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冀东长城接龙,品味队主打“三八”妇女节,一介老夫也被忽悠进了队伍,开始了又一番没苦硬吃的艰难旅程。第一天的任务是从青山口穿越到界岭口,青山口、界岭口自然就成了线路的起点和终点。它们是燕山腹地的两个山口,又是冀东长城上的两个关塞,还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的两个山村。其中,青山口属台营镇,界岭口归大新寨镇。但在明时,它们都是“九边十一镇”之蓟镇之东协之台头路下的关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本次穿越线路</h3> <b>1 青山口关的套城</b><br> 青山口与界岭口,不仅是台头路十关寨里的两座关城,而且是该路唯二的两座营城,可见地位之重。对于横向的长城来说,有很多通达性较好的纵向谷道与之相接或穿过。相交之处的山口多筑关塞,由守军把握出入主动权。青山口关与界岭口关,正是沟通南面抚宁与北边青龙进而上坝的两条通道上的锁钥,对于发挥蓟镇长城“外控辽左、内护京陵”的应有价值具有支撑作用。而且,作为营城,“青山口下”辖梧桐峪、重峪口关、干涧儿口关、东胜寨、青山口关等关寨兵力,分守台头路东段边墙及关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四镇三关志》(台头路部分)</h3> 现实的青山口关城位于长城南侧,距边墙约2公里。我以为,此为青山口营城所在,或营城、关城合一。我们经过时,老夫尚未意识到这个滩地上毫不起眼的小村庄就是堂堂的青山口营城。后来才知道,村里还有点东墙与北墙遗存,但原东、西、南三座城门已无存。为了让我们少爬一段上坡路,司机兄弟把我们送到了竭家沟村前。这个更小的村落更靠近长城,让我恍惚它的前世与青山口什么关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竭家沟村委会</h3> 斩断胡思乱想的,是萧老师的“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老头儿……”老师领唱、我们合唱,很有点拉练路上的感觉。很学究的萧老师在妇女节唱响的快乐老头儿歌,从此成了我们的队歌,以后的每次活动必唱。<br> 边走边唱,长城在望,但越靠近的路段坡度越大。还未上墙,大家便纷纷脱衣减装。真正上墙,却是个突发行为。当时,望着抵达长城的水泥路还远,却见巨蟹等几位队友右切上山,本着“少走一步是一步”的原则,老夫也跟随上来。经地图与现地对照,才发现这里的长城是两条,脚下的这条是主线,前面那条是辅线。里、外两条线弧形伸张,并合拢如口,或者说元宝、饺子形状,这与大岭寨与城子岭之间的头道岭套城太相像了。这里,主线东起竭家沟村3号敌台,西南向依次分布4-8号敌台,并于9号敌台与辅线相交;辅线上则有4-8号马面,作为主线外的前出支撑点。这条辅线不仅可以预警及消耗敌人,更有合围歼敌作用。入侵之敌即使突破了外围防线,还有主线作盾牌。敌入套城便如瓫中之鳖,必遭合击而陷绝境。后来才知,此行终点的界岭口也是一样,可见如此构工并非个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青山口附近防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青山口关套城东部</h3> 两条长城,起码有两个隘口。其中,位于山梁上的鞍部垭口是辅口,竭家沟村7、8号马面左右封锁,另有6、5号马面提供火力;而南侧下坡、竭家沟村北、两山挟持、谷道合水线上的才是主口,两侧各有竭家沟村6、7号敌台东、西镇口。为加强火力,又在两台之间添加一座竭家沟村3号马面,甚妥。不用说,辅口即使设关也为旱关,主口则必有水关,这才是真正的青山口关。据《四镇三关志》可知,“青山口关洪武年建,正关东墩迤东平漫,黑谷头俱通众骑,极冲,余通单骑,冲。”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外线青山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内线青山口</h3> 此刻,脚下的竭家沟村6号敌台完全坍塌,残墙几为野草掩埋。但此处视野开阔,西北向的外线隘口及主线西侧敌台在望。其中,7号敌台残墙无多,但8号的空心敌台模样彰显,南立面4窗并排,东立面1门2窗,门偏南侧窗靠北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竭家沟村6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竭家沟村7、8号敌台</h3> 海拔442米的6号敌台为此行第1台,由此往北有毛石墙体通向海拔486米的5号敌台,也如6号一般沧桑、破败,只有少许墙体撑着方正砖台的体面,记此行第2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竭家沟村5号敌台</h3> 再往北,就是此行第3台的“谢家楼”了,海拔516米。