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8日,随家人一起去了一趟河北省涞源县参加亲友为孩子举办的婚礼,顺便去了“拒马源头”公园看看。漫步在涞源县拒马源头公园,仿佛踏入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清澈的拒马河水自地下奔涌而出,浪花欢腾,折射着粼粼波光。岸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枝条随风轻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园内亭台错落,雕梁画栋间尽是古朴韵味,漫步其中,能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远处青山如黛,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孩童在广场嬉戏,老人于亭中对弈,欢声笑语回荡在碧水绿树间,一派悠然闲适的景象,让人沉醉在这静谧美好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涞源被誉为“凉城”的街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拒马源头”公园门前</b></p> <p class="ql-block"> 在拒马源头公园门口处,就能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距今近1300年的“</span>兴文塔”。兴文塔位于涞源县城拒马源头泰山宫院内,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马源公园简介 </b></p><p class="ql-block"> 拒马源公园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东南部,本公园占地55亩,是拒马河的发源地。涞源盆地为断陷盆地,四周的岩溶裂隙水渗入到盆地第四纪砂砾岩中,由于地层断裂切割和东部巨大花岗岩体的阻隔形成了七组构造上升泉。目前,拒马源泉群是河北省境内唯一没有断流的溶岩大泉,总出水量达3m3 /秒,泉水温度常年基本恒定,夏季冰凉彻骨,冬季雾气蒸腾。泉水水质稍硬,为一类优质饮用水。</p> <p class="ql-block"> 拒马源泉群类型齐全,"珍珠泉"、"翻沙泉"、"手刨泉",观赏价值极高。拒马源景区清泉喷涌,绿柳成荫。拒马源广场湖光塔影、鱼翔浅底,是涞源县的标志性景观,也是人们休闲娱乐、避暑纳凉的理想去处。</p> <p class="ql-block"> 拒马源公园位于拒马河源头,地处县城中心地带,依泉傍塔而建。公园总占地面积36685平方米,约55亩,其中水面面积12700平方米。是游客游览观赏和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亮化、美化公园,全面展现涞源三源汇通的独特景观,体现人文、秀水、雅致的旅游要求,我县聘请天津中治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按照全新的理念,对公园的建设进行全新设计,投资882万元,规划拓宽改造东侧游园路,新建诗书广场,改造或新建亲水平台等16处景观节点,补植绿化、增加绿量,使绿地率达到60%。</p> <p class="ql-block"> 同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高起点站位,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改造提升景观,强化生态保护,和谐理念,建设健全、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诗画山水 凉城涞源</b></p><p class="ql-block"> 涞源,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汇,拒马、涞水、易水三源共生,是一个钟灵毓秀、诗意栖居的旅游胜地。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白石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雄奇险幻秀,谱写出山水间最美妙的诗篇;以国保单位兴文塔、阁院寺、明长城为代表的文物古迹,彰显出历史之厚重,铭记着文脉之悠长;以黄土岭战役、少年英雄王二小为代表的红色印迹,见证着英雄涞源本色不改,红色基因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凉城"的涞源,以其优良的生态气候和宜人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全国旅游避暑目的地,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造就了近悦远来的现代化旅游城市。好山好水好风景,沿着"景城同建、主客共享、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方向,一座崛起的国际级、山地型的旅居康养度假大区正为当代涞源书写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马源河流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以前,在西南最高的山顶住着一户人家,只有婆媳二人,生活还好,就是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十余里的山洼中挑水,羊肠小路,崎岖难行。挑回水需用大半天。而这家婆婆生性高傲自私,对儿媳小娥十分刻薄,要求儿媳天天给她挑新水吃。小娥相貌不扬,心地善良。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或风霜雪雨天气,她必须下山担水,累得腰酸腿疼。婆婆还故意刁难她,每次担回来的水只留前面的一桶,把后面的一桶泼掉,水缸必须天天满着。