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无锡名人荟萃,英才辈出。我在无锡参观完钱锺书故居后向东行走了不远便见到了秦邦宪故居的指示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我知道,秦邦宪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遵义会议前,他是我党的总负责人,是指挥红军长征的“三人小组”(博古、李德、周恩来)成员之一。在延安期间,他创办并主持了《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的工作,是我党宣传领域的先驱,于是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一路向前,走进了秦邦宪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中我们听得最多的一个名字是博古,博古之名来源于秦邦宪苏联留学时取的名字“博古诺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秦邦宪故居位于无锡崇宁路112号, 故居原是秦邦宪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翁堂”,建于清光绪末年。建筑分为东、西两条轴线。西轴线上共七进,每进面阔三间,两边有内廊相通,中间有中廊相连,计有房屋四十余间。布局完整,保存完好,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宅。1916年至1921年,秦邦宪随父母租赁其第四进居住,计有平房三间,门额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秦邦宪在此居住6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秦邦宪故居”的匾额由前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爱人在博古故居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13年3月5日,秦邦宪旧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江苏省人民政府早已于二OO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将此处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走进秦邦宪故居首先见到的是他的半身塑像,基座上刻着“秦邦宪烈土”五个字。塑像的背景墙上写有周恩来总理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文章中对他的评价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博古!你是为修改宪草而粉身碎骨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为坚持完成一部民主宪法,建立民主中国而奋斗到底!”博古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博古的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从博古塑像前缓缓走过,怀着一片崇敬之情开始观看主题为《秦邦宪展览生平事立陈列》的展览,开始领略博古的人生丰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展览的前言是这样介绍博古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秦邦宪,又名博古,字则民。生于1907年6月24日,江苏无锡人。早年在无锡、苏州求学。1925年9月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5月回国,曾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任职。1931年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负总责(习惯称总书记)。1934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总负责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南方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新华通讯社社长等职。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赴重庆参加同国民党的谈判。4月8日,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享年39岁。他的革命业绩、高贵品质、献身精神和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立志报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宪出身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早年在无锡、苏州就读小学、中学。他勤奋读书,对国文更有浓郁的兴趣,才思敏捷。他关注国家大事,追求真理,积极参加进步社团活动和五卅运动,撰写了多篇反帝反封建文章,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b></p> <p class="ql-block"><b> 秦氏公学有良好的学风,秦邦宪在该校接受启蒙教育。无锡秦氏公学原址在大河上(今崇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百年树人,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是英才的摇篮,秦邦宪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附属小学(今省锡师附小)就读高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秋至1925年夏,秦邦宪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简称"二工",后为"苏工专")预科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投身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创设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是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大学,1925年9月下旬,秦邦宪被录取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这是他投身革命道路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卅”惨案发生时,秦邦宪为苏州学联负责人和“二工”学生会主席,他抱病参加苏州市民的声援活动,和苏州民众举行集会并进行演说,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24年夏,秦邦宪相继参加进步社团中国孤星社和锡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宪被推举为无锡后援会委员后,经常参加该会召开的会议,提出开展声援活动的建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邦宪在上海大学发表的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探求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25年9月,秦邦宪进入上海大学后,认真学习革命理论,聆听瞿秋白等人讲授马列主义,10月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致力于宣传工作。1926年10月,他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刻苦钻研马列主义,了解苏联情况,扩大了视野,理论水平和观察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秦邦宪作为共产党员参与国民党工作,任上海市党部宣传部干事,开展有关合作事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font-size:20px;">1926年10月上海法租界国民党党部被淞沪警察厅查封,秦邦宪被捕,经询问后即行释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26年10月,秦邦宪由中共中央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马列主义,耳闻目睹苏联社会经济情况,俄语水平、理论知识和观察剖析问题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临危受命,历尽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0年5月秦邦宪回国后,即在上海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9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临危受命,挑起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的重担。遵义会议后服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定,执行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历尽艰难险阻,跋涉万里,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到达陕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933年1月秦邦宪赴江西瑞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央苏区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33年1月19日,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秦邦宪到达瑞金。1934年1月15日至18日,秦邦宪出席了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全会决定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总负责人。秦邦宪作为临时党中央总负责人,多次在瑞金沙洲坝老茶亭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参加会议和发表演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1934年2月1日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秦邦宪及其夫人刘群先(后牺牲于苏联卫国战争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瑞金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秦邦完编在军委第一野战纵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秦邦宪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过雪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历尽千难万险,更加志同道合。秦邦完(左一)与毛泽东(右一)、朱德(右二)、周恩来(左二)在陕北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八日,博古发表在《斗争》杂志上的文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来到故居的第二进继续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统战工作,呕心沥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日益高涨,参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工作。