虽然官网上写着“官方名称:谢家楼”,但老夫疑此为俗称,按序列还是该叫“竭家沟村4号敌台”。要说俗称,墙友称此为“麻眼楼”,因为此楼小窗密布,这倒很形象。别的敌台都以数字排序论号,单就此台搞特殊,赋了个颇为人性的名字,可见偏爱。可是,这“谢家楼”是因人还是村而名呢?窃以为,源于村名,或为“竭家楼”而误。此台名称特别,定有奇异之处。您看,南、北立面各1门3窗,都是单券单伏的券脸;门偏东,窗靠西侧;窗较常见的要小,且上下错落,呈品字配置。东立面1门6窗,门居中,两侧各一组上下错落呈倒品字的窗口,比南、北立面都多一组。在此先说一句,后面罗汉洞24号敌台号称“花楼”,我看这谢家楼有过之而不及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竭家沟村4号敌台</h3> 进楼参观,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三通道,其中西券室西墙部分坍塌;中、西券室的夹墙对着那组品字配置的窗口上面一孔,此窗在两孔券室各留一条缝隙,不知能有何用?还发现,每组中下层的窗口下另配射望孔,上层的没有射望孔,还没有内嵌的券式掩体。另,中券室有梯道天窗,位置中偏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竭家沟村4号敌台西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竭家沟村4号敌台梯道天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竭家沟村4号敌台东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回望图竭家沟村4号敌台</h3> 出谢家楼,续北向上行。期间遇到“明长城-抚宁段”文保碑,也是一概而括的做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明长城抚宁段文保碑</h3> 再往前,就是里、外两条长城东结点的竭家沟村3号敌台了。<br><br><b>2 竭家沟村东段</b><br> 第4台是一座三纵三横式的空心敌台,海拔570米。其东、西立面各1门2窗,门靠南侧;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三通道,东、西券室两端各对一窗,但中券室北端括二窗。如此以来,南立面3窗,北立面4窗。看相片,楼顶有铺房基础遗存还有人,疑有上楼蹬道,当时没发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竭家沟村3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竭家沟村3号敌台西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竭家沟村3号敌台中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竭家沟村3号敌台南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回望竭家沟村3号敌台</h3> 出东台门,长城转东北向,并变身为条石基础、青砖墙身、带有垛口的高规格墙体。前往第5台的这段墙体有看点,一是墙体垛堞跌落式,观感极佳;二是墙面上的拔水檐也是跌落式,大体与垛沿平行;三是马道上看垛墙上的箭孔也美观,额砖雕成中间尖凸牵两弧线,上面再附同样的花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竭家沟村2号敌台及西侧墙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竭家沟村2号敌台西侧垛墙射孔</h3> 海拔623米的竭家沟村2号敌台西立面残破,却是中室加回廊的“回字结构”空心敌台。其四面廊道相接,南侧坍塌,东廊道有上楼蹬道。另,东墙3窗、西侧4箭窗、北立面1门2窗;中室筒拱乌篷式,箭窗八字口,都是看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竭家沟村2号敌台东廊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竭家沟村2号敌台南廊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竭家沟村2号敌台上楼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竭家沟村2号敌台中室及通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竭家沟村2号敌台中室筒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竭家沟村2号敌台箭窗</h3> <p class="ql-block"> 出2号敌台,正欲东北向上行,手台里传来巨蟹提示“竭家沟村2台里侧有个红房子,里面有宝贝,一定看啊!”