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作家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扬帆学社看得早,才能看得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图源网络)特权腐败,是苏联溃亡的根本原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联曾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宏伟的社会主义蓝图令人瞩目,然而最终却走向了解体的命运。深入探究这一历史剧变,特权腐败如一颗毒瘤,从内部侵蚀着苏联的根基,成为其溃亡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盘根错节的苏联特权阶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自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从革命党迈向执政党,官僚主义悄然滋生并蔓延开来。列宁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与官僚主义展开了坚决斗争,他深知其对党的危害,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大林时期,干部任命制度化(“官员名册制”)以及非制度性的党内斗争,为党内高级干部围绕政治权力中心构建特权阶层创造了条件。赫鲁晓夫时期,在政治上推行非斯大林化的进程中,在组织层面逐渐背离列宁的建党原则,党和国家机构内特权阶层进一步发展。历经勃列日涅夫时代,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失误,这一阶层羽翼丰满、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特权阶层主要涵盖党的高级官员,到20世纪60-70年代,其范围拓展至工会领导、享受特权待遇的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等。他们掌控着党政机关的关键领导岗位,凭借宅第权、特供权、特教权、特继权和特支权等形形色色的特权,将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扭曲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例如,斯大林次子瓦西里,卫国战争期间从上尉迅速擢升为中将,战后担任莫斯科军区空军首脑,其晋升并非基于能力与功绩,而是凭借父荫。他肆意妄为,严重损害了军队的公平与公正。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提及,斯大林的厨师和采办人员也凭借特殊身份获取高官厚禄与诸多勋章。勃列日涅夫时期,裙带关系泛滥成灾。其女婿邱尔巴诺夫不学无术,借岳父权势在10年间从克格勃上尉攀升至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并获上将军衔;儿子尤利凭借家庭背景成为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这种现象绝非个例,高层子女纷纷借助家族势力进入特权阶层,米高扬之子、葛罗米柯之子等皆在其列。甚至地方科学院也沦为亲属和关系户谋取高薪清闲职位之所。特权阶层的肆意扩张,致使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制衡,严重扭曲了社会公平正义,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社会阶层流动丧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赫鲁晓夫上台后,为遏制腐败,依据苏共二十二大党章第25条,实施党员干部定期更替政策,基层党组织每年大批领导因任期届满而更换,旨在打破权力固化、引入新鲜血液、提升组织活力与创新力、确保干部队伍廉洁高效、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维护公平正义、巩固党的执政根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这一积极举措予以反制。他尊崇苏斯洛夫“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理念,于1966年修改党章第25条,使苏共领导层近乎僵化不变,领导干部终身制渐成事实。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中央委员比例高达79.4%,二十五大除去世者外连任率达90%,部分任期延至25年,众多高级干部在职位上终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变革致使特权阶层形成封闭小圈子,内部相互庇护提携、利益勾结、排斥异己。20世纪70-80年代,国家高层精英更新停滞,底层人才上升通道被堵死。特权阶层子女依恃父母地位轻松入读名校,如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凭借家庭背景获优渥职位,无缝融入特权阶层。他们孤立于群众,享受专属资源与生活方式,在专属圈子中家族联姻,巩固特权地位与利益。社会阶层流动的停滞,使社会丧失活力与创新动力,底层民众对未来绝望,对政权不满日增,特权阶层与民众矛盾激化,严重削弱苏共执政合法性与社会凝聚力,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任人唯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勃列日涅夫时代,因正常晋升渠道堵塞,干部晋升与金钱贿赂、讨好上级紧密挂钩,送礼之风猖獗。典型案例是阿塞拜疆第一书记阿利耶夫以纯金半身像贿赂勃列日涅夫,旋即调任莫斯科任要职并入政治局。节日前夕,机要通讯部门忙于分发各地送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的“盒子”,各级官员卷入权钱交易。诸多地区选拔干部无视能力贡献,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盛行。如1969年阿塞拜疆区委书记明码标价,第一书记值20万卢布、第二书记10万卢布。这些靠行贿上位者毫无政治理想,当官只为私利,竭力维护既得特权,反对任何有损自身利益的改革,导致腐败蔓延失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勃列日涅夫70岁寿辰时送礼成风。