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自驾游(第三天)

小河

第三天:洞天府地,古村寻踪(2025年4月16日)<br> 晨曲:明月湾古村的诗情画意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背倚青山,南濒太湖,地形宛如一钩明月。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相传吴王夫差与西施曾在此赏月,故得名“明月湾”。现存建筑多为清乾隆年间所建,保留了江南古村的原始风貌。 清晨的明月湾被鸟鸣唤醒, 推开民宿的木窗,晨光已爬上古樟树的枝头。 再一次来到太湖边上千年古码头, 与昨天傍晚相比,少了熙熙攘攘观落日的人群,明月湾呈现出它静谧温柔的本来面目。 这里号称太湖第一湾,确也名至实归。 明月湾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明月湾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村内设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有多条横巷,纵横交叉,井然有序,俗称棋盘街。街面均以花岗岩条石铺设,下为沟渠,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的民谚。街道两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花果,清代诗人沈德潜称之谓“人烟鸡犬在花林中”,清代诗人凌如焕称之谓“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 我沿着石板路,步入明月湾古村。 斑驳的墙面, <p class="ql-block">沧桑的门楣,</p> 弯曲的石板路, 让你立刻就沉浸到历史的烟雨中。 古村保留有不少古建筑:包括礼和堂、裕耕堂、瞻瑞堂、邓氏宗祠等,以砖雕、木雕、石雕和苏式彩绘为特色,体现清代富商宅第风格。 村内设有廉吏暴式昭纪念馆, 院中“廉石”讲述两袖清风的故事。 这是地处村中央的更楼, 古村虽已商业开发, 但还有不少原住民, 这户人家正在晾晒腌制的白鱼,100元3条。 明月湾,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 是一处画一样的村落。 登高:石公山上的太湖全景 <div>石公山位于西山岛的东南端,三面环水,一面背倚丛岭,满山翠柏浓郁,如青螺伏水,似碧玉浮湖,风光无限好,堪称人间仙境。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div> 石公山不高,以石为奇。山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轩树桥廊,疏密有致, 有归云洞、 浮玉北堂、 来鹤亭、 断山亭、 一线天、 云梯岩, 明月坡等景观,湖光山色举目入画。 登上山顶览曦亭, 眼前的太湖豁然开朗,烟波浩渺,水天相接。 七十二峰散落其间,宛如珍珠撒落在蓝丝绒上。 石公山的西南湖面隐约可见天目山余脉,巍峨起伏,构成了一幅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壮丽景象。 石公山有一石公寺, 当年著名的海澄法师曾在此居住长达10年。 探幽:林屋洞的洞天世界 林屋洞,俗称龙洞,因“顶平如屋,立石成林”而得名。自唐、宋开始古洞就是我国道教圣地,谓:“天下第九洞天”。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景观奇幻,被古人誉为人间仙境。 林屋洞洞口低狭,洞穴广阔,深邃莫测。 据古书记载,洞中有石室、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鱼乳泉、石燕、石床、石桌、隐泉等。 各种类型的溶洞看多了, 虽然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如倒挂的莲花,有的似奔腾的骏马,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 但已不能激起我的兴趣。 <p class="ql-block">倒是洞外几块石刻,</p> 还有一点看头。 惊叹:东山雕花楼的极致匠心<br><br> 午饭后来到东山雕花楼。东山雕花楼是东山棉纱大王金锡之、金植之兄弟为表达对母亲的孝心而建。 ‌东山雕花楼‌,又称春在楼,位于苏州洞庭东山镇,是吴县香山(今属苏州吴中)建筑雕刻的代表作。该建筑由香山帮匠人陈桂芳设计,木雕艺人周云龙负责,动用了250多名工匠,于1922年开始兴建‌,历时三年完成,耗资17万银元。<br> 这座被誉为 "江南第一楼" 的古民居,每一处细节都令人惊叹。 东山雕花楼的建筑风格独特,正面砖雕门楼分为三层,门楼的 "凤戏牡丹" 砖雕细腻到能看见凤凰的羽毛纹理,梁架上的 "八仙过海" 木雕栩栩如生, 中坊匾额为“天锡纯嘏”,意为上天赐予大福; 大门对面的照墙上有砖雕“鸿禧”二字,开门见喜。大厅门槛上嵌有蝙蝠形的销眼,寓意“脚踏有福”‌。 背面匾额为“聿修厥德”,出自《诗经》,意为发扬祖宗的真德真性,修好个人的道德。<br> 前楼大厅名为“仰蘧精舍”,取自春秋卫国大夫蘧瑗,表达了金氏兄弟对他的敬仰之情。大门口地面的彩石图案为“平升三级”,寓意步步高升。 砖雕、木雕、石雕三雕俱全, 就连窗棂上的花鸟图案都是镂空雕刻, 东山雕花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走马廊檐柱是希腊科林式的, 栏杆上的铸铁栏板上的字样是篆体的“延年益寿”,风格却是欧洲洛可可式,栏檐部装饰的是巴洛克花环。 讲解员说,整座楼的雕刻花了三年时间完成,工匠们的匠心可见一斑。 内部陈设也极为讲究。 会客厅里的老红木椅,我一只手都拎不动。 连丫环房也十分考究。 还有一棵江南难得一见的孩儿莲,有300年的树龄了, 花儿小若指甲,形状如莲,花色红润似孩儿脸,故称孩儿莲。 恋恋不舍地走出雕花楼,一面惊叹“楼无处不雕、雕无处不精”的精湛工艺,一面不禁为这江南第一楼承载了游客过于杂沓的脚步声而心疼。美是需要呵护的。为什么不限制参观人数或者让游客戴上鞋套呢?我们不愿看到它像应县木塔一样变成危楼,而是希望它的美能穿越更长的时间,感染更多的心灵。 怀古:陆巷古村的名人足迹 陆巷古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背靠莫厘峰,南临碧螺峰,西濒太湖,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村落之一,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 走进古村,窄巷深院,粉墙黛瓦,随处可见古旧的明清建筑。 古村已经商业开发,门票65元。 陆巷古村始建于南宋,距今800余年,明清时期因名人辈出而兴盛,尤以明代首辅王鏊的故里闻名。王鏊曾连中解元、会元、探花,村中现存纪念其功名的三座明代牌坊(探花、会元、解元)。 古村现保存有明清建筑30余处,包括王鏊故居惠和堂、寒谷山庄等“72堂半”高堂巨宅,以香山帮建筑工艺为特色,砖雕、木雕精美。<br> 核心景观包括明代古街“紫石街”、陆氏宗祠、惠轩书室等,布局呈“一街六巷三河浜”。 暮色:七都双塔的湖边剪影 离开陆巷古村,途经七都双塔,两座宋代石塔矗立在太湖边,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峨。 夕阳的余晖为双塔披上金装,塔影倒映在湖面上,随着波浪轻轻摇曳。湖边的芦苇荡已抽出新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远处的归鸟掠过塔顶,留下一声清啼,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 <p class="ql-block">夜宴:渔人码头的湖鲜盛宴</p> <p class="ql-block">天色已晚,到达湖州,入住椿𤋮养生酒店后,直奔渔人码头的 "永春船家菜"。</p> 餐桌就设在湖边,灯火通明的 "月亮酒店"在对岸闪烁,像一轮弯月倒映在湖中。 清蒸白鱼、银鱼炒蛋、盐水白虾、太湖三白汤依次上桌,白鱼的鲜嫩、银鱼的爽滑、白虾的清甜,再来一瓶啤酒,让人胃口大开。 饭后沿着湖边散步,湖风带着丝丝凉意,却挡不住内心的欢喜,我在南太湖边,向你道一声: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