于是,和霍哥下墙再下坡。从窗口一望,屋内竖一尊经幢。进去观看,头却为桃状、身不见经文,只有莲花盛开。</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竭家沟村2号敌台东侧经幢</h3> <p class="ql-block"> 回主线,再上墙,继续东北向上行,迎来竭家沟村2号马面,海拔650米,记此行第6台。此马面方正,向外突出,看点是拔水檐,竟为石质,还是红色。</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竭家沟村2号马面</h3> 再往前,又改回毛石砌就的石墙,且多已坍塌,走来费劲费神。就是海拔672米、此行第7台的竭家沟村1号敌台了。此台方正,略有破损;每面3眼,东、西各3窗,南、北各1门2窗,门靠东侧;内部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三通道,其中券室较两侧的宽大,顶部辟有梯道天窗。此处的最大看点不在楼里不在楼上,而是楼东侧的一块石头,其面如板,刻有一副纵横交织的方格棋盘,疑似小时候玩过的“夹子挑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竭家沟村1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竭家沟村1号敌台中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竭家沟村1号敌台东侧棋盘</h3> 再度上行,石墙不远就是海拔705米的竭家沟村1号马面,也是外凸,毛石砌垒,但立面齐整,记此行第8台。沿石墙继续上行,第9台竟是“黑龙头山9号敌台”。这说明,竭家沟村段已经结束,我们进入了黑龙头山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竭家沟村1号马面</h3> <b>3 黑龙头山下有炮墙</b><br> 前面就是高矗山巅的黑龙头山,黑龙头山9号敌台却在山这边,而且是座乱石砌垒的实心敌台,海拔764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黑龙头山9号敌台</h3> 仰望黑龙头山,壁立压顶。下面的石墙坍趴在地,且穿入密林,上黑龙头山无疑是段艰苦的爬升。地图上,这里有大段表示山险的锯齿符号。其实断崖侧立,深约百米,我们是顺着崖顶的林间石垄钻行。虽不危险,但也不轻松。期间,要注意活动的石块崴脚,还要防着枝条的勾勾扯扯。突然,发现丢了此行第10台的黑龙头山4号马面。一番查寻后,不确定地认了这个海拔842米、内凸1米、残高1米多的石台。悄悄说一句:数台子,我也是认真的,每个马面也都不放过。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仰望黑龙头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攀登黑龙头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黑龙头山4号马面</h3> 经过半小时的折腾,我们终于上了海拔865米的山顶。这里有此行第11台的黑龙头山8号敌台。此台条石基座,残墙不多,顶部码着两个像玛尼堆的小石个砖垛,表达着墙迷的心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黑龙头山8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回望黑龙头山8号敌台</h3> 驻足东望,一溜敌台奔腾而去,那是我接下来的线路。脚下就是传说中的“三角楼”,这条沟就是黑龙沟吧,这可怎么下去?还好,崖头南侧发现了林中的迅速折转的小路,但坡度大、坡面滑,抓着树干,还一步三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黑龙头山巅东望</h3> 晃出树林,发现是乱石坡,前方那堵密布圆孔的砖墙就是票哥说的“西炮墙”吧?据说,当地称“西壁城”,也叫“西架城”。走近发现,整堵墙高约3米、长约20米,公布着上下两排共十来个射孔;射孔内侧口径约20公分,外则小得多,比一砖厚点。据说,长城炮墙为明万历顺天巡抚兼督蓟辽边备张梦鲤发明,老夫已在平顶峪26号敌台见过。不过,我看叫“炮墙”勉强,因为就凭10公分左右的外径,明军这炮那炮的炮管能装进去就不错,即使装进了如何瞄准射击呢?充其量也就是堵“铳墙”罢了。另,还发现此墙配有水嘴与门口,其中水嘴有砖砌券脸,门口已严重坍损。老夫还是佩服这座海拔779米、横亘于坡面合水线上的石基砖墙,何以在暴风雨里乃至山洪中挺立了几百年而不倒,绝对奇迹!至于这堵的作用智者见智吧,我以为只能起点侧击作用,于敌破城后再行火力打击,但效果如何不好说。