</p> <p class="ql-block"> 活儿这么累还不给她吃饱饭。一天,烈日炎炎,小娥挑着一担水爬上山崖,大汗湿透了衣裳,她放下担子正擦汗,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一匹马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老头和蔼地说:“这位大姐能舍给我一桶水吗?我的马数日未喝上了”。小娥打量了一下老头,慷慨地说:“给您桶”。白马将一桶水喝完,忽然连人带马都不见了。第二天小娥担水回来,又在这里遇到老头,又要去一桶水饮马。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五天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小娥担水回来,又路过这个地方,她决定不停歇,没想到老头已在这里等候她。老头慈祥地对小娥说:“这位大姐实在太辛苦了,我的马白白喝了你五桶水,没别的可送,就给你这把马鞭子吧”。小娥不要,老头告诉她:“拿回这把鞭子,搭在缸沿上,每天清晨晃两下水缸就满了,从此就不必受苦了”。小娥半信半疑地接过鞭子,一眨眼老头和马又不见了。第二天凌晨,小娥决定试试,她把缸沿的鞭子晃动两下,果然灵验。水缸真的满了。</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两天,婆婆发现小娥不去挑水,便怒气冲冲地走进厨房,一看缸里满满的水,更奇怪的是缸上还搭一把鞭子。婆婆高叫:“这是什么玩意?”说完往外一抽,“哗”的一声,水如柱的喷了出来,窜到屋顶,流出门外,婆婆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水比她快,眼看婆婆被水淹没冲走。小娥急中生智,掀起锅盖扣在缸上。从此,一股清泉源源不断的从这里流出,汇成一条大河,河水把大山冲出一条弯弯的河谷,小娥化作泉口上面的小山。</p> <p class="ql-block"> 后人为了纪念小娥便在泉口上面的小山修了一座庙,庙前建了一座塔,这就是现在说的广昌庙(即泰山宫)和庙前的古塔(兴文塔)。千百年来,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拒马河沿岸人民中流传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拒马源河流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span></p><p class="ql-block"> 关于拒马河有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时,羌族首领石乐,骁勇善战,野心勃勃,一直虎视眈眈有侵犯之意。终于,石乐骑马横枪的率领百万雄师,雄赳赳奔赴拒马河,皇帝派出了将军刘坤挂帅,点十万精兵拦阻石乐。</p> <p class="ql-block"> 拒马河地势险要,水面宽广,水流湍急。夜晚,刘坤徘徊拒马河边愁眉不展,交战双方兵力如此悬殊,以一抵十,羌族人又生性彪悍,怎样才能阻止石乐进犯呢?望着急流的水面,刘坤灵机一动,命人砍来树桩,连夜将树桩钉进河里,树桩与树桩间缠上拌马索,树桩拌马索全部隐藏水中,岸上的人只能看见风吹水面哪知机关暗藏,刘坤安然等待,以逸待劳。</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石乐军队,气势汹汹地立马横枪于拒马河对岸,来不及休整,石乐就一声令下,顷刻喊杀震天,岂料行至河当中,马匹被马索钳制,很多人被树桩绊倒,顷刻间人仰马翻,就连石乐也被困在了河中央,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愤怒、绝望、伤心、加上征途疲乏,一口鲜血喷出,落水而亡。刘坤大获全胜,演绎了一段以少胜多的佳话。拒马河是一条智慧的河!</p> <p class="ql-block"> 另外,拒马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拒马河边有一个相貌奇丑的少年,但他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经常帮乡亲们耕田担水推碾拉磨,有一天,少年正在田里劳动,见一美丽无比的少女被一伙匪徒追赶,少女边跑边呼救命,少年放下锄头,奔到少女眼前,匪徒竟然被少年奇丑无比的容貌吓得抱头逃窜。获救少女为报救命之恩以身相许。</p> <p class="ql-block"> 少年以容貌丑陋为由拒绝少女好意,少女粲然一笑,走向拒马河边打了一盆水让奇丑少年洗脸,少年洗脸后突然变成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原来,少女是上天派来的仙女,特来考验少年是否像传说中的那样善良正直热情。后来,凡是拒马河畔人家生小孩后,家人都要用拒马河的河水给婴儿洗脸,以求英俊潇洒美貌如花。拒马河是一条美丽的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马河被称为“生命之河”</b></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拒马河以她甘甜的乳汁养育着沿岸的儿女,灌溉了沿岸成千上万亩的良田,它也是本地唯一的水源,多少年来,不知是否有人专门留心检验过河水的成分,村民们都是直接把清亮亮的河水挑到自家水缸,用于浇菜、烧水、洗米做饭等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拒马河当地,从来没有听说谁家使用了先进的过滤仪器,村民们不知道什么是水的净化,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得了城市中的奇病怪症,更没有癌症患者,而且大多数老人的寿命都年过古稀。拒马河蕴藏着丰富的长寿秘诀呢!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生命之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马河境内凉城风景区</b></p><p class="ql-block"> 凉城风景区位于保定市西北部的涞源县境内,太行山、恒山、燕山在此交汇,易水、涞水、拒马河同源于此,这里气候凉爽,群峰吐翠,碧潭泉涌,万壑竞秀,是太行山深处一处绝好的旅游胜地。