一层都薄如禅意像纸一样薄。这种悬雕透雕的工艺也已经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雕刻的奇思妙想,不仅是当时商人求吉的心理需要,更是艺术家审美心理的需要。关键在于这些商人不仅是经商的行家高手,还在于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真知灼见和对民族审美精神的刻苦求索!</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张照片从左往右展示了七层木雕令人叹为观止的风采。第三层:雕刻九组“二龙戏珠”,每组由两条形态各异的龙组成,共18条龙,象征“龙生九子”的祥瑞 。第七层:两侧各有一组“二龙戏珠”,与“凤穿牡丹”组合,总计14条龙,二只凤凰。</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祥禽瑞兽),包含鹿(象征福禄)、马(象征进取)、猴(谐音“侯”)、羊(三阳开泰)、麒麟(仁兽)、大象(太平有象)等,共6种瑞兽 。第五层:菊花、牡丹等花卉中偶有蝴蝶、蜜蜂点缀 。第六层(花鸟鱼虫)有喜鹊(报喜)、鸳鸯(忠贞)、青蛙(多子)、仙鹤(长寿)、松鼠(灵活)等,共5种动物 。</p> <p class="ql-block">植物与吉祥图案:第五层:菊花(高洁)、牡丹(富贵) 。第六层:葡萄(多子)、莲蓬(连年有余)、松竹梅(岁寒三友) 。第七层:葡萄藤、松树(象征长寿) 。这些雕刻不仅数量庞大,更通过谐音、象征手法传递晋商对“忠义仁勇”“多子多福”“富贵平安”的追求,堪称清代民间工艺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山陕甘会馆,能媲美此处的很少。山陕甘会馆使用龙纹雕刻的放眼全国唯此一家,主要是因为这里供奉了关二爷关羽。中原大地崇尚忠义,此地供奉关羽关二爷,清明上河园颂扬岳飞岳王爷,传统文化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晋商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最富裕的商业团体,有着山西商贾雄天下的称呼,如何判断一个家族在古代身份高低是否富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他们家的雕刻艺术品的繁琐程度。毕竟在古代很多木雕能流传到现在,经过风吹雨打太阳晒还没有损坏的,一定是上好的木料,最精美的雕功一定要请手艺最高的雕刻家,才能够做到如此的地步,这些都是资金雄厚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建筑上面的雕刻用于装饰原本枯燥乏味的木结构表面,里面的用料都有椴木杨木黄花梨木,而雕刻的内容大多以人物,花卉,山水,动物和传说中的神兽以及亭台楼阁为主题。每一种木材的纹理结构或者柔韧性和强度都不同,因此,雕刻的时候需要巧妙利用这些,形成大面积的镂空和经典的造型图案,这样能够使得雕刻栩栩如生。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除了房梁以外,几乎所有的部分包括雀替,挡板,垂柱都有各种各样的浮雕和圆雕。</p> <p class="ql-block">这些雕刻在设计上就考虑的人们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视觉感受,不论我们从正面左右两侧和不同的高度以及远近观看,都能感受到整体和细节的经典造型,如此细致精致体积庞大的雕刻,在整个中原地区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从未有一个历史建筑让我看了如此难以忘怀,在这里,我才真真正正知道了什么是“雕梁画栋”,原来不是书上平面的四个字,是屋檐下的栩栩如生,是光照下的流光溢彩。镇馆之宝-双龙戏珠,那悬于龙口的珠子愣是百年未落,改变的却只有随着岁月暗淡的颜色。我再一次诧异于古人的与工匠精神。山陕甘会馆的木雕工艺,其技巧繁琐、种类繁多、数目广泛,堪称同类的王者。</p> <p class="ql-block">大殿是会馆最主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右手捋髯左手执卷坐像。</p> <p class="ql-block">会馆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晋商文化的缩影。关羽元素贯穿其中,“忠义仁勇”的精神与商人的诚信之道交相辉映,成为古建与商业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开封古城藏瑰宝,山陕甘会馆独秀!这座融合了晋陕甘三地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木雕瑰宝穿越了二百多年的岁月沉淀,依旧熠熠生辉,诉说着清代商帮的传奇故事和卓越智慧。</p> <p class="ql-block">屹立了249年的山陕甘会馆,木雕艺术的天花板。国内木雕精品,开封人的骄傲!这座保存完好的会馆建筑,至今都是开封的一张古老名片。</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山陕甘会馆处处彰显着商人的诚信与智慧。“公平交易”、“义中求财”,不仅是商人的经商理念,更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处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这个福字是陈抟写给赵匡胤的,右半部分形似花瓶,寓意平安。相传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隐士,与赵匡胤交往颇深。赵匡胤未登基时,曾与陈抟对弈,陈抟以华山为赌注,最终赵匡胤输掉了华山。后来赵匡胤登基,陈抟送上这个福字,寓意着希望宋朝天下富足、百姓安心,同时也蕴含着对赵匡胤的祝福,希望他能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会馆内的石雕作品除了牌楼明柱柱身下段各以三块抱鼓石状夹杆石将柱身外前后三面夹峙,抱鼓石表面浮雕“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升侯”等图案。还包括其他建筑上各种神话故事和吉祥图案,展现了古代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会馆内这些殿宇,都用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鲜艳耀目。脊饰华丽,有狮拥莲台、象驮宝瓶、奇兽奔驰等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不得不聊下会馆内的屋顶,一般来说呢,在古代平民百姓是不得用重檐歇山和庑殿顶(照壁为庑殿顶),“官民房屋坛垣不许擅用琉璃瓦、城砖”,但山陕商人,他们把会馆与关公结合在一起,到了清代关公被顺治帝封为了“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名正言顺地提升了建筑规格。(再加上关羽本就是山西人,一切都正好)。</p> <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本质是议事厅,珍贵器物当年随商号流动,所以没有留存室内藏品,反而让建筑本身成为“最大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 ,这座历史悠久的瑰宝,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坐落于繁华都市之中,却仿佛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这不仅是一处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文化的交汇点。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兴衰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承载了三省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使命。</p> <p class="ql-block">山陕甘会馆矗立在繁华都市的一隅,静静地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与民间工艺巅峰之作。殿宇巍峨,四合院布局规整大气,仿佛步入其中便能听见那远去的驼铃声与喧闹的市井交易场景。会馆以其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绝”闻名遐迩,细腻繁复的图案讲述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吉祥寓意,每一寸雕刻都是匠人精神的极致体现。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部立体的历史画卷中,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商业精神。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摄影发烧友,山陕甘会馆都是你不容错过的打卡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