为何不像平顶峪那样把炮墙设到长城主线外侧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西炮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西炮墙的射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西炮墙的水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西炮墙的门口</h3> <b>4 一道弓背式的山梁</b><br> 这堵墙就在黑龙头山8号敌台所处的崖头下,绕过崖头再度上墙,前面是道弓背式的山梁。平面上,先东北,再东向,后东南,甚至向南;立体上,两端低,中间隆起。这道山梁上分布着黑龙头山段的大部分台体,我们先来到垭口的“三角楼”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黑龙头山7号敌台</h3> 其实,哪是什么三角,只是楼体部分坍塌留有东、南两面相倚呈“ヿ”形而立,其中东立面1门,南立面3窗且下配有射望孔。其实还有中室,此台原为中室加回廊的“回”字结构。按序号,这座镇口台该叫“黑龙头山7号敌台”,为此行第12台,海拔785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黑龙头山7号敌台中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黑龙头山7号敌台箭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回望黑龙头山7号敌台</h3> 由7号敌台沿石墙东北向上行,接下来的四座台子相距很近,可见这道山梁的防御地位之重。第13台是海拔798米的黑龙头山6号敌台,现严重坍塌,只余石基及小部分砖体,北墙尚留有少许残窗的茬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黑龙头山7号敌台东向展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黑龙头山6号敌台</h3> 第14台是海拔812米的黑龙头山3号马面,为毛石砌垒,向外凸出,顶部坍毁,部分立面规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黑龙头山3号马面</h3> 都是几十米的距离,第15台为官网上的“黄楼”,其实应为“黑龙头山5号敌台”,海拔823米。老夫眼拙,不见其色黄,倒看其沧桑。南立面1门2窗,门靠东侧,门口已损,只余压肩石;北立面的门更惨,成了大窟窿。东、西立面的各3窗还好,却是分外小,只几块砖的高度。其内部东西向三券室、南北向三通道;上楼蹬道为石质,倒是红色。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黑龙头山5号敌台南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黑龙头山5号敌台上楼蹬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黑龙头山5号敌台上楼蹬道</h3> 此行第16台的黑龙头山2号马面海拔824米,也为石砌、外凸,也顶部坍毁,与第13台的黑龙头山3号马面相差无几。从此,长城恢复单边砖墙、走向清晰,马道舒展,走来惬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黑龙头山2号马面东侧墙体</h3> 这段墙居中的是黑龙头山4号敌台,海拔815米,为此行第17台,相对完好的空心敌楼。用卷柏话说是“标准3×3制式”,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三通道。其西立面1门2窗,门靠南,石口只剩三块券脸石;东立面也1门2窗,但开中门,不见了石口;南、北立面各3窗,券脸也掉了。西南角有上楼蹬道,三层卧砖一踏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黑龙头山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黑龙头山4号敌台西券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黑龙头山4号敌台上楼蹬道</h3> 出楼展望前路,山脊上依次前推三座敌台。最近的是黑龙头山3号敌台,海拔815米。此台已完全坍塌,只余石基及少许砖墙,记此行第18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展望黑龙头山3-1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黑龙头山4号敌台东南侧垛墙上水嘴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黑龙头山3号敌台</h3> 砖墙至此,前面又改为石墙模式。开始下行,坡面很滑,走得小心翼翼。