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盐色》中看党色、国色交织下的抗战风云,(系列⑩)

紫阳赵

<p class="ql-block">在李春平的长篇小说《盐色》里,巴山深处的镇坪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成为了时代洪流的聚焦点。这部作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多方势力与复杂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万象,其中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地方国民政府的身影,交织出一幅生动且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各有其独特的“色彩”,共同演绎着国难当头时的家国故事。</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在《盐色》里呈现出斑驳复杂的色调。镇坪县的国民党势力,作为国家统治机器的基层体现,肩负着抗日的职责,但内部却矛盾丛生、弊病尽显。从县长鲁伦的形象中,便能一窥国民党基层政权的状态。他身处抗战大环境,却在其位而未能全心全意谋其职。一方面,他被上级的指令与任务束缚,表面上响应抗日号召,组织一些抗日宣传与物资筹备活动,试图在抗战中维持国民党的统治权威与形象;另一方面,他又深陷官场的权谋与私利漩涡。在处理与地方势力的关系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仕途与利益集团的平衡,而非纯粹的抗日大业。对待抗日物资的调配,时常会因各种人情世故与官场规则,导致物资分配不均或拖延,使得前线急需的物资不能及时到位。这种行为背后,是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主义与腐败作风在作祟,他们将党国利益与个人利益混淆,在抗日的关键时期,仍将精力分散在权力斗争与利益争夺上,使得国民党在镇坪的抗日行动染上了灰暗的功利色彩 。</p> <p class="ql-block">而共产党在《盐色》中宛如熠熠生辉的火炬,散发着坚定而炽热的光芒。虽然在陕南地区处于秘密活动状态,但中共地下党员刘富有、齐向前等,却以星星之火的态势,悄然点燃镇坪人民的抗日热情与希望。他们深入民间,与百姓打成一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民众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在与陈洪鼎等当地进步人士的接触中,展现出真诚、平等与为民族谋解放的高尚品质。陈洪鼎通过阅读进步报刊以及与他们的交流,逐渐了解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最终毅然加入共产党。这一情节深刻体现出共产党以其先进的理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艰难环境中不断壮大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他们不追求个人私利,只为全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其“党色”是纯粹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红色,在黑暗的抗战岁月中,给镇坪县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光明与希望 。</p> <p class="ql-block">地方国民政府作为国民党政权的基层延伸,在《盐色》中与镇坪当地的社会生态紧密相连。警察局局长陈规,他既是国民党地方统治秩序的维护者,又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他身处复杂的局势中,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命令,维持地方治安,配合抗日相关的事务;另一方面,又因与当地百姓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的疾苦有所同情。在面对日军轰炸后的混乱局面时,他努力组织人手维持秩序,救助受伤民众,试图在艰难处境下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然而,他也受到国民党整体腐败风气的影响,在一些决策上会受到官场规则的掣肘,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百姓谋福祉。这种矛盾的状态,使得地方国民政府在抗日中的“国色”呈现出一种挣扎与无奈的色彩,既有为抗日努力的一面,又被体制内的腐败与不合理束缚,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在《盐色》构建的世界里,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地方国民政府的形象与作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国民党的腐败与混乱,凸显出共产党的正义与担当;地方国民政府的挣扎,则成为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与映衬。这种多元“色彩”的描绘,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文学呈现,更是对民族抗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让读者看到,在民族危亡时刻,不同政治势力有着不同的选择与表现,而正是共产党坚定的抗日决心、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盐色》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对这些“党色”与“国色”的刻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立体且充满深度的抗战历史画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p> <p class="ql-block">附:李春平简介:</p><p class="ql-block">《盐色》是李春平“盐道三部曲”的第二部(另是《盐道》《盐味),这部作品经过三年的采访和写作,于2018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李春平:小说家。陕西省紫阳县人。现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安康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1962年1月出生,现任安康市文联主席。迄今为止,出版和发表作品近500万字,主要作品有《上海是个滩》《步步高》“盐道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四十余部,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转载。由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玻璃是透明的》被中宣部列为2000年十大国庆献礼片之一,为家乡紫阳量身制作在家乡实景拍摄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等五项大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