他与周恩来等人在庐山南京,武汉等地多次同国民党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国共合作抗日事宜,同时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华中等地党组织,壮大党的队伍、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秦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和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抗日民族解放的关键时刻,秦邦宪被派往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担当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任,他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针锋相对的和国民党展开斗争,不辜负党和全国人民的重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国民党心脏里进行战斗,环境再险恶,条件再艰苦,也难不倒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宣传党的政策,争取团结每一个爱国人士,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秦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调至武汉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张报纸。秦邦宪十分关心、支持《新华日报》的出版发行,他为该报创刊号的题词:“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无论是在前线或后方,无论是战斗或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王明(左三)、周恩来(左五)、秦邦宪(左四)、叶剑英(左二)与新四军政委、副军长项英(左七)、参谋长张云逸(左一)和曾山(左六)在汉口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38年9月,从武汉回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39年1月起,秦邦宪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在此工作,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0年,中共代表在重庆曾家岩合影。后排右起: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前排右起:林伯渠、徐特立、董必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张越霞,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兼妇女部长。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期间,不幸遭到敌人的逮捕,经积极营教释放,1939年与秦邦宪结婚,她是秦邦宪的第二任妻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中共代表团应邀参加。1940年4月,秦邦宪作为国民参政会中共参政员出席参政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六、新闻事业 辉煌新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莫基人和开拓者,他艰苦创业,钻研业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真实。倾力报道抗日根据地情况,鼓动军民投身抗日斗争,他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并翻译了多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党的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章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1941年3月,秦邦宪奉命筹备出版《解放日报》,任该报社长和新华通讯社社长。他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党的喉舌、民族解放的号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6年4月,陕北红军将领刘志丹牺牲后,在其家乡建造陵园。1943年6月2日,刘志丹灵柩在志丹县举行安葬。秦邦宪为纪念碑题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题词内容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谨以无限的哀悼和敬意来纪念志丹同志。他是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最优秀子弟。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3年9月11日,毛泽东为转载并广播罗梁夫《对于中国政府之批评》给秦邦宪的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关于"家庭问题"给秦邦宪的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45年2月12日,毛泽东致秦邦宪的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和考验,秦邦宪已成为一名坚定成熟的革命领导人,他的业绩和作风赢得党内高度的威信,1945年,在中央七大会议期间,他被当选为中央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鞠躬尽瘁 名垂千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46年4月8日,秦邦宪与王若飞、叶挺、邓发等人赴重庆参加同国民党谈判后返回延安,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英年早逝,震动全国,为沉痛悼念“四八”烈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写了题词,延安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秦邦宪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共产党人的目光是坚定的,胸怀是博大的,为了革命的最终目标他们孜孜不倦地携手奋进。1946年,中共代表团成员吴玉章(左)、邓颖超(中)、秦邦宪(右)在重庆代表团驻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八”烈士陵园博古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46年4月19日,延安3万多群众为遇难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下:“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并写下《向“四八”烈士致哀》的悼词。而这一年博古才刚刚39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6年4月8日,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无锡市委党史工委举行纪念秦邦宪遇难50周年座谈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1997年11月14日,首都举行纪念秦邦宪(博古)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观看完《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我们开始参现他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既翕堂”为秦邦宪族人秦琢如的家宅,是一组典型的晚清江南家族宅院建筑群,共有东西两轴七进院落,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既翕堂”堂匾上的字由清末南通籍状元张謇题写。堂上挂着一副颜色已经发黄了的对联“第一件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人家莫非积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这里连接东西两进房屋的中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宪旧居坐北朝南,位于既翕堂第四进。1916年,秦邦宪的父亲秦肇煌患病从浙江离任回锡,租赁其族叔秦琢如家宅西轴线的第四进平房居住,面阔三间,中间为客厅,西厢房前后均为卧室,东厢房前为书房,后为灶间。同年11月22日,父亲病逝于此,家境更加贫寒。秦邦宪和弟弟秦邦礼、妹妹秦邦范与母亲朱氏一起相依为命。自1916年﹣1921年,秦邦宪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这是秦邦宪童年住过的“慎德堂”。房屋面宽三间,中间为客厅,西间前后均为卧室,东间前为书房,后为灶间。书房墙上挂有一幅题匾:“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书 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秦氏家族为无锡名门望族,是北宋著名文人秦观(字少游)后裔,秦邦宪是秦观的第三十二代孙。无锡的秦家分为“河上秦”和“西关秦”,“西关秦”的始祖秦金是秦邦宪的第十五世祖,被称为“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曾经开创了无锡寄畅园。秦邦宪的父亲秦肇煌(1870—1916),字雨农,是清光绪年间秀才,列浙江省候补县丞,曾任温州府地方审判厅刑事庭长,鄞县、长兴县统捐局长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16年,他返回家乡养病,寄寓在大河上秦琢如家宅,即现在的秦邦宪故居,同年11月22日病逝。秦邦宪在母亲朱阿菊的抚育下,与弟秦邦礼、妹秦邦范在此生活、读书,但家境日趋贫困。秦邦宪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氏家族世系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锡金续游庠录》"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匮题"中提及秦肇煌1895年考中秀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秦肇煌后裔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宪的母亲朱阿菊(1878-195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秦邦宪的胞妹秦邦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秦邦礼(1908-1968),系秦邦宪之胞弟。193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赴苏联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1937年回国后,长期在香港,华南一带从事党的经济工作。1960年受周恩来总理之命组建国家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并任常务副主任、党组书记、副书记等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锡山秦氏宗谱》刊载的秦肇煌、秦邦宪、秦邦礼的条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主席杨尚昆为秦邦宪故居题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后 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秦邦宪故居系无锡名人故居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新世纪,在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民的关心与支持下,故居全面整修,并通过征集文物,筹办布展《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让后人更具体形象地了解秦邦宪忠诚党的事业,献身革命的一生,激励后人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布展陈列不足之处,竭诚欢迎批评指正,更期盼捐赠有关秦邦宪生平事迹的文物资料,让革命精神火炬永远照耀我们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秦邦宪故居的东则是文渊坊,这里是一个文物保护小区,小区内有秦淮海祠堂、秦氏对照厅、景福楼、长春堂、旧方书屋和牡丹书屋,我们在这里略做游览后告别了秦邦宪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小区入口处有秦邦宪烈士全身塑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金匮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游完文渊坊,我们告别了秦邦宪故居。通过参观,我对博古以及他的家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