过垭口再度上行,上面是第19台的黑龙头山2号敌台,海拔818米,与黑龙头山4号敌台简直是孪生兄弟,形制相同,外貌也相差无几,只是楼内的羊粪味浓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黑龙头山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黑龙头山2号敌台中券室</h3> 第20台的黑龙头山1号敌台,就在眼前,海拔803米。眼前还有不少队友在此午餐,已近12点半,小分队也加入。卷柏指示“宁老师不许泡方便面”,就为小分队节省时间。我只能吃点百家饭,也就是大家凑的各色食物,自己带的背了一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黑龙头山1号敌台</h3> 再度开拔,先过黑龙头山1号敌台,只见北墙及半个北券孤立。前面下坡,近垭口处有座黑龙头山1号马面,海拔776米,也石砌、外凸、坍塌,记此行第21台。驻足马面,前面山梁横折,如壁迎面。不用说,又是一番折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回望黑龙头山1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黑龙头山1号马面,队友提供</h3> <b>5 罗汉洞段的花楼与暗门</b><br> 上得崖头,已是明长城罗汉洞段,连山头也改为“程山”。领队正找“东炮墙”,老夫也凑凑热闹。西侧坡面上,果然一堵与“西炮墙”相仿的砖墙矗立,海拔780米,当地称“东壁城”,也有“东架城”之说。这墙更完整,中间还有券门;也高约3米,但长约30米,比西炮墙要长得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东炮墙</h3> 沿山梁往东,迎来此行第22台的罗汉洞25号敌台,海拔778米。此台还是3×3,南立面1门2窗,门居中,为“1券脸+2压肩+2立柱+1门槛”的“六组合”式石口。看点在券脸龙口处,石刻“天下太平”四字。东南侧还有块石券脸,则刻“人马平安”四字。这块原来是东门的,但其他石构件则不见。进楼观察,东门靠南侧,北侧还有2窗,均无砖券脸;西、北两面,各3窗,券脸也脱落。另有上楼蹬道,位于南面墙东箭窗洞内。此处还有一个看点,是窗外的坡面上裸露的砾石,其形态与成色透着曾经海底世界的味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罗汉洞25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罗汉洞25号敌台台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罗汉洞25号敌台东南侧石券及刻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罗汉洞25号敌台窗外</h3> 继续东向下行,石墙遒劲,罗汉洞长城蜿蜒逶迤、辗转腾挪而去。眼下就是所谓的“花楼”,大概是指墙体上的洞眼多多如花抱团。其实这是罗汉洞24号敌台,海拔703米,记此行第23台。其实,要说俗称,还不如叫“七眼楼”呢。一面北墙上就有7孔箭窗,二层错落,上3下4配置。另,南墙1门2窗,门居中;西墙3窗,呈品字;东墙1门3窗,门偏南,3窗也为品字。除了四面墙,楼内空空如也。不禁想,“叫花楼也行,徒有其表嘛。”说起“七眼楼”,其实刚起步不久的竭家沟村4号敌台的“谢家楼”也是。一天穿越中两遇“七眼楼”可谓幸运。据说,九门口那边还有一座“七眼楼”呢,找机会拜访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罗汉洞25号敌台东侧墙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罗汉洞段长城逶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罗汉洞2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罗汉洞24号敌台东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罗汉洞24号敌台北墙</h3> 再往东的此行第24台是座坍塌的残台,西墙、北墙残存较高,此为罗汉洞23号敌台,海拔638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罗汉洞23号敌台</h3> 东向偏南,继续下行,此行第25台该是罗汉洞11号马面,内凸6米,当时核实无误,却没拍相片。前面就是所谓的“红楼”,但“红楼”不红,其实就是罗汉洞22号敌台,海拔572米,记此行第26台。此台南、北两面各4窗,配带火器插孔的窗槛石,窗下另有射望孔;东西各1门2窗,门靠南侧;内部中式回廊结构,西廊道内设石阶上楼蹬道。