“拒马寻源”是涞源凉城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是一处著名的景观。涞源,是河北平原西部深山中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中间有泉水涌出,形成拒马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拒马河侧紫荆关长城</b></p><p class="ql-block"> 拒马河侧的一段,是著名的紫荆关长城。紫荆关位于紫荆山上,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隘口之一,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名气很大。拒马河的河床宽几百米。现时只剩下一条小溪,河床两则布满了垃圾。紫荆关城门刚经过维修,但让人遗憾的是城门的四周也有很多垃圾堆积,更有不少塑料袋挂在树枝上。反映当地政府和人民在环境保护方面,仍需多做一些工作。</p> <p class="ql-block"> 拒马河古称涞水,所以这里被称为涞源。拒马河原称巨马河,“巨马”乃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后相传因曾拒石勒之马南下又被写作“拒马”。无论“巨马”还是“拒马”,均言其水势之大。</p> <p class="ql-block"> 拒马河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条长年不断的河流。不到源头很难想象,那清流滚滚的拒马河是从涞源县城东南部平地钻出来的。拒马河源头泉眼密集成群,泉区林地手刨一坑即可成泉,泉水顶着细沙翻涌,成为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涞源县城一带泉群的出水量,总流量达到3.4立方米/秒,出水量之大,在华北地区实属罕见。为保定市做旅游规划的专家,看着汩汩翻涌的拒马河源头的泉水惊诧不已,他们评价说:拒马河源头的泉,是全国最好的,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中国北疆每年流失110亿方水,却被邻国拦河建水库,规模超过三峡。涞源县城有七大泉群,其中以北海泉、南关泉和老龙潭最为著名。群泉密集的拒马源地区达6平方公里,泉水淙淙,白杨绿地,山水相映,环境清幽,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水乡风光。</p> <p class="ql-block"> 拒马河源头的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7℃左右,夏季感觉冰凉刺骨,冬季因与外界温差大而雾气腾腾,来不及结冰就已奔流出了几十公里,成为冬季北方最大的不结冰的河。</p> <p class="ql-block"> 拒马河因水大流急,对所经山地切割作用强烈,多形成两壁陡峭的峡谷。拒马河从涞源发源流经著名的旅游胜地野三坡、十渡,形成一条百里画廊。专家们称这里是北京西南部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而拒马河源头的泉水则是其“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拒马河景区不仅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相匹配,形成了弥勒四眺、层楼朝爽、东塔松涛、阁院钟声、镇海晚霞、涞(水)易(水)合流、秀山返照七大美景。到拒马源头景区观光游览,那份回归自然的情趣,定会使人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在拒马源头公园,公园中央湖中有一泉眼,据说是拒马河源头,湖边垂柳依依。湖正中有一亭子,在亭子中矗立了一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拒马源头的泉水清澈透明见底,泉水不断的从地下冒出来流向远方。</b></p> <p class="ql-block"> 拒马源公园的背后,一边是涞源县第二中学,大门修的古香古色。中学的隔壁是泰山宫,宫内有一古塔,兴文塔,据说唐代天宝年间始建,明代有修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泰山宫简介 </b></p><p class="ql-block"> 泰山宫地处河北省涞源县县城,与拒马源头的北海第一泉毗邻,泰山宫院内的兴文塔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宫始建于唐代贞观14年,俗称"泰山宫奶奶庙",庙内供奉以碧霞圣母、送子娘娘、眼光娘娘,还有天王殿、药王殿、财神殿、三清殿等道家神团体系。</p> <p class="ql-block"> 古代泰山宫松树成荫,与始建于唐天宝三年的兴文古塔交相辉映,每当大风吹过,涛声如歌,故有"东塔松涛"之美誉。时世变迁,二十世纪中叶文革期间,大部分殿堂庙宇被毁,现只存山门碑厅(已改为碧霞圣母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楼鼓楼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3年4月13日,经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批准,泰山宫正式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从此泰山宫香火鼎盛,声名遐迩。每年的农历十八时值泰山圣母碧霞元君诞辰之日,大德信众慕名而至,香客云集,规模之大,庙会盛景,堪为空前,实乃道教之兴盛之地。