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李春平“盐道三部曲”的终章《盐色》里,历史的硝烟与人性的温度被调和成独特的“盐色”。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将巴山深处镇坪县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用盐商家族的命运沉浮折射出整个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坚韧与担当。当日本军机的轰鸣声撕裂秦巴山区的宁静,一场关于家国、生死与信仰的故事,在咸涩的盐味与滚烫的热血中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一、血色空袭下的觉醒:家族命运的骤变</p><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镇坪县的天空被日本军机的阴影笼罩。巫溪大宁厂与安康五里机场接连遭受轰炸的消息,如惊雷般打破了山城的平静。镇坪县首富陈三畏的宅邸,往日里盐运生意的喧嚣被凝重的沉默取代。这位纵横盐道数十载的商人,此刻站在天井里望着阴云密布的天空,第一次意识到战火已烧到了家门口。</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陈三畏的次子陈继业,本是家中最具书卷气的公子,却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当满身血污的尸体被抬进陈家大院,这个瞬间不仅撕裂了一个家庭的安宁,更点燃了镇坪百姓心中的怒火。陈三畏颤抖着抚摸儿子冰冷的面庞,浑浊的泪水滴落在浸透硝烟的衣襟上,那一刻,他内心深处的商人精明彻底被爱国情怀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这场悲剧成为了镇坪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导火索。陈三畏不顾族人劝阻,毅然将自家的盐库改造成临时救护站,将多年积攒的财富投入到抗日物资的筹备中。他拄着拐杖穿梭在镇坪的大街小巷,用沙哑的嗓音号召乡绅百姓:“盐能腌肉,也能腌住日本人的野心!”在他的感召下,镇坪商会迅速成立抗日后援队,盐商们纷纷解囊,将一车车食盐、粮食和药品运往抗日前线。</p> <p class="ql-block">二、乱世中的女性群像:柔弱与坚韧的交响</p><p class="ql-block">《盐色》中最动人的笔触,莫过于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陈三畏的女儿陈静秋,这位曾经在深闺中研习女红的大家闺秀,在战火中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蜕变。当她看到受伤的士兵在简陋的帐篷里痛苦呻吟,当她目睹难民们在寒风中饥寒交迫,这个柔弱的女子毅然剪去长发,穿上粗布衣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p><p class="ql-block">陈静秋带领镇坪的妇女们成立了“巾帼救护队”,白天在临时医院为伤员换药包扎,夜晚在煤油灯下赶制棉衣。她的双手被绷带磨出血泡,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在一次日军空袭中,她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废墟,救出了三个被困的孩童。当有人问她是否害怕时,她擦拭着脸上的尘土,眼神坚定:“比起前线的战士,我这点危险又算得了什么?”</p><p class="ql-block">除了陈静秋,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同样熠熠生辉。盐背子的妻子们默默撑起家庭,在丈夫奔赴前线后,她们接过背盐的重担;茶馆老板娘将店铺改造成情报中转站,用机敏的头脑传递着重要的军事情报。这些女性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家国大义,在乱世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三、盐道精神的传承:从生存到抗争的升华</p><p class="ql-block">在《盐色》中,镇坪古盐道不再仅仅是经济命脉,更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条用盐背子的血汗铺就的道路,此刻承载着新的使命。抗日后援队沿着盐道运送物资,年轻的盐背子们放下盐包,扛起步枪奔赴战场。他们将盐道上磨砺出的坚韧与勇气,化作抗击外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老盐背子张铁汉的故事令人动容。这位在盐道上摸爬滚打了四十年的汉子,在得知日军暴行后,毅然将儿子送上了前线。当儿子问他是否舍得时,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盐道上的爷们,骨头比盐巴还硬!”后来,张铁汉自己也加入了运输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背着沉重的弹药箱,即使脚底磨出血泡,也从未停下脚步。</p><p class="ql-block">小说中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在一次物资运输途中,车队遭遇日军空袭,散落的食盐与鲜血混在一起,在黄土上形成斑驳的“盐色”。这个画面既是对战争残酷性的隐喻,也象征着盐道精神与抗战精神的交融——无论是为了生存的负重前行,还是为了家国的浴血奋战,巴山儿女始终以不屈的姿态书写着自己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与人性的交响:《盐色》的文学张力</p><p class="ql-block">李春平在《盐色》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人性刻画完美结合。小说既有对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描写,又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当陈三畏站在盐库前,望着堆积如山的食盐,他的内心独白道出了无数爱国商人的心声:“这些盐,本该换来银子,现在却要换成枪炮,去保卫我们的土地。”这种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选择的细致描摹,使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同时,小说对秦巴山区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也令人印象深刻。从镇坪的吊脚楼到盐道旁的山神庙,从粗犷的山歌到神秘的傩戏,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展现了巴山儿女独特的精神世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传统文化成为了人们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抗击外敌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盐色》如同一块经过岁月淬炼的盐巴,在历史的熔炉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它以盐商家族的命运为缩影,书写了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觉醒与抗争;以盐道精神为纽带,串联起平凡百姓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担当。当我们合上书本,那片血色与盐色交织的土地上,依然回荡着巴山儿女不屈的呐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铭记那段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资料/《西马拉雅》</p><p class="ql-block">2025.4.21于煌上煌悟禅芸牎</p> <p class="ql-block">附:李春平简介:</p><p class="ql-block">《盐色》是李春平“盐道三部曲”的第二部(另是《盐道》《盐味),这部作品经过三年的采访和写作,于2018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李春平:小说家。陕西省紫阳县人。现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安康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1962年1月出生,现任安康市文联主席。</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出版和发表作品近500万字,主要作品有《上海是个滩》《步步高》“盐道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四十余部,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转载。由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玻璃是透明的》被中宣部列为2000年十大国庆献礼片之一,为家乡紫阳量身制作在家乡实景拍摄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演员奖等五项大奖。</p>