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罗汉洞2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1 罗汉洞22号敌台中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罗汉洞22号敌台箭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罗汉洞22号敌台上楼蹬道</h3> 东南向继续下行,前面是此行第27台的罗汉洞21号敌台,海拔521米。此台已修,只留东墙像个大“欧米伽”,让队友们在此留影打卡。石墙到此为止,下面改为砖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罗汉洞21号敌台</h3> 过21号敌台不远有个暗门,说是给“夜不收”留的。这门太过高大,筒拱两重,我看怎么不像单纯的暗门呢?看外墙上参差不齐的茬口,让我想起了董家口的那个“突门”。心说,“这个,比那个更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罗汉洞21号敌台东侧暗门</h3> 过暗门,墙体往外兜出一条弧线,不长的段落上分布着两座外凸的马面和一座空心敌台。近处的是此行第28台的罗汉洞10号马面,海拔502米,没修;远些的是第30台的罗汉洞9号马面,海拔474米,修了立面;中间夹的是第29台的罗汉洞20号敌台,海拔491米。这座敌台像“秃头”,垛墙全无。其内部“3×3”,南北向三券室、东西向三通道;中券室有梯道天窗,北对3窗错落呈品字,另两券室北各1窗。其中,窗口为内八字,利于隐蔽射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6 罗汉洞20号敌台及10、9号马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7 罗汉洞20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8 罗汉洞20号敌台中券室</h3> 接下来,一直到罗汉洞5号敌台都修缮过。东偏南向的此行第31台是罗汉洞19号敌台,海拔457米,也已坍塌,已经清理,未过分整修,其残墙如桩。此台可见墙角有柱槽,门口有带海窝的门槛石,都是小看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9 罗汉洞19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0 罗汉洞19号敌台墙角柱槽</h3> 再往东走,又有暗门,此为新修,也无编号。旁边就是第32台的罗汉洞8号马面,海拔454米,也为外凸。墙体由此折转向南,马上就到罗汉洞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1 罗汉洞19号敌台东侧暗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2 罗汉洞8号马面及东南向墙体</h3> 南面的罗汉洞18号敌台,海拔446米,记此行第33台,也严重坍塌,只留西北角残墙独立,还有面西1窗。前面就是罗汉洞关了,下墙看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3 罗汉洞18号敌台</h3> <b>6 罗汉洞关城与文保碑</b><br> 罗汉洞关海拔436米,位于17、18号敌台之间。相传,城门洞内曾有十八罗汉塑像,故称“罗汉洞”。据《四镇三关志》可知,“罗汉洞,弘治十三年,平漫,通众骑,极冲。”正因为此处平漫、极冲,所以才在不长的距离上连设两敌台镇关,并有两座马面加强火力。<br> 《读史方舆纪要》载,“罗汉洞关,西接青山口,东连界岭口,有小城,为戍守要地。隆庆初,蒙古土蛮入沙岭、罗汉洞,大掠郡境即此”。这里的“小城”该是罗汉洞关城吧。眼前的关城,东、南、西三面都有石墙遗存,只是太过低矮,不注意还以为老乡砌的田坎或围墙呢。你可以不注意关城残墙,但肯定会注意这孔雄阔的城门。城门有又高又宽的筒拱,却没有哪怕一券一伏的券脸,先不说支撑力的缺失,容貌上也说不过去。我只能认为,城门曾经太残破,后来修缮时没补修两面的券脸吧。落实“修旧如旧”,如此立杆见影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4 罗汉洞关关城残墙遗存</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5 罗汉洞关城门</h3> 一门分南北,关内是抚宁区台营镇石碑沟村,关外是青龙县隔河头镇罗汉洞村。出城门看到两块文保碑,一块抚宁的,一块青龙的。哥俩儿并立,是要主权共存还是争个高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6 明长城抚宁段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7 明长城青龙段文保碑</h3> 原计划,我们B队到此就可提前下撤,但一看时间才下午两点。接着干吧?!<br> 走得累,写得也累,容老夫稍作歇息,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