时至今日,道教建筑唐代兴文塔的"水母娘娘"的传说亦是脍炙人口,为后人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兴文塔简介 </b></p><p class="ql-block"> 涞源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带,作为宋辽古战场与边贸重镇,兴文塔见证了唐代边疆治理、宋辽军事对峙、明代民族融合等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兴文塔位于涞源县城拒马源头泰山宫院内,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距今近1300年。其建筑形式为五级八角实心楼阁式砖仿木结构,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须弥座,高1.42米,仰覆莲形;塔身高25米,底部直径7.33米,每层有出檐,檐下设砖制斗拱,椽、飞为平座,卷刹很大,兼具唐代雄浑风格与辽代工艺特征。</p> <p class="ql-block"> 其斗拱头层出双翅四铺作,二层檐以上均为三铺作,各檐有柱头一朵,补间一朵,其独特的砖仿木斗拱、直棂窗、铁制塔刹(部分损毁)及碑文遗存,展现了中原建筑技术与北方游牧文明工艺的融合,是唐代至明清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一层有碑文一块,镶嵌在第一层塔身东面盲窗位置的汉白玉碑刻长52厘米,宽40厘米。上面记载:<东西南北总同山,万万千千弥亿年,钱房日铸百万贯,工匠千人若神仙,天宝三载制此塔,不朽不坏与天连。>这通碑刻主要记载了涞源古代矿业、冶炼业及铸钱作坊的胜况及建塔的时间,从而也可以看出是铸钱作坊出资修建了这座塔。</p> <p class="ql-block"> 塔本来是佛教用于安放供养舍利子的。但兴文塔没有地宫,始建碑也未提到佛教内容,而且塔名为"兴文塔",是振兴文化的意思。涞源古时文气不旺,据当时勘舆学家观测,建塔之地为八卦巽[xun]的方位,有缺陷,文化之灵气随风而走了,在此需有高耸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塔,即解决了风水的缺陷,又为周围环境增色,所以"兴文塔"的性质即是风水塔,也是风光塔。由于兴文塔位于道教场所泰山宫内,每年吸引各地各族游客30余万人次,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p> <p class="ql-block"> 兴文塔以千年身姿铭刻涞源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我们将进一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其历史和文物价值,将其打造为各民族"三交"示范标杆,为新时代涞源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进入“泰山宫”门的四大金刚</b></p> <p class="ql-block"><b> 在公园最前面有一抗日英雄王二小的雕塑,小英雄就是涞源人,在涞源放牛,也在涞源牺牲。</b></p> <p class="ql-block">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岁月悠悠,转眼间70多年过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中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p> <p class="ql-block"> 涞源县王二小纪念馆中保留着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的题词:<b>“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王二小”人物争议</b></p><p class="ql-block"> 在河北平山、涞源都有王二小纪念地,在河北顺平以至山西等地都有王二小式少年英雄的事迹流传。关于王二小的原型,有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阎富华、保定市涞源县王二小等多个版本,关于其牺牲时间也有1941年9月16日及1942年10月25日两种说法。王二小,其实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据《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作者方冰涞源县王二小纪念馆中保留着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的题词:“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唐县、平山县等都说是他们县的。对此,方冰说:“你们不要争,你们每县都有这样的好孩子”。事实上,当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的身影,各地都涌现出了王二小式的少年英雄,正是他们的英雄事迹给了作者创作灵感。</p> <p class="ql-block"> 方冰回忆:“在我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谓‘二小’就是指当地的那些孩子,至于为什么要写放牛的‘二小’,是因为在反‘扫荡’中冀中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敌人,保护自己,发明了一种消息树。如果消息树立在山头上,就说明没有敌人。如果消息树倒了,就说明有敌情,得赶快转移,而看护和掌管消息树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来担任, 这些‘二小’一边看护牛羊,一边看守消息树。</p> <p class="ql-block"> 至于歌中的‘二小’为什么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王姓比较通俗、普遍!”他说:“王二小和刘胡兰、 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