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时光,忆余纲先生

谢燕颢

<h3>篆刻时光,忆余纲先生<br>在时光的长河中溯游,几十年前的厦门往事,如璀璨星辰,于记忆的天空熠熠生辉。彼时,我在虞愚先生为陈美祥老师题写“吉祥斋”之处学书,那是一段被艺术气息萦绕的日子,每一刻都仿佛浸染着墨香与金石之韵。<br>在学书的那方小天地里,余纲先生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他每创作一方好印,总会迫不及待地将其赠予好友陈美祥老师。那一枚枚印章,承载着他的心血与情谊,在两人之间传递着艺术的温度与真挚的友情。<br>而我,有幸在一次偶然中,走进了余纲先生的视野。那日,我临了一方程邃的“少壮三好,音律,书酒”流派印,又刻了一方齐白石也刻过此内容的“大匠之门”。当我将这两方印呈现在众人面前时,余纲先生的目光被深深吸引。他细细端详,眼中满是赞赏。或许是我那独特的字法与刀法,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敏锐感知。随后,他微笑着,将一本《余纲书法篆刻选集》递到我手中,那动作轻柔却又充满力量,仿佛是在传递着一份艺术的火种。<br>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神秘之门。从书中,我了解到李若初、陈明鉴、虞愚三位师长对余纲先生的深远影响。他们的学问如浩瀚海洋,书法似巍峨高山,旧体诗词若潺潺溪流,滋养着余纲先生的艺术灵魂。在这三位师长的熏陶下,余纲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br>后来,余纲先生为我写了一首诗——《赞谢燕颢篆刻艺术》。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谢公执刃刻春秋,燕影翩跹印里游。”首联之中,我仿佛看到自己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刀都似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执刃刻春秋”,这五个字,形象地概括了我对篆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那是我在时光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br>“颢气盈心融古意,刀痕藏韵展鸿猷。”颔联里,“燕影翩跹”巧妙地呼应了我名字中的“燕”,让我仿佛看到自己在篆刻的艺术天空中,如燕子般自由灵动、潇洒自如地翱翔。而“颢气盈心”,则体现了我内心对艺术的赤诚与追求,那一股浩然正气,让我努力将古老的意趣融入每一方印章之中。<br>“程门探法寻真趣,闽地研风汇众流。”颈联中,“程门探法”让我回忆起自己深入探究程邃等前辈篆刻之法的时光,在那一方方古印中,我寻觅着艺术的真谛,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着璀璨的明珠。“闽地研风”则让我感慨在闽地学书的日子,我如饥似渴地研究着当地的篆刻风格,汇聚各方艺术潮流,让自己的艺术视野不断拓宽。<br>“印石无言书岁月,艺途逐梦韵长留。”尾联里,那默默无语的印石,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与艺术的沉淀。而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逐梦想,那一份对篆刻的热爱与执着,将化作永恒的韵味,长久地留存于世间。<br>然而,我自知才疏学浅,在艺术的道路上蹒跚前行了一生,却始终未能混出名堂。我临习《张迁碑》等多本碑帖,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却难以得其神貌。旁人看我的字,只见笨拙,难见拙中之趣。但即便如此,我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那一方方印石,便是我艺术梦想的寄托。<br>为了怀念余纲先生,我用六尺整张宣纸,饱蘸浓墨,书写下这首他为我写的诗。当毛笔在宣纸上舞动,那一个个灵动的字迹,仿佛是我对余纲先生无尽的思念与感激。墨香四溢,弥漫在空气中,与记忆中的金石之韵交织在一起,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与余纲先生相处的美好时光。<br>如今,岁月流转,余纲先生已远去,但他对我的影响,却如同那首诗一般,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在艺术的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怀念与激励,继续前行,用我的刀,刻下属于自己的艺术春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