雅库特人以珍贵象牙巧伦杯献礼,军工企业送刻名手枪,高加索地区送宝剑,航天中心赠核弹头烟盒。勃列日涅夫之妻专设房间收藏礼品,足见受贿规模。此风甚至波及国外,各国豪车纷至沓来,萨达姆曾送镀金马刀。戈尔巴乔夫亦靠巴结领导升迁,在斯塔夫罗波尔任书记时讨好疗养高官获晋升机会。他当政时请客送礼依旧严重,韩国总统卢泰愚赠10万美元,外国多送贵重纪念品。“任人唯钱”严重扭曲干部任用机制,官员以权谋私、结党营私,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公信力丧失,民众对苏共失去信任与支持,成为苏联解体的强大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固步自封:毫无自我纠错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勃列日涅夫后期,领导干部终身制与任人唯亲引发诸多严重弊端,致使苏联陷入机构臃肿、官僚作风与思想僵化困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70年代末,柯西金及其助手的经济改革报告触动部分特权阶层利益,遭强烈抵制。勃列日涅夫消极对待改革,一句“改什么呀,把工作做好就行了”致使柯西金助手撤职,经济改革夭折。此事件凸显苏共自我纠错机制瘫痪,特权阶层为保私利抗拒变革,使苏联错失发展良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80年代初,苏联行政机构膨胀不堪,部长会议下辖64个部、20多个国家委员会及诸多直属机关,正副部长级干部超800人。以黑色冶金工业部为例,正副部长多达19人。庞大官僚体系催生严重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与形式主义,机构运转迟滞,行政效率低下。据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所数据,党政领导机构决议执行率不足十分之一。特权阶层决策行事唯私利是图,对国家发展、民众需求冷漠,遇问题推诿塞责,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加剧苏联内部矛盾与危机,成为解体的致命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从腐败到解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联建国依凭马克思列宁主义,此乃政权合法性核心源泉。然苏共腐败泛滥,特权阶层背离初心,从多维度撕裂苏联社会、瓦解执政根基,终致解体悲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意识形态崩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权阶层的腐败行径与奢华生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宗旨背道而驰,令民众信仰幻灭。新闻充斥虚假宣传,文件陈词滥调,如阿法纳西耶所揭示,苏共报告僵化刻板,“资本主义总危机”开篇,国内情况重弹“巨大成就”与“个别缺点”老调,起草文件只求旧思想新包装。民众目睹官场腐败、生活腐化与宣传脱节,对苏共宣传的意识形态由怀疑至唾弃,苏共思想引领力与凝聚力消散,国家失去精神支柱,社会价值体系混乱,民众向心力瓦解,为解体埋下思想祸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党群关系破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权腐败致使党群关系从鱼水相依恶化为油水相离,最终水火不容。民众见官员以权谋私、特权挥霍,自身却困于生活困境,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公,对苏共不满愤怒与日俱增。特权阶层子女凭关系垄断优质资源与上升通道,底层精英报国无门,民众深感被剥夺公平发展权。日积月累,民众对苏共信任坍塌,苏联执政合法性动摇,社会矛盾激化升级,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力增强,民族分离主义抬头,苏联大厦根基动摇,解体危机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济衰退加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权阶层掌控经济资源分配大权,为谋私利扭曲经济决策与资源配置。任人唯亲、贪污受贿盛行,使经济领域效率低下、创新匮乏、市场机制扭曲。企业管理者将精力用于钻营关系、寻租套利,忽视生产创新与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服务低劣,物资短缺、通货膨胀恶化民生。如军工企业重献礼轻研发,核心技术滞后,产业结构失衡加剧经济困境,苏联经济在全球竞争中掉队,民众生活困苦,对国家经济前景绝望,经济崩溃成为解体关键助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政治体制僵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权阶层垄断权力,使政治体制异化为维护特权的工具,决策执行沦为私利博弈。领导干部终身制下,官员尸位素餐、因循守旧,政治体制丧失活力与适应性。干部选拔“任人唯钱”,致无能贪婪者占据要职,政府行政失效、腐败丛生。政治体制无法自我纠错革新,无力应对内外挑战,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特权阶层抵制破坏,借改革之名谋私,加速政治体制瓦解,苏联政治体系瘫痪,解体无可挽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联解体警示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决反对特权腐败,构建廉洁政府、公正社会。以严监督、明法治、强教育筑牢防腐堤坝,确保权力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保持党与民众血肉联系,依人民需求与时代潮流革新政治经济体制,方能永保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避免重蹈苏联覆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创瞭望塔扬帆学社2024年12月18日 08:28广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